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點思想控制著處理方法

一是作品

歌的內容是什麼,主歌到副歌的情緒是如何起伏的。我們常用的處理手段,是改變混響和Delay的發送量,如果不是特別奇妙的作品,一般情況下,副歌的情緒都趨向於總結性,前面營造的線索需要副歌來總結,以此突出這首歌的核心思想和感情。因此,進入副歌以後,改變混響和Delay的發送量,讓副歌部分更深邃,感情更豐富。

但有些歌曲也不適合這個做法,比如陳奕迅的《好久不見》,描述了抑鬱和想念的心情,因此,在副歌部分的處理應該給人營造一種低色彩,小空間的感覺,以此歌曲寂寞的感情色彩。

————

第二個因素是要根據編曲中樂器的頻段分配,如果你不想花幾個小時採用最專業的方法畫包絡線去細化人聲的咬字和情感,大可以直接採用一個壓縮去均衡人聲的音量,一般我喜歡在副歌處參考壓縮器的設置,一般情況下副歌的壓縮器設置合適,主歌部分,這個壓縮值也是能用的。注意,是能用的,不是絕對適合的。可能凸現了副歌部分音尾的壓縮,主歌部分壓的就不那麼夠了。因此在主歌副歌是同軌道的情況下,應當手動調節副歌音量,使之比主歌稍大一兩Db然後在進行壓縮和別的處理。


個人覺得看伴奏。歌曲主要是曲,以曲風定唱風。要與歌契合了就是好歌。個人拙見

1.看歌曲風格

2.歌手嗓音條件

3.編曲的起落

4.或者說製作人寫這首歌的意圖 需要理解透徹

5.盡量保持人聲平衡


要根據歌曲風格和編配來看吧。總體上我傾向於主歌副歌的EQ混響以及音量盡量保持平衡,但是有部分歌曲主歌副歌編配差異比較大,這時候會有選擇性的把副歌的混響和音量稍作加強以配合副歌編配,讓人聲不至於被淹沒。另外可適當加入Chorus等手段把轉入副歌的人聲爆發力襯出來(例如這首:http://5sing.kugou.com/m/detail/fc-16432511-1.html)

最重要的是注意人聲和編曲的和諧和平衡。

我不是專業唱歌,按我的理解就是副歌的感情更投入,而且氣息更大,口腔要更打開,處理的更細膩


主歌副歌都是作曲家通過了解演唱者的聲音特點量身定做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突出演唱者的聲音條件,演唱者可以有一些個人在細節上處理上的理解,不過影響不好大,因為大方向已經給你定好了

知乎首答: 個人覺得,主歌部分是為了體現歌曲主體的感情,理解上跟隨整體的感情基調走。副歌部分對整個作品起修飾渲染作用,主要體現人聲平衡,感情上跟著主歌部分揍就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