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春暖花開、氣溫適宜,非常適合外出“踏青”“春遊”。

  一種致命的小昆蟲也活躍起來了,它就是蜱蟲

  近幾年,被蜱蟲叮咬的病例並不少見,而且每次都是那麼地讓人“驚恐”。

  蜱蟲叮咬

  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威力”?

  蜱蟲,俗稱草爬子,常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野外蜱蟲則多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或山地泥土中。

  蜱蟲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作爲病原體的直接危害,被蜱叮咬部位出現皮膚損傷和瘙癢,甚至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

  另一方面,蜱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蜱蟲叮咬本身通常沒有太大危險,但其傳播的疾病卻往往更具危害性,有時甚至可以致命。

  醫學資料顯示,蜱在叮咬皮膚時,會將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體內。毒素釋放導致阻滯,甚至發生癱瘓,稱爲“蜱癱瘓”,小兒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還有患者在蜱叮咬後1~4天,出現畏寒、發熱、頭痛、腰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稱之爲“蜱咬熱”。如果攜帶病菌的蜱蟲叮咬了人,患者可能會感染上某些病毒,繼而引發重大疾病。

  該病潛伏期爲7~14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狀爲發熱、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痠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少數病人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

  專家提醒:

  皮膚上有這種小疙瘩

  千萬不要往下拽,也不要拍!

  蜱蟲咬傷,多發生在草原、樹叢、山林等處。被蜱蟲叮咬後,在皮膚表面會看到如痣一般的“黑豆”,觸摸可能還會動,有疼痛感,基本上可以確認爲蜱蟲咬傷。

  發現被蜱蟲咬後,很多人一着急就會想辦法把蟲子抓出來,或是情急之下就先把蟲子拍死。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蜱蟲有螯肢和口下板,可以刺入人體的皮膚,硬拽只會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裏,很難取出。

  而且蜱蟲可傳播多種傳染病,拍死後容易感染病毒。

  現在已知蜱蟲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迴歸熱螺旋體、32種原蟲,其中大多數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獸共患病。

  發現蜱蟲咬傷應該如何處理呢?

  蜱蟲咬傷後正確的處理步驟應該是這樣的:

  1.可用酒精(乙醇)塗在蜱蟲露出皮膚的部分,蜱蟲受到酒精的刺激,頭部就會放鬆,繼而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

  2.用菸頭或蚊香輕輕地燙蜱蟲的身體,使其頭部慢慢自行退出。

  3.去除蜱蟲後,傷口要儘快進行消毒處理,如發現傷口內殘留蜱蟲的口器,要儘快到醫院手術取出。

  此外,需要注意: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裏。出外遊玩的時候最好穿上長衣長褲,光滑、緊口、淺色的衣服可以防護蜱蟲。如果人體有露出部位,應噴塗驅蚊液,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外出遊玩歸來後要及時洗澡、更衣,防止把蜱蟲帶回家。

  在野外活動後,身體沒有發現蜱蟲,但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此外蜱蟲喜歡寄生在家畜、鼠類的體表。

  家中飼養寵物狗的,從草地回來也應仔細檢查一下。

  認識蜱蟲,預防蜱蟲的危害,你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轉發一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