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基因編輯'暫停'

時佔祥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刊發了來自七國18位科學家的公開信,同期也刊發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和美國醫學科學院長的評論。他們或以個人學術身份或代表各自機構呼籲‘暫停’人類種系基因編輯。

然而,也有國際權威專家直懟‘暫停’禁令過於嚴厲,不利於科學研究和探索。

作者觀點是正確理解人類種系基因編輯‘暫停’的倡議,把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解決患者疾病問題,特別是罕見疾病。

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刊發了來自七國18位科學家的公開信,他們以個人學術身份呼籲‘暫停’人類種系基因編輯,包括人類精子、卵子或胚胎可能被遺傳的基因編輯,抵制製造“基因編輯嬰兒”行爲。

《自然》同期也刊發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和美國醫學科學院長的評論。他們代表各自機構表達了相同觀點:建議‘暫停’人類種系基因編輯,希望通過磋商達成國際共識,制定規則和監管機制。

國內媒體和醫學界針對公開信內容,絕大多數也表達了支持‘暫停’觀點。國家衛健委最近公佈了包括監管基因編輯技術在內的《生物醫學新技術臨牀應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要求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由國家衛健委有關部門審批,不能等同於一般臨牀試驗由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批。

但是,國際上也有部分業界權威人士,包括“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核心召集人,諾獎得主戴維·巴爾地摩教授等明確表態‘暫停’禁令過於嚴厲,而且與探索科學真理相悖 (源自《科學》評論)。

人類基因組編輯:科學、倫理和管理

事實上,早在2017年初,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科學院和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就曾聯合發表了一份《人類基因組編輯:科學、倫理和管理》報告(中文版由曾凡一、時佔祥主譯)。該報告核心思想並沒有聲明禁止或暫停人類種系基因編輯,相反,希望業界加快合理化醫學應用。

如何理解基因編輯'暫停'

人類基因組編輯:

科學、倫理與管理

探索人類基因組編輯的七項原則:

促進福祉;透明原則;應盡責任;科學負責;尊重個人;公平;國際合作

多數學者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認爲基因編輯有望幫助糾正或治療一些遺傳疾病。當然,該報告也警示不應當應用基因編輯進行個體認知或生理素質'增強'研究。這也是學術界倡導的共識原則。

如何理解建議‘暫停’的初衷

如何理解部分科學家建議‘暫停’人類基因組編輯應用的初衷?比如,編輯人類種系基因醫學應用時,應公開告知社會,保障國際同行知情和透明度,並確保科學應用得到廣泛支持,特別是在遵循各國政府的法律法規前提下開展。

其次,在建立國際共識框架下,各國也有自由選擇權力應用基因編輯技術,並共同尊重對最終影響人類物種問題的看法。

在《自然》公開信中,專家們還特別強調把社會、科學、醫學、倫理和道德問題等納入到討論範疇。他們強調並沒有建議‘暫停’對體細胞的基因組編輯,包括某些罕見疾病等治療性研究。

公開信還建議在一個相對短時期,比如說五年,各國政府承諾不允許任何開展人種系基因編輯,避免導致再產生“基因編輯嬰兒”。

提出這一時間的目的是爲了“建立國際共識”而提供更多協調和磋商時間,包括在世界衛生組織帶領下,公開討論各國建議如何開展人類種系基因編輯的科學監管和臨牀應用等問題。

如何理解基因編輯'暫停'

倫理道德方面嚴格審議

再來領悟另一方含蓄或坦誠的觀點。比如說,《自然》雜誌在刊發科學家聯名公開信的同時也發表了社評。但並沒有明確表態支持‘暫停’倡議,而是主張“從倫理道德方面嚴格審議各類基因編輯研究性應用”,建立公開登記機制。

也就是說,凡是涉及人類種系基因編輯,包括應用胚胎細胞、精子或卵子,應當建立一種公開監管機制。其次,允許科學家開展具有一定“潛在風險”的探索研究,比如,業界人士擔心基因編輯可能造成“脫靶現象”,而致使後患無窮。

