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簡史

味精,學名谷氨酸鈉。儘管味精廣泛存在於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對於增強食物鮮味的作用,在20世紀早期,才被人們科學地認識到。

發現、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谷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里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谷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薯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谷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了它以後使菜肴更加鮮美可口。中國發明歷史

吳蘊初(1891-1953),近代化工專家,著名的化工實業家,我國氯鹼工業的創始人。

1920年,回到上海的吳蘊初,與他人合辦熾昌新牛皮膠廠,任廠長。這期間,日商在上海傾銷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並摸索研製成功味精,後建成上海天廚味精廠。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準備。

按照北洋政府的專利法,吳蘊初的味精專利可以享有5年的專利保護。1926年,吳蘊初宣布,放棄味精的國內的專利,希望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此後,國內各地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味精品牌,國貨味精市場極大繁榮,日本的「味之素」除了在日本關東軍佔領的我國東北地區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蹤影。

1925年,因有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相助,日貨更受抵制,本來無力與味精競爭的味之素更趨頹萎,連南洋的華僑也棄日貨味之素,改用了國貨味精,進入了「天廚」。佛手牌味精不但打入了南洋各國市場,而且很快就成了該市場的緊俏商品。

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

為使味精所需鹽酸自給,1930年建成天原電化廠。該廠是我國第一家生產鹽酸、燒鹼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鹼工廠。

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吳蘊初熱愛祖國,積極抗日。早在1932年,他就開始組織生產防毒軍用面具,支援抗戰。1937年後,為保存民族工業,吳蘊初積極組織內遷,於1939年建成了香港天廚味精廠、重慶天原化工廠及重慶天廚味精廠。

1949年10月,吳蘊初到達北京,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並設便宴招待。一見面,周總理就說:「味精大王回來了,歡迎!歡迎!」周總理還說:「中國化學工業將會有很大發展,希望吳先生能為化工事業繼續努力。」吳蘊初受到極大鼓舞。這年11月,他返回上海,受到天原電化廠全體職工熱烈歡迎。此後,他擔任了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工商聯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及上海分會副主任委員,化學原料工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等職。他與共產黨人密切合作,積極努力發展我國的化學工業。1952年,人民政府委派他赴蘇聯訪問,回國後,準備請他到北京工作,進一步發揮他的才能。不幸的是,他的夫人吳戴儀病故,使吳蘊初十分悲痛,加上積勞成疾,住進了醫院。1953年10月15日,吳蘊初在上海病逝,終年62歲。


歡迎訂閱我的頭條號——坯逆翹楚的盜閑居

盜閑居中無佗,唯有坯逆翹楚之原創文學拙筆:小說、詩歌、雜文等。用心寫作原創文學精品,致力弘揚傳統文化經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