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防衛指揮部近期為「還地於民」,拆除部分冷戰時期舊軍事工事、砲堡,軍民為拆除標地是否符合文資法保護範圍針鋒相對,在社群發起此事關注的陸軍備役中將黃奕炳表示,金門冷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對抗現場,也是國共內戰最後幾場戰役發生的場域,這些攻勢與守勢並存的軍事設施,是最珍貴的資產而非負擔。

曾任陸官教育長、陸軍高中校長的備役中將黃奕炳,平時以「黃埔」為筆名的在臉書發文,他日前以「誰來救救金門的戰地史蹟!」披露軍方拆除舊工事之舉,引起關注。

黃奕炳說,金門戰地文化遺產的保存價值,可以從很多面相加以分析,個人謹就軍事與歷史文化的角度,探討其重要性與保存的價值:

一、冷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對抗現場

冷戰時期,自由與共產兩大集團,由西到東嚴重對峙,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歐洲為東西德的柏林,亞洲則為金門與南北韓的板門店。因為冷戰的對抗,金門歷經多次戰爭,勇敢抵擋共產集團勢力的向東擴張,鞏固自由世界鏈島防線與西太平洋的安全,因此聲名大噪,由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蕞爾小島,一躍而為世界知名的戰地,西方國家稱之為力抗「共產紅潮」的「民主自由燈塔」和「反共的堅強堡壘」。而戰役史蹟是此段過往存在的明顯證據。

二、是國共內戰最後(最近)幾場戰役發生的場域

金門自1949年起,位居國共內戰的第一線,歷經的重要戰役計有古寧頭戰役,大、二膽之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六一七(六一九)砲戰,以及在金門附近發生的多次海、空戰役等。其中最著名且對歷史發展影響深遠的係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古寧頭戰役,是反登陸作戰全殲犯敵的成功案例,決定了海峽兩岸隔海對峙的局面,八二三砲戰則讓金門自此成為馳名中外的堅強反共堡壘與「自由燈塔」,並屏障台海往後數十年的安全和穩定,奠定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基石。金門何以能在共軍重兵環伺與熾熱猛烈砲火的攻擊下,屹立不搖,戰場經營紮實和戰鬥意志高昂,是制勝的關鍵。

此等戰役的結果,影響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現代史的發展方向,至深且鉅,戰役史蹟承擔著此一波瀾壯闊歷史事件的偉大見證。

三、長時間、投入龐大人力物力的戰場經營

金門區區150平方公里的土地,自1949年起迄今,歷經60餘年。此期間,在駐軍人數最高峰時,曾戍守十萬大軍,截至十年前尚有萬餘駐軍。數十年以來,軍民投入構工與戰地經營的人力何只百萬人次?所花費的物力、財力更是天文數字,難以估計。在如此狹小的土地上,以數百個堅固據點陣地、交通壕及數十條大小不一的岩磐或混凝土坑道,構成完整的防衛體系,恐係古今中外戰爭史所僅有。如果與世界聞名的防衛工程(事)相比較,則更可彰顯金門軍事史蹟建造的艱辛和可貴。

二戰時,德國在西歐海岸線(含諾曼地登陸海灘)構築「大西洋長城(堡壘)」,自1941年開始至1944年,計有四年,工程散布在數百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在1944年2月之前,都處在缺工、缺料的狀況下,迄是年2月隆美爾接任西方防衛準備總監之後,才動員25萬守軍和25萬民工努力趕工,唯截至諾曼第登陸時,仍未完工。就各方面的投入,都無法與金門相比,但四年前諾曼地登陸7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即積極推動把當年盟軍浴血搶進的「下諾曼地海灘」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相互比較,金門戰地史蹟的宏偉、艱辛,尤有過之無不及。

再說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成於1936年,全長約700公里,由一組一組不連接的獨立堡壘據點群所構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耗費的時間與體系的完整性,與金門也無法比擬。

