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愚人節這一天,正式公佈了新年號——「令和」

令和二字,根據日本官方解釋,出自日本古代詩歌集《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

這也是千年來第一次,日本年號“拋開”了中國古代典籍,轉而從日本古代典籍中採擷,也被許多媒體解讀爲,這是日本首相安倍希望“強化日本文化特色”的一次舉動。

關於新年號本身,不再過多贅述。今天想和你聊一聊,日本的年號與天皇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日本天皇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你可能還會理解這樣一件事:恐怕沒有哪一種文化主體,真的可以絕對獨立、絕對獨特,絕對不受到外來影響。

講述 | 樑文道

來源 | 看理想《八分》

(文字經編輯整理)

1.

“尷尬”的天皇:選擇年號的權力都沒有

日本即將即位的德仁天皇(現在還是德仁皇太子),他的新年號已經在兩天前(4月1日)由日本政府正式宣佈,即爲「令和」

新年號將於5月1日正式啓用——這也意味着,日本就要告別30多年的「平成年代」,邁入「令和」所指示的另一個新時代。

關於年號的產生機制,這幾天想必你已經在各種媒體文章裏瞭解一二,可是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特別的問題:年號產生的過程中,天皇本人到底有沒有參與決策呢?

如果你已經瞭解年號的誕生過程,就會知道日本新年號的決選其實主要由九名各界名流代表、學者,以及日本國會參衆兩院的正副議長所組成的小組,從十幾個先前準備的備選草案中拍板決定,然後才交由天皇本人批閱。

但是,此處所謂「批閱」,實質上更像一個例行公事的“過場”,天皇其實沒有任何權力進行否決。

日本的天皇,與當今世界絕大部分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一樣,他是個符號,是個象徵,卻並沒有多少實質的政治權力。

只不過讓我們詫異的是,他居然連選擇自己年號的權力都沒有。

2.

曖昧的天皇,曖昧的日本

不過話說回來,日本天皇沒有權力選擇自己使用的年號,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比如早在德川幕府時期,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就在替天皇決定年號。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正式成爲一個現代民主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天皇實際上擁有的政治權力與權威就更加薄弱了,甚至比起很多同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王還不如。

不僅如此,和其他君主立憲國家相比,日本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儘管我們都清楚日本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但是日本實際上從來沒有明文規定過,自己的國家元首是天皇。

即將退位的明仁天皇(左)與明仁皇后

此外,可以再看一看日本的國家名字。幾乎所有現代國家都喜歡在國家的正式國名上,體現自己國家的政體特色。比如,美國全稱爲“美利堅合衆國”,說明這個國家是由幾十個州組成的合衆國。

那麼,通常君主立憲國家會叫做什麼?由於這些國家的元首是國王,因此它們的國家也多被稱爲“王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一般所說的英國,完整國名爲: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亞洲的另一個王國,泰國,它的正式國名則爲:泰王國。

但是日本呢?既然它也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那麼它的正式國名是不是就應該被稱爲“日本王國”?不是的,它就叫做“日本國”,僅此而已。

一個國家之政體,長得很像君主立憲制,但又不規定天皇作爲國家元首,也不將自己的國家稱爲王國,這是爲什麼呢?

這情況可以用徐英瑾談日本哲學特色時的一個詞來形容:曖昧。在日本,不止天皇的地位曖昧,連日本首都的地位都很曖昧,實際上日本從來沒有法定東京作爲自己的首都。

曖昧,幾乎可以看作整個日本的生存哲學。

3.

虛無的權力地位,沉重的“帝王”頭銜

我們繼續回到天皇的地位問題。

日本的天皇,實質擁有的政治權力少得可憐,而且他的日常生活也受到重重限制,必須接受日本宮內廳官僚的種種管理。

但是,另一方面,天皇的名銜又特別誇張——請注意,「天皇」不是王而是皇,皇帝的皇。

天皇的稱號被翻譯成英文時,是爲Emperor——要知道,這個字眼,尤其在西方語言中,是多麼特別的一個頭銜。

今天世界範圍內,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元首(包括那些君主立憲國家的元首國王在內),會用“皇帝”這個名銜。

日本大概是全世界最後一個保留了「皇帝」爲國家元首頭銜的地方。可是,皇帝有什麼特別?它跟國王又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要清楚,王國和帝國是怎樣的一種關係。用現代普遍的說法,一般認爲帝國的國土要比王國更大,人口也要更多,同時它通常兼有多個小國和王國,它的國土可以無限擴張。

