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尋覓五年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84年,一位十八歲的小戰士隨部隊南下參加邊境輪戰,戰前,他按連隊要求,寫下“最後一封家書”,幸運的是,歷經數月洗禮,他隨部隊完成任務凱旋而歸。20多年後,他藉助網絡平臺,將自己這封家書展示出來,讓我們從中再睹那個時代軍人的風采。

圖:我炮兵部隊向敵傾瀉炮彈。

媽媽、哥嫂、姐姐:

你們好!部隊馬上要開赴前線了。寫下這封信,放進大哥給我買的這個提包裏。一件棉衣給媽穿,棉褲給二哥留着,一雙新的解放鞋(鞋裏有25元)給大哥大嫂留着,我穿走一雙舊的就中了。一件的確良軍上衣給三哥留着,姐呀,你別傷心,弟沒有東西給你了。我當兵時間太短,發的衣服少。另外,我在太湖邊撿了一盒小石頭,光溜溜的,拿回去給我兩個侄女紅沛、紅霞抓仔(着)玩。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犧牲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哥嫂、姐,我走了。咱伯(爸)死的早,媽吃苦太多,千萬別讓她傷心,咱媽就交給你們了。

聽老兵說,戰士如果犧牲,國家會補給500元。這五百元錢媽留100,大哥100,二哥100,三哥100,姐100,就寫這些了。

媽,昨晚我睡不着。自個到山上向着北方咱家的方向跪下給您叩了十八個頭。我今年十八歲,一年磕一個頭,報孃的養育之恩。

另:這塊上海手錶錶帶上有指北針,汪班長說到戰場上有用,我也喜歡,俺帶上走了。

兒跪,再叩頭。

公元1984年6月29日 小九遺言

從時間上看,這封家書的作者應該爲1984年赴老山參加輪戰的的第一軍,從家書中“太湖邊上撿石子的”的經歷看,應該爲炮九師炮16團的戰士。而被授予“炮兵偵察英雄”榮譽稱號的徐小丹,就是該團偵察股股長。

圖:被敵人稱爲“眼鏡蛇王”的徐小丹

圖:太湖邊的炮兵16團駐地,當年,他們青春年少。

1984年6月,原南京軍區第一軍炮九師炮16團奉命南下參加戰鬥,歸屬原昆明軍區指揮,參加老山地區輪戰,作戰期間炮九師使用炮四師番號,炮16團使用炮3團番號。

作爲九師先遣,16團7月11日抵達戰場,恰逢慘烈的“7·12”戰鬥,40師在老山方向打退越軍313師兩個團、316師一個團、312師一個團、345師一個團以及一個特工團共計6個團的反撲,給越軍重大殺傷,而其中70%的傷亡是炮兵打出來的。“7·12”大戰的視頻資料送到北京後,南征北戰的葉帥看了後很感慨,稱“淮海戰役後就沒有見過如此慘烈的場景”。

圖:麻栗坡交趾城,炮兵陣地戰場遺址,當年使用過的火炮依然昂然挺立。

據當時118團作訓股長回憶,從陣地前到山腳下,敵人的屍體鋪了一層又一層,其中夾雜中許多傷病員,直到第七天打出傳單允許越軍收屍,都還能聽到屍體堆裏有傷病員的呻吟,那個時候,勸戰士吃飯比衝鋒還難,因爲陣地到處都是屍體的腐臭味。

這其中還有一個神奇的默契,由於兩千多具屍體在老山悶熱的氣候中迅速腐爛,我軍打出宣傳彈後越軍派出了人員收屍,但僅僅收了幾百具就沒辦法收了,於是越方再次發起攻擊,雙方炮火很有默契地將屍體翻到土中,經過一番戰鬥,地面已經基本看不見屍體了。

圖:緊急後送傷員。

1979年對越還擊部隊回撤後,反覆的邊境騎線拔點作戰中,“7·12”是最慘烈的一次,但不是唯一一次戰鬥,從1979年出境反擊開始,數十萬“小九”般的年輕戰士抱着忐忑、不安、害怕、興奮的心情,寫下“最後一封家書”,奔赴祖國邊疆,趕走野心豺狼,這其中大部分人像“小九”一樣凱旋而來,但也有近萬名年輕將士魂撒南疆,將生命定格在最年輕、最朝氣的青春歲月。

有許多烈士,安葬在廣西至雲南邊境一線的23座烈士陵園之中。這23座烈士陵園分別是:

雲南金平、蒙自、屏邊水衝子、屏邊大龍樹、河口水頭、河口南溪、河口螞蝗坡、馬關馬白、馬關仁和、麻栗坡、西疇、富寧、文山烈士陵園。

廣西那坡、靖西、龍州、憑祥南山、憑祥匠止、憑祥法卡山、寧明、防城城北、崇左烈士陵園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烈士陵園。

清明將至,謹以此文祭奠所以爲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你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