至於硫磺島的經營時間更短(概有一年),投入兵力也僅有數萬人次,且大多為急造開挖之工事,較金門工事規模、堅固之程度,相去甚遠。金門戰地史蹟是時代的產物,其規模和付出的代價,在近代歷史上是少有 的,她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而非負擔,應該加以重視並給予周全保護。

四、攻勢與守勢並存的軍事設施

金門最初的戰略角色之一,是擔任反攻大陸的跳板,因此開鑿翟山、九宮(四維)、大帽山、大膽等多條規模宏偉的登陸小艇坑道,並部署相當數量的登陸小艇,其目的除了保存戰力,安全運補,另外在攻勢作戰時期,是俟機對大陸採襲擾或攻勢作戰,這在以防衛為主的作戰體系上,存在著隨時準備大規模攻擊的軍事設施,也是世界軍事史極為少見的。

五、全面地下化的防禦體系

金門曾以「地下的金門」自豪,事實也是如此。部隊、民防與相關設施、裝備幾乎全部隱藏在坑道、掩體及密密麻麻的據點工事裡,重要的戰鬥村,如瓊林、後浦(金城)和沙美(後浦頭)、成功…,也都挖有彼此通連的坑道與有掩蓋的交通壕。民眾更是家家必備「防空洞」,躲避砲擊。像這種不分軍民都「藏於九地之下」防衛體系,如非縝密規劃、長久經營,是不可能完成的。此一全面地下化、活的軍事防衛體系,舉世無匹,讓到現地參觀的國際知名專家學者深感震撼。這些史蹟的存在,無疑具有懾服人心的巨大說服威力。

六、作戰與民生結合的整體建設

美國軍事博物館專家Geoff Giglierano應金門大學邀請,到金門考察戰役史蹟,並在金門文化局主辦的「戰地文化遺產保存講座」中,以「尋找我們身邊的故事」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特別指出:「在世界上從來沒有看過一個軍事防衛體系,能將軍隊暨在地的民眾做如此緊密的結合。」金門歷經數十年的戰地政務軍事管理,此期間,作戰與民生密不可分。譬如金門酒廠的建立,其原始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軍隊與民間的燃料問題,改善軍民關係;擎天水庫、太湖、榮湖等人工湖泊,與無數散布在金門各地以地區駐軍部隊長名字命名的池塘(如「治民塘」等)都動員很多兵力與民力,主要目的是解決軍民用水水源的問題,也是針對對岸共軍倘若採取火攻,可作緊急的消防之用。還有世界唯一的坑道醫院~花崗石醫院;坑道內的文康休閒設施~擎天廳、迎賓館;坑道發電廠~長江發電廠、烈嶼麒麟發電廠;坑道油庫~夏興油庫等。以及各部隊所構築的電影院(如金東戲院、南雄戲院、武威戲院與烈嶼文康中心)這些設施,都是軍民共用的。這就是以往金門「同島一命、軍民一家」緊密關係的憑藉。

七、提供學術研究寶貴的素材

島鄉戰地史蹟與文化,與活的閩南文化、僑鄉文化,相互輝映,說明斯土斯民歷經戰亂,依然堅持優良傳統、追求永久和平的普世價值。尤其,戰地史蹟的存在,將可與其他史蹟,共同驗證此一堅毅圖存、奮戰不懈的艱苦歷程。且金門軍管(戒嚴)時期,長達近30年,戰地文化史蹟,彰顯在廣泛冷戰社會與文化架構下的軍管生活經驗,以及地緣政治對立下的人類記憶,此一獨特的經驗與記憶,對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極具價值。

金門防衛指揮部近期為「還地於民」,拆除部分冷戰時期舊軍事工事、砲堡,軍民為拆除標...
金門防衛指揮部近期為「還地於民」,拆除部分冷戰時期舊軍事工事、砲堡,軍民為拆除標地是否符合文資法保護範圍針鋒相對。圖為金防部尋獲的三獅山砲堡。圖/金防部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