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7.5億《阿修羅》緊急撤檔,國產奇幻片怎麼了

4 人贊了文章

今天,電影《阿修羅》宣布撤檔。

這部據稱耗資7.5億、花費六年打造的「頂級華語視效大片」,上映三天卻僅收穫4000萬票房,豆瓣評分跌至3.1,「好於0%奇幻片,好於0%動作片」。

平心而論,這7.5億可能並不像氣急敗壞提前離場的觀眾所說的那樣,都是為了「洗錢」。

片尾字幕里的特效公司名單長長一串,長達十分鐘,看得出來確實下了血本,看過電影的觀眾也表示,部分特效製作算得上良心。

參與《阿修羅》後期製作的特效團隊多達十幾家,每個情節都有專門的特效公司,而且每家公司都是操作過大項目的業界翹楚。

「花露森林」部分,由Rodeo VFX完成。代表作:《權利的遊戲》、《銀翼殺手2018》;「靈山大戰」部分,由Mr.X VFX完成,代表作:《水形物語》;CG人物「小南瓜」部分,由Tippett Studio完成,代表作:《侏羅紀公園》、《侏羅紀世界》。

而阿修羅王的三頭形象,也是由單獨的一家特效公司LOLA VFX負責製作完成,代表作:《本傑明巴頓奇事》、《美國隊長》。

然而這一切的良苦用心,觀眾似乎並不買賬。

《阿修羅》的製片人楊真鑒,曾一手炮製了《畫皮》,成為了當年的票房黑馬,《畫皮2》更是登上當年國產票房冠軍寶座,一手捧紅了當年還是廣告導演的烏爾善,打響了「東方新魔幻」的品牌。

《畫皮2》之後,各大投資方紛紛找上門求合作籌拍《畫皮3》。

但楊真鑒的野心不僅僅在於撈熱錢,而是真正的「影史留名」。

在《畫皮3》的誘惑面前,楊真鑒選擇了「咬緊牙關,超前四五年,用超級電影大片製作的方法和技術來製作一部電影」,為的是「看看能不能把中國電影產業往前推動一點」

於是,《阿修羅》項目誕生。既然立志要引領中國電影產業,楊真鑒認為,」預算上必須要增加到1億美元起步」。

為這部電影找錢,《阿修羅》出品方寧夏電影集團和真鑒影業可謂煞費苦心。

網友挖出,投資《阿修羅》的26家資本方,沒有一個是電影圈的一線陣容。而且其中不少都並非電影投資的「熟客」,甚至出現了中科粒子醫院管理技術公司這樣完全的門外漢。

而這還只是個開始,接下來拋給楊真鑒的難題是「1億美元怎麼做預算」。

「開始主創團隊按照《畫皮》的預算管理方式,最後成了各部門,甚至全劇組幫忙做預算。」後來才發現,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完全由好萊塢團隊製作的《阿修羅》,相比《畫皮》系列增加了非常多的工序,視效成本佔到預算30%,這在許多國產大片看來是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之前根本不知道這些流程是什麼,當你走過這些流程,才知道這裡要花錢,那裡也要花錢。」

對於楊真鑒來說,參與《阿修羅》之後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學會了如何給一部好萊塢A類影片做預算,「現在給我2億美元,我能做出85%以上的精準預算。」

攢好了局,接下來就開始了真金白銀的「砸錢」。

「十幾平方公里的山,開拍前半年完成了每個鏡頭的設計,艾麗莎65的實拍鏡頭來模擬每一秒鐘每一個鏡頭的運動軌跡、人物動作方式,最後全部是3D呈現。拍了20分鐘的3D動漫電影,全部把鏡頭卡好,每個鏡頭都是十幾個部門聯合製作出來的。」

整個製作環節中,藍布系統用了56公里,一萬平米的置景,光設備就花去累積8000萬的成本,《阿修羅》已遠遠超出國產電影的製作規模。

除了物力成本,人力也是不小的開銷。

據說,從立項到電影上映的6年間,共有6000多人參與到電影製作中。《阿修羅》開拍時,整個劇組1800多人,其中有200多位外籍主創,因此光是翻譯就配備了上百人,製作流程也堅持了好萊塢的工業標準。

「開始是5天工作日,後來談到一周工作6天,但每加班一個小時1.5倍工資,我們全部付了。」

種種努力,都能看出整個主創團隊對電影行業進行產業升級的決心。

然而當楊真鑒們埋頭苦幹閉門造車時,卻不知外面的世界早已悄然改變。

《畫皮》系列當年的票房成功, 不是沒有爭議,甚至有官方媒體當時評論道,從《畫皮2》的高票房所獲得的啟示是,「拍電影,做好皮相就夠了,至於故事爛成什麼樣,Who care?管他的劇情!」

這或許也是楊真鑒們自信的來源——在明星+特效+愛情的三位靈藥面前,觀眾不需要好故事。7.5億的預算,勻給劇本的寥寥無幾。

《阿修羅》的編劇一欄,赫然寫著楊真鑒自己的名字。

據說,《阿修羅》劇本的創作方式,是由楊真鑒給到了一個概念,完成了電影題材的頂層設計,然後找到三位好萊塢編劇用英文創作結構,之後再往裡去添人物,添素材。

而之所以選擇華裔動作指導張鵬擔任導演一職,楊真鑒給出的原因是國內導演無人可勝任,「連設備都不認識」。

和許多國產視效大片一樣,《阿修羅》陷入了重視特效而輕視故事的誤區,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阿修羅》也和許多國產視效大片一樣,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仍然僅有一個粗糙的框架。放牛娃拯救眾生的故事並不可信,「奇幻史詩」的架構一觸就塌。

真正出乎楊真鑒們意料的是,翻倍的製作成本,不一定能帶來翻倍的票房

短短六年,中國電影已是日新月異,現在的中國觀眾,早就不是僅靠視覺奇觀就能打發的土包子了。沒有一個好故事支撐,再漂亮的視效也不會買賬。

也許在楊真鑒們再考慮預算、考慮工業流程、考慮產業升級時,也該回頭想想,中國觀眾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