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奇怪的現象,超市明知騙不了消費者,為什麼還是喜歡定價9.99?」

「為什麼人類集結成了龐大的人類文明,而其他動物卻仍是小型群落?」「為什麼同樣是看書,有的人卻變得那麼牛?」

像這種完全無厘頭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但大多數選擇了無視,聳聳肩拋之腦後。 「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要說實話?」這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維特根斯坦八九歲時思考過的第一個哲學問題。他苦苦思索卻並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但這個問題卻一直驅動著他,激起了他對哲學問題不斷探究的激情。

同樣,類似文章開頭提到的,我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時心中無意間升起的某個問題,其實是我們成為高段位學習者最寶貴的素材!

各個領域的牛人大咖為什麼總是對自己從事的行業充滿無限激情?第一步正是因為他們善於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一頭扎進去。然後不斷產生的一連串新問題讓他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提問」:成為高段位學習者的第一步

提問到底是如何作用於學習者的呢?

問題激發學習積極性,認知衝突帶來自驅動

生活中有沒有發現,對於某個事情,往往只有當我們與他人爭論的時候,才會充分調動自己的參與積極性。不僅如此,除了想要充分表達已有的觀點外 ,我們還會努力搜尋各種支持我方觀點的事例、名人名言以及理論等等。

這不就是主動學習?爭辯過程往往會幫助我們加深對一個問題的認識。那為什麼爭論能激發我們雙方參與的積極性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對方的觀點衝擊了我們的既有認知。

我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已有知識架構不被破壞,於是開始進行頑強抵抗,就像打仗時自己的領土受到侵犯一樣。

這裡外界新信息對於個體既有認知架構的衝擊,教育學及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衝突」。認知衝突有兩種類型:主體內認知衝突和主體間認知衝突。了解這兩種衝突的概念,有利於我們理解問題是如何激發學習者學習積極主動性的。所謂主體間認知衝突很好理解,上文提到的辯論就是主體間認知衝突的典型表現,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之間產生的認知體系碰撞。而主體內認知衝突則是個體自身與環境發生的關係,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一些現象,不符合自己已有的認知,便會產生主體內認知衝突。(直播行業為什麼這麼火?為什麼直播睡覺也能月入百萬?這不科學!)

「提問」便是我們主體內認知衝突的一種最自然的表現,也是引領我們進行自主深入學習最好的素材。

當我們自己的原有經驗與實際產生矛盾時,這種消除認知衝突的渴望就會被無數倍的放大,認知衝突產生時的心理失衡狀態能促使我們努力去發展原有知識體系,力求達到新的認知平衡,此所謂自驅動。

所以,實際上通過「產生疑問——抓狂——獲得答案的欣喜——反思——再疑問」這一循環遞進的過程進行的學習,其實是非常快樂的。

解決問題可以帶來成就感,形成正向激勵

上學的時候,老師們越是苦口婆心學生們往往越是不領情。這其實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白給的不要,只有自己付出努力獲得的成果才會格外珍惜。為啥很多人說女生不能讓男生太容易就追到手?為啥各種掃碼送禮品的APP反而不受待見?都有這層道理。 這也是我們一直批評的填鴨式教育弊端所在。相反,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進行引導,不僅能激發學習者的自主性,同時能讓學習者獲得問題解決的成就感,進而觸發新的學習慾望。這一點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們需要先說另一個問題,電腦遊戲為什麼讓那麼多人沉迷?

有研究表明,玩遊戲實質是一種非常單一、枯燥的過程,有些遊戲甚至只有不斷重複「打怪--升級」的死循環。

但是之所以電腦遊戲如此迷人,其根本原因在於其背後的激勵體系設計。無論是從視聽效果、人物設計還是劇情編製、操作設置等幾乎所有的遊戲構成要素,都在充分發揮其對使用者的激勵作用,激勵機制可以稱作遊戲的靈魂。

遊戲中會有各種目標,大到贏得整場戰役,小到打死地方一兵一卒。整個過程由各種各樣的目標串聯起來,當參與者達成某項任務時,遊戲系統便立即給予反饋激勵,如「升級」、「加分」、「通關」等等。

然後我們反過來看學習這件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自學過程,我們缺乏對學習者進行激勵管理。

中學生的唯一目標是「贏得高考」,那今天要上的這節物理課到底對我有什麼意義?

