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版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

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爲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其中,前者稱作"繪石",後者稱作"落石"。繪石和落石是石版印刷術的兩種製版方法。繪石製版工藝簡單,只能用來印刷簡單、線條圖文印件,是石版印刷發明初期應用的工藝技術。落石製版工藝複雜,是在繪石製版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工藝技術,分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兩種,是進一步發展了的石版印刷術。

石版印刷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據1833年出版的《中國文庫》《中國文庫》(ChineseRepository),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創辦的雜誌,記載鴉片戰爭前後史實甚多,是研究中國近代印刷史的重要文獻。介紹,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1796-1857)曾於1830-1831年間在巴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用石印術印刷中文書籍。隨後他來到澳門,在澳門設立了一個印刷所。1832年,麥都思又在廣州設立了一個石印所,用石印術在廣州印刷中文書籍。另外,英國派來中國的第一個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在回顧他25年來的工作時,曾提到中國最早的石印工屈亞昂,他說:"我用印書的方法,已經把真理傳得廣而且遠,亞昂已學會了石印術。"麥都思在廣州設立石印所和馬禮遜對他25年工作之回顧,均發生在1832年,且屈亞昂學會石印術又自需時日,由此可以斷定,石版印刷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會晚於1832年。美國傳教士衛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在1833年說:"上季一個石印所開設在廣州,我們高興的知道它是成功地在運行。"爲此提供了另一個文獻證據。1834年出版的《中國文庫》報道:"1833年5月至1834年5月間廣州發展到有二個石印所,並出版了一些小冊子",韓琦、王揚宗《石印術的傳入與興衰》,載《裝訂源流和補遺》第359頁,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年版。則爲1834年中國廣州已不少於兩個石印所提供了又一個文獻證據。

1.繪石石印的傳入與發展

1796年塞納菲爾德發明的石版印刷術,是在具有多孔性、善吸水、質地細密,且能較長時間保留水分的石版石上,用脂肪性物質直接描繪、書寫圖畫和文字,再經化學腐蝕而製成的石版(印版)上進行印刷的繪石石印術。這種早期的石印術由西方傳教士於1832年前帶入中國,開始在中國印刷佈道小冊子或其它簡單印件。現知最早用石版印刷的中文書籍,是麥都思於1829年石印的《東西史記和合》。現存最早的石印書刊則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和十月兩期《各國消息》(圖13-5)。《各國消息》是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廣州主編、出版的中文月刊,只出數期,用連四紙石印。現存僅二冊,藏英國倫敦。

在十九世紀上半葉鉛活字版印刷術的中文制模鑄字技術尚未得到很好解決的情況下,石版印刷較之鉛活字版印刷有着明顯的優勢:其一,石印便於印刷各種不同大小的書籍;其二,對傳教士們熱衷於印製的字數、頁數都很少的佈道會小冊子,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印成;其三,衆多、較小的佈道點,人手不足,傳教士本人即可製版印刷;其四,便於印刷各種文字,即不受文種的限制。這四種優點,尤其是後兩種,在西方傳教士狂熱的傳教激情所激發的、急需大量印刷中文佈道小冊子,而鉛活字版印刷又無法滿足這一需求的情況下,石版印刷理應得到迅速發展和普及,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原因有二:其一是1840年前後,清政府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採取了嚴加限制的政策,傳教士們印刷佈道書籍都是祕密進行的,而且石印業完全掌握在西方傳教士手中;其二是石版印刷用的石板和油墨等原材料均需進口,材料供應困難。加之,當時中國人仍然採用傳統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石印乃至鉛印尚未引起中國國民的興趣和重視。

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成爲中國對外五個通商口岸之一,次年麥都思來到上海,在上海開設了近代印刷史上著名的"墨海書館",並採用石版印刷術印刷了《耶穌降世傳》、《馬太傳福音注》等書籍。爲上海石版印刷之先驅。

清光緒二年(1876年),上海徐家彙土山灣印刷所的石印、鉛印部開始採用石版印刷書籍,由法國人翁相公和華人邱子昂主其事。專門印刷天主教宣教印刷品。

清光緒三年(1877年),英國商人美查在上海開設"點石齋印書局",聘清原上海徐家彙土山灣印刷所的邱子昂爲石印技師,併購進了手搖石印機,印刷《聖論詳解》、《康熙字典》等書籍。姚公鶴《上海閒話》說:"聞點石齋印第一獲利之書爲《康熙字典》,第一批印四萬部,不數月而售罄;第二批印六萬部,適逢科舉子北上會試,道出滬上,率購五六部,以作自用及贈友之需,故又不數月即罄。"一部字典,數月之間銷售十萬部,這在當時的中國出版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點石齋印書局爲此獲利頗豐,各地書商遂也紛紛效仿,中國近代的石印業也隨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2.彩色石印的傳入和發展

彩色石印,是以石板爲版材,按彩色原稿設色、分版,套版印刷的工藝技術。

工藝流程是:彩色原稿描刻輪廓填紅粉落石分色描繪翻制印版版面處理印刷。

具體做法是:先將玻璃紙(或稱膠紙)覆於彩色原稿之上,用尖鋼筆依圖描刻;次在描刻過的玻璃紙的針縫中填入紅色砥粉;再將填入紅色砥粉的玻璃紙反覆於石面上,加壓,使紅粉落於石上;然後按照原稿的輪廓和色度進行分色、分石描繪;將描繪過的各色石版翻製成印版;最後逐版依次套印,印成彩色圖畫《藝文印刷月刊》第二卷第七期第32頁。

