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10月,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團隊就發現了火星上存在微生物,他們斷定火星地下一定存在液態水,而且其成分呈鹽滷狀。果然,發現火星地下水的意大利科學家表示,由於液態水處於極深的冰蓋之下,其水文環境極其嚴酷寒冷,並不適宜微生物生存。由於含有大量鎂、鈣和鈉,這些水在溫度低於純水冰點許多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液態。澳大利亞天文臺研究員弗雷德·沃特森說:“能讓水在冰點以下,甚至是零下五六十攝氏度的情況下仍維持液態的鹽濃度,對任何微生物來說都是致命的。”

人類想要登錄火星有多難?

人類想要登錄火星有多難?

美國航空航天局對火星探索向來言辭謹慎,保持低調,因爲他們深知,探測火星與登陸火星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即便將目前的大推力火箭升級換代3次,用熱核火箭和高效率的化學發動機,單程前往火星也需要3個多月的時間。地球上的困難就不說了,關鍵還有如何改造火星環境,使其能夠接納人類的造訪和生存。就是一切順利,人類落腳火星後至少需要1年時間,才能獲取返回地球的必備燃料。在沒有空氣、沒有水和食物的情形下,落腳火星的宇航員怎麼存活,也是一個難題。正是這些數不清的困難,決定了人類登陸火星將是一個頗爲漫長的過程。

假如你想科學詳盡地瞭解火星,以及登陸火星的難度,最好去看科幻大片——《火星救援》。這是一部具有超強現實感的科幻大片,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真實模擬了美國航空航天局將要實施的載人火星旅行。換句話說,美國航空航天局作爲顧問,直接參與了此片的拍攝。

整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以及探索火星採用的技術手段,很多是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載人登陸火星計劃演化而來的。影片中用到了大量美國航空航天局正在研發或已真實應用於太空探索的高技術裝備,展示了大量有關火星的科學常識和尖端的航天技術,將登陸火星的諸多難題,都清晰明瞭地擺在了你的面前。

航天員人數和航天飛行時間是載人飛船設計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載人深空探測任務的技術性能和總體規模。月球與地球的距離較近,登月飛船的乘員人數一般按照6人設計;而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太遠,載人登陸火星的物資消耗必然更大,鑑於火箭運載能力有限,一般乘員人數限制爲4人。

火星車或着陸器,要穿過火星大氣層才能“踏”上火星表面,這期間需要經歷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一幕。探測器從131千米的高空進入火星大氣時,速度高達2.1萬千米/時,在之後的短短7分鐘內,必須使探測器的速度降至零,從而實現安全着陸。這也是所有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難度最大、失敗概率最高的關鍵一步,是名副其實的“黑色7分鐘”。

然而,深空探測困難重重,所有困難幾乎沒有大小之分,比如航天服的設計製造就讓數百人的科學團隊絞盡腦汁,不到兩年研製費用就突破3億美元。

我們血液中的氮氣,不僅能夠帶來減壓病,在真空中還會使人體膨脹。如果不穿加壓的密封航天服,航天員會因體內外懸殊的氣壓差而危及生命。此外,航天服還能有效對付稀薄大氣、劇烈溫差、強烈太陽風和宇宙射線,以及微隕石等地外天體的撞擊。一句話,多功能密閉的航天服就是航天員在太空中生存和有效工作的重要保障。登陸月球和火星表面的艙外用航天服還應具備氧氣供應、溫度調控等設施,保障航天員的出艙活動,並實現對天體表面的考察。然而,50多千克的宇航服,雖然使用了各種高科技材料,但因爲縱橫交錯的管路和不得不使用的貴重金屬,使其依然僵硬笨重,宇航員必須在地勤人員的幫助下才能順利穿脫。爲了登陸火星的需要,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星探測器獲得的火星環境參數,設計了可以讓航天員從背部脫離的宇航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救援》中真實展示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爲登陸火星新研製的火星宇航服,它包括關節、手套、頭盔、氧氣系統、水循環系統、散熱系統、通信系統、電子系統等。爲避免火星瀰漫的塵土影響航天員和登陸艙的運作,美國航空航天局設計的這款宇航服可以從背部脫離,在航天員進入登陸艙後,宇航服將被留在艙外,避免將火星塵帶入艙內,危害航天員的健康。這是人類宇航服設計里程碑式的進步。

人類想要登錄火星有多難?

人類想要登錄火星有多難?

火星上曾經的河流痕跡

人類想要登錄火星有多難?

即使如此,在被媒體問到人類何時才能移民火星時,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副署長約翰·格倫斯菲爾德仍然表示:“火星大氣極爲稀薄,氧含量幾乎爲零;火星土壤乾燥板結,不含微生物。即使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讓火星的空氣和土壤接近地球,也需要一兩個世紀的時間。假如你非讓我回答人類到底何時能移民火星,我只能說這需要很多、很多年,而且前提是我們探索火星的興趣與投入有增無減。”

人類想要登錄火星有多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