相反,基於問題的學習過程,不僅僅為了考試得高分、升職加薪。我們通過回答困擾自己的每一個問題,都能獲得成就感,都能對自己進行一次激勵,這大大縮短了獎勵迴路。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幫助我們不斷觸發新的學習動力,維持整個過程的參與積極性。

提問的習慣有利於產生創新及學習的深入

由問題所激發的主動學習,可以幫助學習者形成批判性思維。所謂批判性思維,即有自己辨明或判斷事物能力的思維,它不是一味接受的思維。 通俗來講,當我們接收到一個觀點是,不要不假思索地排斥或接收,而應該想一想它的前因後果。(包括我現在說的這句話,包括批判性思維本身)

這個過程便需要不斷反思、提問:某個觀點是如何產生的?推導過程是怎樣的?推導中引用的理論又是否正確?如果我接受這個觀點會對我已有的知識體系有什麼樣的影響...

雖然提問過程看起來很複雜,但其實養成這樣的習慣後,我們的大腦反應速度非常快,往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處理。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維」:「能動、持續和細緻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進一步指向的結論」。

一、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能幫助我們不斷深入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能幫助我們避免淺嘗輒止,通過不斷產生的問題,引導我們深入某個領域。

拿文章開頭提出的一個問題做例子,模擬自己的探究過程:

為什麼超市喜歡定價9.99?——因為想讓消費者覺得便宜吧;那消費者實際感受呢?——我沒覺得便宜,反倒會認為超市在耍一些小聰明,或者確實會有某些人基於衝動上當;人為什麼會衝動,被迷惑?——我查了資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另外,這種定價策略這在營銷學上叫尾數定價,超市並不是針對所有的產品都採用這種措施。這種策略會讓消費者認為價格是經過精心計算的「有零有整」,或者是打過折的。還有研究表明消費者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價格的前幾位數,這樣998相較1000就更有價格優勢。那你認為這些研究成果說服你了嗎?

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能幫助我們產生創新性觀點。

人的大腦對於知識來說都是寶貴的進化處理器,輸入的每一個信息,都會與個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發生反應。通過碰撞、衝突、同化、重組這一系列過程,產生新思想與信息。

相反,如果沒有對事物的反思與質疑,我們的大腦就只不過是一塊儲存信息的硬碟罷了,讓大腦只對信息進行複製存儲,無異於在用大炮打蚊子。這不僅是對個人資源的浪費,更是對人類資源的浪費。

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甚至是這一秒看到的事物也不同,導致每個人的認知結構都是絕對差異化的。也就是全世界有70多億個不同的認知結構。

所以即使我們不是某個領域的大師,但由於我們擁有獨特的大腦以及認知結構,我們在不斷學習、信息輸入過程中產生的新思維,可能是其他所有人都想像不到的。

也就是說,我們都有為人類各學科、各領域做出貢獻的可能與義務。所以,不要浪費自己的大腦,用問題不斷餵養它。

信息存儲工作交給電腦來做,人腦應該做點人腦該做的事兒。

總結一下,基於問題的學習主要給學習者帶來三點影響:

1.問題通過引發學習者的認知衝突激發其學習積極性;2.問題的解決給學習者帶來成就感(正向激勵),讓學習者保持持久熱情;3.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習者養成批判性思維,引發創新以及深度學習。

前文有類比,認知衝突好比自己領地上突發的戰爭,我們奮力抗爭。

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實例,有的朝代會將「引入外患」,作為提高國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而能給自己的認知結構帶來有益影響的問題,便像是有意引入的「認知外患」。

綜上,高段位學習者的入門秘籍是:提問

關於如何提問,有一整套理論,有機會再寫一篇文章,這裡不贅述。

還有一個開頭的問題:「為什麼人類集結成了龐大的人類文明,而其他動物卻仍是小型群落?」

有興趣私聊~

歡迎探討,我的微信:wiseflow

參考資料:

反思型非同步學習模式中的學生參與度研究_李文昊

反思學習:涵義、功能與過程_陳佑清

基於反思的深度學習:內涵與過程_吳秀娟

基於問題式學習的概念教學模型構建與應用研究_吳海燕

利用WIKI促進反思性學習的策略研究_蒙躍平

《精進》_采銅

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認知衝突:情境創設和解決策略_周悅寒

論人類認知的五個層級_蔡曙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