彩色石印與繪石石印不同。彩色石印採用落石製版法。落石製版是通過書寫、描繪、照相等方法,先將圖文製作在轉印材料上,然後再將轉印材料上的圖文轉移到石面上的工藝技術。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皆採用落石製版法。

落石製版中的落石,有照相膠紙落石,用汽水墨描寫在轉寫紙上落石,用轉寫墨及轉寫紙或漿糊紙翻印成的版子落石,以及用刻畫上圖文的玻璃紙落石等多種。方法不同,目的歸一,均爲把圖文轉移到石面上,以便下工序通過化學方法制成印版,進行印刷。

彩色石印的製版工藝,因其全憑製版人員的眼力和經驗進行點繪分色,因此技術水平要求高,工藝複雜。其傳入中國的時間較之單色繪石石印晚了半個多世紀。賀聖鼐着《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印刷術》雲:"光緒三十年(1904年),文明書局始辦彩色石印,僱用日本技師,教授學生,始有濃淡色版。其印刷圖畫,色彩能分明暗,深淡各如其度,殆與實物彷彿。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商務印書館更聘日本彩色石印技師和田滿太郎、細川玄三、岡野、松岡、葉田、武松、村田及豐室等來華從事彩印,此道益精。仿印山水花卉人物等古畫,其設色能與原底無異。"彩色石印之傳入與發展情況大致如此。

3.照相石印的傳入和發展

照相石印是製版照相術應用於石版印刷之產物。爲奧司旁(JohnW.Osborne)發明於1859年。其工藝方法,在1892年《格致彙編》刊登的傅蘭雅着《石印新法》中作了詳細介紹:"凡石版所能印之畫圖,不能用平常所照之像落於石面印之,須有濃墨畫成之樣,或木板銅板印出之稿,畫之工全用大小點法,或粗細線法爲之。畫成之稿連於平板,以常法照成玻璃片,爲原稿之反形,即玻璃面之明處,爲原稿之黑處;玻璃面之暗而不通光處,爲原稿之白處。此片置曬框內,膠面向上,覆以藥料紙,照常法曬之。曬畢,置暗處,輥以脫墨,入水洗之。未見光處洗之墨去,見光處墨粘不脫,洗淨則花樣清晰與原稿無異。將此紙樣覆於石板或鋅板面,壓之,則墨跡脫下,此謂之落石。照常法置石於印架,輥墨印之"。

照相石印分單色照相石印和彩色照相石印兩種。其中:單色照相石印傳入較早,中國早期的石印書籍多用此法。

彩色照相石印,又稱"影印",1931年由美國人漢林格(L.E.Henlinger)傳入中國。因其爲照相分色,故原理與三色照相網目版相似。彩色照相分色用於石版印刷,其製版工藝與技術較爲複雜,需每色一石版,每一石即印刷一次,五色、十色者,需制五塊、十塊版,分五次、十次套印之。各種彩色圖畫均可印刷。在石版印刷工藝中,是最先進的。

二、珂羅版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

珂羅版是以玻璃爲版基,在玻璃板上塗布一層用重鉻酸鹽和明膠溶合而成的感光膠製成感光版,經與照相底片密合曝光(曬版)製成印版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

其工藝流程是:原稿拍攝連續調陰片修版準備玻璃板塗布感光液乾燥曬版印刷。

珂羅版印刷,技術複雜,印品精良,多用於珍貴圖片、繪畫、碑帖及文獻、照片的印製。其工藝方法,簡言之:

首先是用原稿拍攝正像陰片。拍攝時在鏡頭前面要加放轉向三棱鏡,這樣拍攝的底片是正像,正像底片曬在印版上是反像,印刷品才能是正像。底片經沖洗、乾燥後,要人工修版,製成可供曬版用的原版。

第二步是準備玻璃板。玻璃板因需直接印刷,厚度在6-10mm間,並需用金剛砂研磨,使玻璃平面產生細小的砂目,在經清水或鹼溶液沖洗、去除雜質後,在玻璃板上塗布媒解劑硅酸鈉,以增加玻璃板面對感光膠層的粘附力。

第三步是在準備好的玻璃板上塗布感光液明膠鉻鹽。感光液的塗布務要均勻,之後放入烘箱烘烤、乾燥。

第四步是曬版,即將拍攝的正像陰片與感光版密合放入曬版機內,抽真空曝光,使感光版上的感光膠膜因底片深淺密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硬化。之後,將其放入顯影槽內顯影,將未受光硬化的膠膜溶解,版面形成不規則的皺紋。經乾燥後,即可上機印刷。

最後是上機印刷。其法與石版印刷頗似,即用皮輥或膠輥在版面滾動上墨,覆紙印刷。

珂羅版印刷,英文稱作Collotype,德文則稱其爲Lichtdruck,皆爲膠質印刷之意。爲德國慕尼黑的攝影師海爾拔脫(JosephAlbert)所發明,時在1869年前後。此前,英國科學家塔爾博特(WilliamHerryFoxTalbot)於1852年發現了經重鉻酸鹽處理的明膠膜層見光會發生硬化的現象,這是構成珂羅版印刷製版的基礎和實踐;1855年,法國人柏德範(A.L.Poitevin)以此爲基礎,發明了在玻璃版上塗布重鉻酸鹽明膠感光層的石版印刷新工藝;1865年德國人(T.Dumotay)又將重鉻酸鹽明膠感光膜層塗布在玻璃版材之上進行珂羅版印刷。

珂羅版印刷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光緒初年,當時上海徐家彙土山灣印刷所首次用珂羅版印刷了"聖母像"等教會圖畫。同時,英商別發洋行也曾採用珂羅版印刷。由於珂羅版印刷美術書畫極其精美,故不久即爲國人所引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