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說真話和笑話

犀牛娛樂原創

文|肉狗編輯|樸芳

集齊楊冪、鄧倫、魏大勳、黃明昊,開播前預熱了一個月,《密室大逃脫》贏得了“嘉賓粉”的心。

未播前,“大陣容”的《密室大逃脫》借“約等於和魏大勳結婚了”、“黃明昊cos保安戲精上身”、“楊冪雙馬尾女僕裝”等與嘉賓相關的熱搜,以及粉絲解救自家愛豆的“密室大逃脫——長沙行動”造了一波不小的熱度。

只可惜,首期播出後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媒體上的觀衆評論分化明顯,“嘉賓粉”一片叫好,純路人、“明偵探迷”以及韓國原版迷失望和質疑居多。

《密室大逃脫》改編自韓國tvN《大逃脫》,憑藉新穎的節目模式、精細的場景製作以及燒腦與無厘頭融合的節目風格,《大逃脫》在韓國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和熱度的同時,也贏得了一大票國內觀衆的認可,兩季豆瓣評分均在9分以上。

但就首期節目來看,《密室大逃脫》和今年大部分“高仿”韓綜的節目一樣,只仿到了皮毛。

本末倒置的“大逃脫”

流量爲主的嘉賓陣容,開播前就是《密室大逃脫》的一大槽點。

與原版相比,《密室大逃脫》的嘉賓陣容確實更星光熠熠,楊冪、鄧倫、黃明昊、魏大勳的粉絲基礎、國民認知度、話題度都極其可觀。原因不難理解,流量效用雖在減弱,但嘉賓配置依舊是節目撬動市場的主要工具,正因如此,流量先行仍是綜藝節目嘉賓選擇的共同標準。

誠然,早前的合作讓楊冪、謝依霖、魏大勳、鄧倫四人拋梗、接梗比較自然,再加上黃明昊和張國偉融入較快,單看去密室路上的車內聊天,節目的綜藝感很足。與韓國原版全男性陣容相比,楊冪和謝依霖的加入也讓《密室大逃脫》的視角更多元。

但從“益智類實景解密”的節目定位來看,《密室大逃脫》的嘉賓裏娛樂咖過多,沒有類似主持人的控場擔當,負責智商擔當的楊冪和鄧倫也完全沒有“神仙解密”,打鬧嬉笑過多,尋找線索基本靠一團亂翻。

嘉賓玩不轉“燒腦”,節目本身也沒組好硬核。與原版和大神版相比,《密室大逃脫》首期的謎題設置過於簡單,給的提示也過多,甚至在衛生間場景的門鎖上直白提示店名縮寫。另一方面,破解形式也過於單一,數字和字母密碼鎖道具使用過多,出口設置基本上就是讓嘉賓找鑰匙開門。

另外,“節目效果”痕跡明顯也是影響《密室大逃脫》智商輸出的主因。剛到密室還沒下車,謝依霖、魏大勳等就開始“啊啊”大叫;進入密室,看到了一罈泡椒寫着“男子漢一口一個”後,一羣人又開始尷吃泡椒,然後一臉期待地等待線索;看到了拿不起來的牛羊肉盤子,又強掰“男人=牛肉女人=羊肉”的邏輯,起鬨站上去……

節目節奏過慢則是《密室大逃脫》的另一大槽點。首期節目前30分鐘,嘉賓基本就是在嘮嗑、調侃、樹人設。進入解密的正題,每個關卡的破解耗時又過長,單是破解一個手機密碼就用了近30分鐘。

另一方面,《密室大逃脫》雖由《明星大偵探》原班製作團隊小盒子工作室打造,但整體佈景設置卻絲毫看不出“經費燃燒”,與原版相比更是差距懸殊。場景失真且缺乏質感,燈光和配色也過於明亮、鮮豔,整期節目看下來,既感受不到節目的緊湊感,也沒有緊張、恐怖的推理氛圍,也難怪不少觀衆會表示“太消磨意志了”。

嘉賓作用不明、“節目效果”過於重、佈景真實不足,是《密室大逃脫》燒腦不足三大主因,也是《密室大逃脫》首播反饋兩極的關鍵。而《密室大逃脫》的問題,也是再次升溫的“高仿熱”下的普遍存在。

誠意丟失的“仿製品”

衆所周知,由於韓國綜藝模式成熟,再加上兩國文化特性的相似,“借鑑”韓綜不僅是國內綜藝的“創新捷徑“,也是一條製造“爆款”的捷徑。而今年,國產綜藝的“韓綜依賴症”尤爲明顯。

據犀牛君統計,開年至今,已有《我家那閨女》《遇見你真好》《我和我的經紀人》等近十檔“模仿”節目相繼播出,待播綜藝裏與韓綜主題、模式“撞車”的也數量不乏。

與以往相比,網綜“模仿”節目的比重明顯增加,且平臺自制數量突出,原因或與視頻網站平臺播出環境相對寬鬆以及平臺內容競爭加劇有關。

其次,“模仿”對象正逐漸從戶外競技類向生活慢綜藝、情感觀察綜藝轉變,從高國民度的經典熱門向冷門、小衆式綜藝邁進。

類型取向有了變化,“模仿”技術卻依舊停留在原地。要麼“拿來”主題變個模式,要麼“拿來”模式換個情感內核,要麼變個嘉賓直接照搬,甚至連梗都直接進口。

與此同時,爲了追逐熱度,“模仿”節目裏的主類型——觀察類真人秀的表演性質都在增加,話題營銷普天蓋地,原版節目呈現的“真實”和“溫度”被程式化的虛假快感代替,理應被治癒的焦慮反被無限放大。

此外,這些“模仿”節目的出現也加劇了市場同質化問題,加速了觀衆的審美疲勞。來自同一“模仿”對象的《女兒們的戀愛》《女兒們的男朋友》以及《心動的信號》《戀夢空間》《遇見你真好》,除了嘉賓的不同,節目主題、模式、內容設置完全看不出實質區別。

“模仿”並不丟人,尤其是在中國原創綜藝大環境依舊逼仄的當下。但“模仿”也需要技術,需要耐心,沒有深度挖掘原版節目主題、明確內容內核主次,沒用從節目出發考量嘉賓陣容設置,沒有沉下心把場景設置、細節制作打磨精緻,過分倚重嘉賓陣容吸引視線,買了版權的《密室大逃脫》纔會和大多數帶着“抄襲”原罪的“模仿”節目一樣,仍是個停留在皮毛的“仿製品”。

原版《大逃脫》在最後一期裏展現了節目密室逃脫場景的搭建過程,觀衆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龐大的工程的組建,全部都是節目組的誠意。而這份誠意正是國產綜藝目前亟需“養成”的。

END

【合作 | 投稿 | 應聘 | 讀者社羣】

犀牛娛樂誠招記者、實習生、兼職若干名,要求對泛娛樂領域產業報道有態度、有熱情、有文筆,善於觀察和思考。有媒體經驗者優先,財經和新聞相關專業優先,對影視、網生內容有較深入瞭解者優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