暘府寺位於景德鎮西面的暘府山下。暘府山東臨昌江,南接三閭廟,西北層巒疊嶂,爲市區最高山峯。暘府寺相傳爲禹皇煉丹處,是景德鎮古老的寺廟之一。暘府寺系宋紹興年間(1131-1162)所建,元末毀,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現爲江西省重點寺廟。

  暘府寺原座落於暘府山之東南。相傳遠古時山上住有幾戶人家。一日,暘府真君(又名禹皇)登山遊覽,見一老鄉從山腳往山腰挑水,步履艱難。爲解山頂住戶用水不便之難,暘府君當即抽出寶劍,朝山間巖壁上猛力一刺,頃刻山泉汩汩流出,終年不涸。後人爲銘記暘府君的恩德,遂將此泉取名劍泉,將此山更名暘府山,由於暘字生僻,因此不少人將其訛稱爲陽府山。

  暘府山中古木參天,濃廕庇地,小溪潺潺,泉水淙淙,是被古人描繪爲“松青竹翠揮雲開”“水煙深處梵王家”的風景勝地。暘府山中有座暘府寺(常被訛稱爲陽府寺),岳飛曾在此小住,並題了一副對聯:“機關不露雲垂地,心境無瑕月在天。” 山腳下有暘府灘村,背山臨江,綠蔭環抱。村口的兩株千年古樟,如傘似蓋,其中一株胸圍近9米,爲市區中最大的一株。

  暘府山南側,曾另有一古廟,稱三閭廟,始建於唐代宗年間。廟的所在地有一條街,稱三閭廟街。一踏進三閭廟街,迎面可見一座磚砌的拱形街門,門楣青石上鐫刻着“三閭古柵”四個大字,筆力遒勁。系清光緒三十四年修建。街旁多爲明、清所建的青磚瓦房,佈局嚴謹,樸素大方,繁簡得體,風格獨特。古時,三閭廟街爲鄱、潯、都、徽諸地通往景德鎮地必經之路。從五代起,四川、河南、安徽就不斷有人遷居於此。至清代,這裏仍是交通方便、商業繁華的集鎮。

  三閭廟街古時曾是舟船雲集的水陸碼頭,由數百塊兩米長的條石砌成的臺階,直抵河面,迄今保存完好。清康熙年間,這裏又四條大渡船往返於市區之間,當年水路交通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三閭廟街兩面臨水,景色秀麗。昌江、西河岸畔,綠樹依依,倒影江中,構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卷。特別是每當夜幕降臨,片片歸帆,點點漁火,隔岸市區燈火繁星,璀璨絢麗,景色迷人。

  在暘府山北麓的昌江河水中,矗立三石,出水丈餘,石根相連。因其獨起江心,故稱“飛來石”。宋劉景芳詩云:“試問飛來石,飛從何處來;山景留勝地,永不放回飛。”因三石相依,形似蓮藕,故明代稱作藕石。又因其狀如玉筍,故清代稱其爲玉筍峯。當年督陶使唐英曾鐫“玉柱”二字於石上。當地百姓視三石爲“寶”,民間稱其爲“寶石”。

  據史載,宋紹興年間(1131-1162),岳飛曾帶兵路過景德鎮,駐於寺中。晚間,登山觀景,對這裏的秀麗山川讚歎不已。第二天臨去時,應寺內禪師朗日之請,揮筆題了一副對聯:“機關不露雲垂地,心境無瑕月在天”。岳飛走後,朗日將岳飛手書製作成黑底金字的木質楹聯。從此,寺名遠楊,香火興盛。文人墨客也常來此吟詩題對,填詞作賦。

  千百年來,暘府古寺,幾度興廢。直至1982年,該寺被定爲省重點開放寺廟後,在幾任住持和各位護法居士的悉心操持下,先後興建了大雄寶殿、地藏殿、天王殿、山門、寮房、齋堂等。該寺總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其建築規模超過昔日古寺。

  (文章來源:方誌江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