此外,還具體建議在尊重信息保密前提下,至少有六位同行科學家瞭解“基因編輯胚胎"計劃,並有可能產生下一代”基因編輯人“的探索研究。

美國醫學科學院院長Victor Dzau認爲“迫切需要一個國際共識框架來監管和約束所有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項目”。他強調對於人種系基因編輯,美國醫學科學院也不支持所謂‘暫停’提法。WHO將於近期組建國際專家諮詢委員會,負責起草和制定人類基因組編輯管理和監督全球化標準。

WHO專家諮詢委員會建議難以統一

在剛剛閉幕的WHO專家諮詢委員會上,專家們提出了最新建議,包括設置一個從事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科學家“數據庫”,登記註冊所有相關人員和研究項目,旨在監管基因編輯研究的科學、倫理、社會和法規等。

考慮到人種系基因編輯可以傳給後代,所以,建議任何人不應當繼續製造“基因編輯嬰兒”。

WHO諮詢委員聯合主席,前任FDA局長瑪格麗特·漢堡以及部分專家並不支持‘暫停’倡議。她認爲‘暫停’是對需要解決問題的模糊迴避,我們應該從廣義上看問題和積極解決問題。

建立數據庫登記從事基因編輯的研究者和研究項目固然好,但並沒有解決實質問題。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懲罰措施,那些拒絕登記的另類科學家依然可以我行我素,甚至“逍遙法外”。

如何理解基因編輯'暫停'

FDA前任局長Margaret Hamburg,WHO基因編輯諮詢專家委員會聯合主席認爲核心問題仍沒有統一答案。

國際專家質疑‘暫停’的合理性

諾獎得主戴維·巴爾地摩教授重申他個人觀點:人種系基因編輯確實存在着極大風險,但在醫學上應用是合理的。人類或許能夠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免於某些疾病的困擾和死亡。

他認爲沒有‘暫停’的必要性,或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所謂聯名倡議無非是希望把這個仍在討論的問題說成一種”既成事實“而已。

倫敦大學分子遺傳學家海倫·奧尼爾也指出,所謂全球‘禁令’實際上已經存在了。許多國家有明確法律規定禁止人類種系基因編輯。他擔心'暫停'這樣的措詞,不僅不會澄清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更加混亂了人們的思想和擔憂更多的未知。

“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組委會召集人之一,韓國首爾國立大學Jin-Soo Kim教授也質疑‘暫停’的必要性。他認爲對賀建奎行爲的徹底和透明調查,給予必要的懲罰。對國際學術界和所有相關人員已經起到了警示作用。

懲罰的目的不是‘暫停’,是制止那些不負責任的人,同時,加快完善現有監管法規和國際共識。

至此,我們梳理了聯名專家發表公開信的初衷,目的是爲了推動國際學術界和政府儘快達成共識。當然,公開信的建議並非具有國際公約法律效益。但是,通過國際輿論譴責任何不負責任的基因編輯應用,讓事實昭告天下和有目共睹。

筆者認爲‘暫停’基因編輯一詞再次引發學術界辯論的同時,也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和核心問題的探討。人類種系遺傳基因是全人類共有的財產和人類體現,沒有哪位科學家或小羣體有資格擅自做其主更改。

倡議人類種系基因編輯應用“全球共識框架”也是自願的,並不沒有辦法從法規監管上阻止某些另類科學家探險和目無人類尊嚴的嘗試。

但是,針對某些基因突變導致罕見或遺傳疾病,在目前最新的前沿生物醫學技術裏,基因編輯應當是最有希望的。無論是編輯胚胎細胞,避免先天遺傳基因疾病,或後天編輯修正致病基因等。

最後,或許是最冒險的計劃就是重新設計人類物種。這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重大抉擇,或許不是今天或這個世紀,而是22世紀或更久遠未來人類所思考的問題,那就留待他們去探討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