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設計的價值指的是設計的品質,等同如下:

好的設計是否應該有更高的售價?


或許換種表述會更清晰:

因「設計」所付出的價值,要計入產品的開發成本中;而產品的售價(標價),未必會覆蓋產品的成本價。

就前半句來說:

在做買賣的過程中,不只是產品設計本身的成本,人員管理、團隊運營等的成本也要計入到具體產品的開發成本中去。因「設計」付出的成本價值,簡單來說就是獲得某個具體設計方案的交換價值——最直觀的比如,請 A 設計師出方案需要支付 a 報酬,B 設計師則開價 b。

而「設計的價值」,或者說一個方案、一個概念所蘊含的潛在的市場價值,則難以計入;我認為原因在於這種價值不是立時生效、固定不變的,難以精確核算;另一方面,制定售價是為了找到一個盈利的平衡策略,當「設計」發揮出正面功效時,盈利額就會因上述平衡策略而增多(但不會改變既定的平衡策略)。

另外,也有一些產品開發會獎勵優秀的「設計」,比如:設計者能憑藉產品的銷量而獲得額外按比例的提成、獎金等。如果有這種獎勵策略,那麼在產品售價的制定方案中應該要考慮這部分「潛在的、浮動的成本」。

就後半句來說:

舉個實例就容易解釋——很多紙質雜誌的「售價」,甚至比紙材、印刷、裝幀、分銷郵資的合計成本還要低,「設計」的成本更沒有計算進去。(當然,雜誌社會通過其他手段來彌補低售價的虧損,從而也制定出適合該售價的盈利平衡策略。)

----

補充說明我對「售價」的理解。

我是這樣看待「售價」的:

(1) 它是面向該產品的最終購買者的,比如雜誌的「售價」就是針對最終讀者的;(2) 它是一個由銷售方來制定的數值。

所以我認為它是一種平衡策略;好的設計不一定要有高的售價——但這不阻礙好的設計能帶來更高的利潤。

我還是願用雜誌定價策略來作例子:版面設計優秀的雜誌,仍舊可以「虧本價」去出售,但這不妨礙優秀雜誌可能會贏得更多的市場和利潤——或許從廣告商那裡獲得。

也由此,我認為「售價」的制定是一種營銷策略,而「售價」的高低則要看產品本身的定位。再極端一點舉例:日用品(面向某個地區的所有人)的售價就更可以脫離設計水準來定製,好的設計會帶來更多的銷量,所以薄利也能多銷多利;而奢侈品或許就相反了。

只要付出人力、時間、資金等任何成本,在市場經濟下,自然要計入售價。

設計要花費人力、時間,自然要計入售價。

可口的食物、專業的訴訟、高超的醫術...你都在埋單,設計什麼時候成為另類了?

大概能理解提問者真正想問的內容,我只是想回答,是因為對「好的設計」定義不同。不面向市場與目標用戶的設計,僅僅是被設計師關起門意淫的「好設計」,確實沒有人埋單。
一個產品的售價,包括很多成本的。其中也包括設計中的成本,像樓上所說,與產品定位也有一定的關係


當然要了,創新才是持久發展的良方,為才適用才能永續
當然是計入的,比如手機製造業基本上相同材質,設計也基本上千篇一律,而如果能有一個設計驅動型的企業就能在這樣的大環境里以高品質高價值高價格高利潤引導大眾審美的方式不斷發展,最終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講究設計和價值的公司最終走向平庸
既然設計都不計入產品的售價了,那我們設計師為什麼還要做設計?直接讓廠家按自己的喜好隨意生產不就好了?
當然會記入。產品設計研發過程中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且廠商還要承擔失敗的風險。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新產品的發售價格都是高昂的,而一段時間後便會降價。因為最開始將研發成本考慮進去了,而銷售一段時間後成本已經賺回來了,此後的售價便可以降低了。
設計本就為了增加附加價值

商業上是否能得到回報?」、「技術上是否能實現?」

能解決以上兩個問題,一個產品基本上就具備了可實施的條件。事實上,大多數的產品都是在回答了以上兩個疑問之後付諸實施的,也許有的一開始只考慮技術是否能實現,但接下來很快就會想商業上如何得到回報。反之亦然。

但是漸漸的有人發現,僅僅解決「商業」和「技術」問題,並不能讓用戶買賬。用戶選擇使用哪個產品,似乎過於隨意、主觀、毫無規律可循,這是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現象。

有一個模型似乎很合理地解釋了現象背後的原因,這就是現代產品開發設計的三要素。

這個由Doblin Group公司的Keeley提出的「技術可能性、商業可行性、設計期望性」的三品質模型,第一次把「設計」有意識地引入到影響產品成功的因素之中。Larry Keeley認為,一個高技術的商業產品,這三個因素同時對其產生影響,如果三個基礎中的某項顯著的弱於其他,那這個產品不太可能禁得住時間的考驗。

這裡說的「設計」,泛指除了技術和商業以外,為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活動。

這樣就可以解釋前面的現象。在短時期內,人會受到需求(Need)的強烈影響,所以一個能解決需求的產品會很快被用戶接受,這就是技術和商業能達到的目的。儘管用戶對某些產品不怎麼滿意,由於需求的驅動,他不得不一邊忍受一邊使用(比如……)。但需求並不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東西,它很容易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一旦環境發生變化,用戶有了更多選擇,他一定會服從自己的期望(Desire)。

我們來區別一下Need和Desire。lancelot在他的文章里提到的「感覺到口渴,產生了需要解渴飲品」這件事,我覺得只是一種Need,而不能稱為Desire。

期望是什麼呢?應該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比如在口渴的那個例子里,我喜歡喝綠茶,這是期望。所以,在口渴的時候,我的Desire是綠茶,如果當時的環境不能滿足我的期望,周圍買不到綠茶,那麼為了解決我的Need,我只能選擇其它飲品(比如礦泉水)代替。

這就是為什麼說「在一個較長時期,人的期望會對他的行為造成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直白地說,期望就是那種「有條件一定要得到、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得到、實在得不到也念念不忘」的東西。如果人們期望某樣東西,會非常忠誠於它;如果這個東西超越了人們期望,則這些人就會成為它的死忠(比如……)。

「一種長期成功的產品,必須能增強人們的能力、給人們帶來快樂」,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人的終極期望永遠是──「得到快樂」,要幫助人們得到快樂,必須要了解「是誰、在什麼樣的時間空間內、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他會怎樣去做、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正是所謂設計應該考慮的因素,也正是設計的價值所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