帝國內部是多元的,它往往統管或兼併了多個小王國,所以,帝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位階其實是大於王國的,由此,皇帝的位階也自然大於國王。

在西方語言裏,emperor(皇帝)這個詞其實來源於古代羅馬帝國的皇帝,羅馬皇帝就是Roman emperor。包括後來繼承羅馬帝國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後來的奧斯曼帝國,由於都認爲自己繼承了正統性,於是也沿用了“皇帝”的概念。

還有當時的沙俄,由於也認爲自己繼承了東羅馬的正統,所以沙俄的元首也因此稱作“沙皇”,也成了皇帝。

還有一些例子,則是皇帝是從國王的身份升格上去的,最典型的就是“大英帝國”。但是,實際上大英帝國從來不是一個正式的國家名或國號,哪怕它的領土擴張得再大,由於沒有皇帝繼承的合法性,英國的國王也不自稱爲“皇帝”。

直到1876年,英國吞併印度,消滅了印度最後一個王朝莫臥兒帝國,這時由於莫臥兒帝國失去的地位被維多利亞女王繼承了,所以維多利亞女王從此成爲了印度女皇,是唯一一位兼任印度女皇的英國女王。

直到大英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也就是喬治六世,在他任期內的1947年,印度正式獨立,大英由帝國又回到了王國,喬治六世也因此放棄了皇帝的頭銜,變回了國王。

George VI

瞭解了這些國家的情況,你可能會更明白日本的獨特之處。

4.

不可思議的日本,沒有姓氏的天皇

按照上述各個國家及國王、帝王的情況,日本可以說哪種條件都不具備,可是居然有一個皇帝頭銜的“天皇”,這不是很奇怪嗎?

不止如此,日本的國會,一般而言,國會如果翻譯成英文,通常是congress,或者parliament,但是日本的國會正式對外使用的翻譯英文名,採用的居然是diet(注:此處並非指節食、飲食之意,專指日本等國家的議會)。

Diet是個拉丁文,所指代的意思是「帝國議會」,也是來源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被德意志帝國繼承。而日本當年最早的憲法,即明治維新時期制定的憲法,就是模仿或者說學習參考了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所以就直接採用了diet這個議會的翻譯表達。

但是有意思的是,實質上日本又從未出過法律明文規定,天皇是國家元首,整個國體也顯得非常尷尬。

日本還有很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比如天皇直到現在都是沒有姓氏的,世界上絕大部分君主立憲國家,也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只有日本天皇是沒有自己的姓氏的。

這又是爲什麼呢?原來,這是因爲一個廣爲流傳的神話傳說。

日本人認爲,天皇是萬世一系,幾千年來是沒有中斷的同一個血脈血緣的繼承人。而這個延續的血脈最早可以追根溯源到,日本神道教中的大神——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即是天皇的始祖,所以天皇被認爲起源於神。也因此,天皇不能夠擁有人纔會有的東西,比如凡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日本天皇還有以下幾個特點:比如第一,沒有護照,不在任何戶籍制度當中;第二,他也不會有信用卡之類需要身份證明才能辦理使用的東西。

那麼,如何證明天皇的身份呢?

日本一直認爲天皇是神,所以他每一次的即位儀式,就要繼承所謂的“三神器”,這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認證天皇地位的三大法器,即:八咫鏡,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玉,類似我們的傳國玉璽。這三者就構成了天皇身份的正統性證明。

5.

天皇:是神?是人?還是符號?

一直以來,天皇都被視作神而不是人。但是,日本二戰戰敗後,當時的裕仁天皇(昭和天皇)卻對外發布了一份《人間宣言》,這對於整個日本是非常震撼的一件事。爲什麼呢?

在這份宣言裏,裕仁天皇說到:日本的天皇其實跟普通人一樣,都是尋常人類,他不是神。

《人間宣言》的意思,也就是說天皇返回人間了,此處的人間即表示人類,天皇自己表態,他其實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類。

裕仁天皇

爲什麼天皇會突然如此表態?因爲二戰期間,或者說從明治時期以來,日本爲了加強自己的國家主義,不斷鞏固天皇統治的合法性,不斷把古代種種傳說當成真實事件教給學生,希望讓年輕人以及更多日本國民真心崇拜天皇,相信他真的是神,所以即使要爲他犧牲也是應該的。

大家效忠天皇是因爲他是神,這種想法恰恰成爲了軍國主義的溫牀。

到了二戰之後必須結束這種狀態,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裕仁天皇發佈了《人間宣言》。可惜的是,天皇一家始終沒有得回過一個姓氏,即位儀式也更像是一種宗教儀式。

日本天皇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當成是凝聚國家的一股力量,一種符號。

而圍繞天皇這種神聖合法性的,則是日本的傳統宗教——神道教。

6.

