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只用手機拍照。


——除了自己肉眼正常感官外,應當眼睛/腦袋中有一個固定大小的方塊吧——我掏出35定按下快門就是現在方塊中的畫面。


嚴重感覺到不夠用!想一台機身一個定焦,然後三台左右比較合適。


用久了,無非就是熟能生巧。沒那麼神秘的。


謝邀:這種情況可能跑的比較累吧


基本屬於

拿出來就能拍 距離角度之類的都形成習慣了

萬年35定

幾乎除了長焦專屬的什麼題材都用這個鏡頭拍過了

人像沒有模特允許不敢放多

就放幾張女友的好了


莫名其妙擁有獨特的拍攝個性。


謝邀,體驗隨時有,用手機拍照就是啊。大部分手機的主攝像頭都是等效28mm左右的定焦鏡頭。

能掛的上「只用」的焦距,最常見的就是24、28、35、50左右這幾個。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從兩方面來說更好:

一:器材方面。定焦畫質更全面(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更好),體積小重量輕,同級價格更便宜,但應用範圍較局限。從攝影史來看,凡是只用某一個焦距的大師,一般都應用於特定題材的拍攝;一些用定焦的職業攝影師也只是「喜歡用」「常用」某一焦距而不能說「始終只用」某一焦距;攝影愛好者中確實有只用某一焦距的,但也需要捨棄一些拍攝場景。

二:技術方面。拍攝的人水平高,可以大大拓寬定焦鏡頭的使用場景。很多人用某一焦距習慣後,鏡頭感等培養得很到位,通過構圖等一些手法,可以讓一種焦距表現的題材盡量的多。同時有利於個人風格一致性的展現。不過把一種焦距琢磨透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大量的拍攝經驗。


體驗就是,越用越熟,進步神速。知道了該焦段的脾氣氛圍,也就是鏡頭語言。


會很好的培養構圖能力 比較容易形成自己的一套視覺語言

也可能會厭煩,會限制你表達上的可能性,會迫切的想探索其他的視角


只用固定焦段會讓人構圖十分限制,有很多題材無法完成,局限題材表現。就算能一個焦段發揮極致也是極少數人的能做到,那些人都已經成為大師。因為環境是局限鏡頭使用發揮程度,就算是一個題材也最低限度需要兩種焦段鏡頭幫助完整的題材風格可能性。

焦段題材分類(半幅鏡頭和全幅鏡頭,題材範圍焦段)

風光人像10-20半幅,16-35全幅

人像特寫50-100半幅,50-135全幅

環境人像17-50半幅,24-70全幅

大景風光10-20半幅,16-35全幅

小風光17-50半幅,24-70全幅

風光特寫50-150半幅,70-210全幅

微距50-60-70-100焦段不同效果

動物拍攝100-600焦段

再好用的定焦,有時候焦距差一點就讓構圖差很大。


謝邀~

下面很多知友都說到了,固定焦距是很有局限的。構圖、題材還有風格都很有局限的。所以還是試試其他的焦距吧,這樣有利於你的拍攝的。會增加很多創意想法的


我就是長期用35定,導致我前期都不怎麼構圖了,反正就是先拍下來,後期再嘗試不同的裁剪效果。


我是只有喜歡和不喜歡 沒有必須說固定用一個 因為為了畫面用什麼樣的焦段都有可能 畫面始終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拍什麼最重要


和用手機拍的感覺類似


是一種你朝著要拍攝的場景那邊看一眼、就已經知道拍出來的片子大概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看到不少回復里有人說,幹嗎始終用一個固定焦段啊,那麼多鏡頭幹嗎不用啊……的。嗯,那是對的;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拍攝跟某個固定焦段綁死呢。

但俺自己已經多年基本只用定焦頭了……這無關拍攝水平、也無關拍攝題材;純粹只是個人習慣。一是懶,習慣了一個視角了吧就懶得再琢磨另一個,同時定焦頭輕便小巧、尤其餅乾頭更是。二是越來越覺得真沒有那麼多的照片要拍;哪有那麼多的畫面是你必須得留個照片下來的呢。真到不拍下來就後悔死的畫面,那就辛苦點兒、往前湊湊吧(俺的定焦肯定是廣角的),能有多大不了呢。

當然俺不是個吃攝影飯的。如果是專職的比如新聞攝影師、體娛攝影師等,個人認為不用變焦頭就是傻子。


首先,拍人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焦的問題吧!保證人物的清晰,是重中之重(為後期修圖留有餘地)。其次控制物距(機器和被攝物體的距離),進而控制景深(背景虛化)。定焦頭能做到控制景深有一定的難度,要多次實驗。其次,拍攝風景的時候,注意清晰。只要被攝物體清晰可見,後期修圖才能有創作的空間(比如後期剪裁進行二次構圖)。最後,因為定焦頭,所以三要素(iso,焦距,光圈)的控制省了一個,但是還是要注意調節iso和光圈來控制進光量。在對被攝物體可控或者對風景攝影的情況下,定焦頭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