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答不謝!

佩服題主的勇氣!看到這個話題,實在為題主的「智商情商」捏一把汗!

本著「看熱鬧不怕出人命,忙著吆喝不怕自家著火。」的心態,看看還能有多少善良的讀者再一本正經地論述這個「無稽之談」!

眾所周知,央視的任何一個欄目,首要肯定的就是「收視率」,沒有這個要素作為基礎閻王老子也不頂用。在一大幫國內頂級策劃團隊和娛樂大咖,各種世界一流的娛樂手段的包裝下,打造這樣一檔節目,就如同如今網路最流行的一句話:如果站在風口浪尖上,就是??也能飛起來……,

所以說,即就是沒有易中天也許會有「苟下地」,沒有了于丹還會有「王丹」,沒有了王立群還會有「李立群」……所以,題主尚未弄明白到底是「八戒拯救了嫦娥,還是仙子連累別人獃子」?

憑心而論,頭條上的悟空問答,諸如此類的問題屢見不鮮。問答,作為今日頭條欄目也算是道「硬菜」,但經常在你大快朵頤時,出現那麼大顆「老鼠屎」,令人防不勝防,大倒胃口,大跌眼睛,恨不得大聲「罵人」。

綜上所述,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我純純是進來看看出題的這個傢伙,被多少人「罵」——是體無完膚呢?還是狗血淋頭?

【溫馨提示】實話實說,絕對原創。


借用很久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里孫茂才的一個梗:莫把平台當本事。

《百家講壇》就是個大平台,平台的力量就是造星、造神。雖然說個人與平台之間是互相成就對方的關係,但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平台。《百家講壇》捧紅的可不光有易中天、于丹、王立群,是一群人。

《百家講壇》熱播時筆者正在北京某傳媒類高校學習,我們學校老師也為《百家講壇》做過欄目策劃,而且與易中天、于丹等老師關係非常好。據他介紹,《百家講壇》最初是想借央視的影響力,做一個純學術的高端講壇,但電視面對的是普羅大眾,他們接受不了教授們的陽春白雪,收視率慘目忍睹。

陽春白雪做不下去,欄目組就找知名教授來講下里巴人,把一些歷史、文學、藝術等用通俗,且有趣的方式教給人民。《百家講壇》成功的根本就在於遵循了「文藝是由人民的喜好決定的」。

其次,我個人認為是央視的影響力。當年網路視頻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央視在業內的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只要黃金檔播,很難有不火的節目。

第三是欄目組找對了人。在國外,科研和科普對於教授來講是兩條學術路徑,但是中國教授普遍醉心於科研,鄙視科普。欄目組找一個有學問的教授很簡單,但是找一個能把晦澀的學術問題講得生動有趣的很難。

易中天、于丹等老師原先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師,上了節目後大紅大紫,他們背後的伯樂是不是更厲害,當然這不是否定各位老師的能力,沒有他們節目肯定不會這麼精彩。


感謝邀請!

可以說,這個欄目定位非常好。我想,這個欄目當時非常火,大概有以下5個原因吧:

1、當時文化市場的需要。百家講壇創立於2001年,其實當時那個年代,大眾文化節目出現了斷檔,小品、相聲、評書等傳統資源、力量處於大討論階段,新生代力量還未有成長起來,傳統力量的創新上不夠強,對支持或者滿足當時大眾的娛樂化需求有一段距離。

2、新時代的需要。2000年是新世紀的開端。大家對美好的未來出現新的憧憬。作為一個新時代,80後開始嘗試步入社會,新思想新觀點開始與社會發展融合。央視瞅准這樣的時機,為新的電視觀眾創作一檔高質量的欄目,也頗有百家爭鳴的感覺。

3、評書類節目一直很難繼承。相聲、評書要求基本功高,而且從2000年代開始,老一輩的評書演員也一直就那些,單田芳、劉蘭芳等。評書曲目一直是常態曲目(不是對老一輩不尊敬,是說新的力量出現斷層!)與新時代的新生力量接觸度上多少存在「隔代」。央視邀請專家教授,進行大眾化的歷史、人文知識普及,也是契合了當時大家願意接受新觀點的意願。

4、傳播平台少也是造成欄目火的一個原因。當時,網路傳播平台非常少,上線傳播的視頻更少,沒有更多欄目對《百家講壇》形成衝擊,再加上央視欄目製作精良,邀請的專家人員水平高有關。如果在現在,與2018年市場相比,百家講壇就會受到許多知識共享平台的衝擊,火的程度就會受到更多衝擊。

5、邀請的專家很關鍵。前面提到的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老師都是非常優秀的講師,能在通俗易懂的層面傳播知識,感受文化的力量。有的講師可能欠缺一些,導致評價就不會很好。

所以對於樓主提出的沒有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百家講壇》會火嗎?答案是會。因為歷史不能重演。我們只能從中吸取經驗,辦出更多更火的《百家講壇》節目。


沒有百家講壇,誰知道它們是哪道菜?


這幾位了不起的大師,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無論是學識、人品,還是傳授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離開誰地球一樣轉,沒有於婆子,百家講壇會更好。


百家講壇總體是很不錯的。只有極少數學者講課單調一點。我是不贊成惡評易中天和于丹,他們對傳統典籍的推廣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而且講得蠻不錯??,至於其他細節應該秉承人無完人的古訓吧


會的,因為還有紀連海、蒙曼、於賡哲、閻崇年……??


我認為百家講壇就好比是古代的開言悅事把什麼事情都說一說延後在評論,經典的就採納不經典的也不要批評這是一件好事,話不說不透這句話也是對的,《百家講壇》就是為了給大家聽的,不是教育人們必須去做的。


首先你要搞清楚,不是那些人帶火百家講壇而是百家講壇帶火了他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