沒有哪種文化絕對獨特,絕對“本土”

目前普遍認爲,日本的政治和宗教之間,存在幾種特色關係:第一,君權神授,只不過這裏所說的“君權神授”和過去歐洲國家的不同(歐洲“君權神授”:君王得到的權力是由上帝賦予的),日本則直接與天皇掛鉤,權力的合法性來源於天皇,天皇本身就是神。

第二,天皇是萬世一系,代代都是神,由此傳遞下來。

第三,這是由日本的傳統宗教——神道教,支撐了日本這一整套的神話傳說以及宗教信仰,也支撐了天皇相關制度的合法性。

可是,在這裏我又想提出一個問題:這套被認爲是日本“本土宗教”的神道教及整個神道教系統,到底是不是日本獨自產生的,沒有受到其他國家或文化的影響?

關於這一點,我想介紹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葛兆光老師的一篇文章:《國家與歷史之間:日本關於道教、神道教與天皇制度關係的爭論》

這篇文章一個很核心的觀點,讓我們理解:原來,日本神道教並非真的是完全百分之百的日本本土誕生的“土產貨”。

過去我們常說,日本的佛教是外來文明,日本的儒家思想也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而日本真正“本土”文化的就是他們的神道教。這種說法是否確實呢?恐怕未必。

在葛兆光的文章中,我們就瞭解到,在日本也有很多學者,比如福永光司,力圖證明日本的神道教其實充分受到道教的影響。神道教信仰中,比如靈符神社,其實都充滿道教色彩。

而剛纔提到的天皇即位時要繼承的“三大神器”,同樣非常神祕,但是這三大神器,與同樣崇拜“鏡”、“劍”、“印”這些神器的道教之間似乎存在着某種隱約關係。

網傳法器圖

從很多方面來看,日本的神道教都和中國的道教有很深厚的淵源。可是,到底中國的道教有沒有傳播到日本?

今天如果到日本旅行,你可以找得到各種佛寺,甚至看到過去儒家傳統書院的部分痕跡,但是卻好像幾乎沒有見到過道觀,很多人由此認爲,道教從來沒有傳過去日本。但是極有可能,道教已經充分滲透在日本的神道教之中了。

就連“天皇”這兩個字,都很有可能受到中國道教的影響。在神武天皇之前,其實根本還沒出現“天皇”這樣的稱號,頂多被稱作“大王”,而且還僅僅是個尊稱。直到公元689年,才正式制定了“天皇”這個名號。

另一個可能受到的影響,就是中國古代帝王也有自稱爲“天皇”的,尤其是唐朝,唐高宗李治就自稱爲“天皇”。

這一次日本新年號的誕生,許多人討論,這是日本第一次不再引用中國古典典籍,而是使用日本典籍《萬葉集》裏的漢字來命名的,當然也有媒體評論,其實無論如何,日本都無法徹底甩開中國文化的影響。

今天我所闡釋的,並不是想證明日本從始至終都在受到中國的影響,而是想說明: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是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

哪怕像日本這樣一直被認爲非常獨特的國家,有自己堅持的獨特道路和文化特色,宗教信仰也與衆不同,在最瘋狂的國家主義盛行年代,也強調他們的天皇和其他國王不同之處。

以上種種,以爲自己再特別、再獨有,多麼原生於自己的土地上,實質上都還是接收了大量外來的內容,然後才構成了一個國家現存的文化。

日本如此,中國豈不也是如此。

本期八分問答

(問答答案均在每期音頻末尾)

[本期提問者 | tanKK ] 道長,我跟我先生都是獨生子女,我們的四位父母都退休了。我父母在大陸,我們跟公婆在香港。在父母的角度,自然希望可以跟子女永遠住在一起,又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時常跟親戚朋友來往。所以這就很難周全了。無論我們定居在哪裏,都會有一方父母要受到“委屈”。到底如何才能做好孝道呢?我有時候會很自私地想:爲什麼要養兒防老呢?這是不是親情綁架?若是我老了我不希望要依賴兒女來生活,我不希望成爲別人的負擔。但是目前的社會支持又沒那麼好,養老院總很難讓人放心。還會不會有別的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如果你也有想問的問題,歡迎到看理想App《八分》欄目下留言提問。你們在App裏的提問和留言,道長都會看到的喲!

:可在後臺回覆【八分】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覆“轉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