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

他們大多出生於20世紀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他們遭遇了在80~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

伴隨著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通過努力成就了自己的風格。

如今社會走上導演創作舞台的是中國「第六代導演」,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飽含滿滿的人情味。比較出名且具有代表作的有:

張元

在「第六代導演」中,張元是最早的幾個探索者之一。

代表作品:《媽媽》、《北京雜種》、《東宮西宮》、《過年回家》、《我愛你》、《綠茶》、《看上去很美》、《達達》。其中,《北京雜種》是中國第一部搖滾影片;《東宮西宮》是同性戀題材在中國的最早嘗試。

王小帥

代表作品:《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左右》、《二弟》、《扁擔姑娘》、《極度寒冷》、《日照重慶》、《我十一》。其中,《冬春的日子》是中國最早的「獨立電影」之一,1995年該片被英國BBC選為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管虎

代表作品:《鬥牛》、《殺生》、《黑洞》、《冬至》、《生存之民工》、《活著真好》、《外鄉人》《老炮兒》。他曾經在電影圈寂寂無名的他在轉入電視圈後迅速站穩腳跟,憑藉《黑洞》、《冬至》等名聲一炮打響,後又憑藉《老炮兒》獲得多項大獎。

賈樟柯

賈樟柯雖然是在「第六代導演」中出現較遲的一個,但卻以「故鄉三部曲」後來者居上地成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並也獲得了最多的國際認可。

代表作品:《小武》、《三峽好人》、《天註定》、《山河故人》。其中故事片《三峽好人》一舉拿下金獅大獎,他的七部影片共獲得17項國際大獎。

陸川

相比於之前的導演,陸川更為年輕人所知。

代表作品:《黑洞》、《尋槍》、《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王的盛宴》。其中僅《南京!南京!》就獲得十幾項國際大獎,陸川的名聲也隨之打響。

婁燁

代表作品:《蘇州河》、《推拿》、《紫蝴蝶》、《浮城謎事》、《春風沉醉的夜晚》、《頤和園》。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髮亂了》《鬥牛》《老炮兒》,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台》,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寧浩《綠草地》《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黃金大劫案》等,徐靜蕾《我和爸爸》等。

第六代導演導演現在知名的有管虎,姜文,賈樟柯,張揚,寧浩,徐靜蕾。第六代導演很多還堅守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和作用,許多作品在國外藝術電影節獲獎,作品有內涵,是走小眾的路。如賈樟柯。有的導演在電影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改變,雅俗共賞。比如,管虎的《鬥牛》,《老炮兒》,姜文的《讓子彈飛會》等等。

第六代導演也不年輕了,電影創作水平和價值觀也日臻成熟,但總的來說其作品影響力和第五代導演相比還有所欠缺。第六代導演選擇的藝術創作道路不同,所以不能形成整體的影響力。但是,他們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有目共睹的。影片不能完全以票房決定優秀,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