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精神——黑格爾哲學概略

來自專欄慧田哲學人23 人贊了文章

作者:傅永軍、賈福新,來源:慧田哲學公眾號「zhexue-ht」。來自《詩意的精神:黑格爾哲學概略》,濟南:明天出版社(1995)。

一、莘莘學子

興趣和愛好是偉大行為的兩翼。象徵,萬物一如。——歌德

1.少年老成的中學生

1770 年8 月27 日,當黑格爾降生在德國斯圖加特市的一位稅務書記官家中時,沒有人會料到這個孱弱的嬰兒在其一生中竟會以摧枯拉朽的激情和巨人般的勇氣將人類精神推進到一個令世人目炫的高度。黑格爾一生質樸無華,與他在哲學王國中所從事的驚心動魄的事業相比,他的生活平淡無奇。我們還是從他的中學時代開始,追溯他的心路歷程吧。

1785 年,黑格爾就讀於斯圖加特市文科中學。少年黑格爾老成持重,缺乏朝氣,與同齡人相比,他過早地去掉了孩子氣,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他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處事方式去考慮問題,理解發生在他周圍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幾乎沒有別的什麼嗜好,唯一的樂趣是讀書。他把零用錢都花在買書上。每逢圖書館開放,他準保一本正經地坐在閱覽室里,去咀嚼那些嚴肅的有時令成年人也望而卻步的書。讀書時,黑格爾還養成了一種獨特的習慣。那就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錄在一張張活動頁上,然後按照語言學、美學、面相學、算學、幾何學、心理學、史學和哲學等項目加以分類。每一類都嚴格地按照字母順序排列。所有摘錄都放在貼有標籤的文件夾里,以便檢索使用。這些文件夾伴隨了黑格爾一生。

循規蹈矩的作風使得這位未來的哲學家在少年時代就對追逐時髦不感興趣。就拿他的嗜好——讀書這件事來說,少年黑格爾雖說出生於德國文壇盛事迭出的年代,新鮮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他卻反應遲鈍。當時青年人所感興趣的詩歌、散文、小說,諸如萊辛的《愛米麗雅·伽洛蒂》、《智者納旦》,歌德的《鐵手騎士葛茨·封·貝利欣根》、《少年維特之煩惱》,席勒的《強盜》等等,他都沒讀過。甚至到了中學畢業,他也沒有讀過這些作品。黑格爾所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是《索菲遊記,從默墨爾到薩克森》。這部作品決算不上佳作。它模仿英國家庭小說筆法,描寫七年戰爭時期東普魯士市民的生活情形。

小說中有大段大段懲惡勸善的說教,同時又以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寫實方法描寫了市民間千篇一律的日常瑣事。黑格爾對這部小說越讀越入迷,直到18 世紀末,這本小說還算是黑格爾最愛讀的書籍之一。對此,黑格爾之後的另一位哲學大師、對黑格爾充滿敵意的叔本華,曾不無諷刺意味地說:我最心愛的作品是荷馬,而黑格爾最心愛的作品是索菲從默墨爾到薩克森的旅行記。言語中充滿了輕蔑。

黑格爾的老成持重、謹小慎微、陳穀子爛芝麻的氣味也同樣表現在他的日常行為方式上。不妨看幾則他那時的日記,從中我們絕看不出他有什麼出眾之處。

「星期四,7 月14 日。阿貝爾和霍普夫兩位教授先生前日光臨我們的聚會。我們和他們兩位一起散步,他們專門給我們談了維也納。」 「星期五,7 月15 日。我和克勒斯教授先生一起散步。我們很入神地讀門德爾松的《斐多》……」 「星期六,7 月16 日。市府秘書克拉普夫勒先生今天去世了。大家原來以為他的健康已有所好轉呢。他死後遺下9 個孩子。一個兒子8 天前接替了他的職位,一個兒子在去年秋天進了修道院。」……從這幾則日記內容就可以看出,黑格爾以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為行為準則,他的日常生活毫無浪漫激情可言,有的只是枯燥無聊。他似乎對新鮮事物缺乏應有的接受能力,以致後來他的傳記作者庫諾·菲舍爾這樣寫道:「當時誰也不曾預料到,這個陶醉於一部乏味小說的平庸少年竟會脫胎換骨,成為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還將孜孜不倦,力圖上進,有朝一日作為當代第一位哲學家而出現。」

當然,黑格爾的老師始終對他抱有信心。在他們眼中,黑格爾無疑是一位優秀的學生。他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出色,升級考試的成績總是優良,書也讀得很多。儘管不熟悉近代文學,卻以通曉古典文學見長。他醉心於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的悲劇,翻譯過古希臘哲人愛比克泰德和隆各司的作品。

因此,黑格爾深得許多教師的喜愛。有一位叫做勒夫勒爾的老師對黑格爾就特別關心,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送給黑格爾一套德譯本的莎士比亞劇作集,在上面寫下了這樣一句充滿愛意的話:「你現在還讀不懂,但不久就會讀懂的。」

他還兩度私下教授黑格爾,希望以此來促進對黑格爾才能的開發。黑格爾也最尊重他的勒夫勒爾老師。他聽老師解釋伊索寓言和新約全書,聽老師講西塞羅優美的哲學書信和保羅崇高的宗教義書以及許許多多有關希伯萊的知識。從這些教誨中,黑格爾獲得了系統的古代史知識,也產生了對古代語言和古代詩人的畢生傾慕不已的感情。而這些對他日後的精神創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黑格爾對他的恩師感激不盡。1785 年7月6 日,他所敬慕的老師不幸辭世時,黑格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來紀念地:

「勒夫勒爾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老師,特別在我中學低年級時,我敢說他幾乎是最優秀的。他為人公正無私,一心為學生、為眾人謀福利。他不像別人那樣思想庸俗,以為只要能把那種古舊的、年年稍事更改的班級慣例推行下去,他們就有了生計,而不需要學習提高。不,我的先師卻不這樣想。他了解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給一個人的安慰。我們經常在那間小小的秘室里促膝相談,那是多麼快樂啊!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功績。像他這樣一個人竟完全限制在他的工作範圍以內,這真是一個很大的不幸。現在,他已經長眠了!但我將永遠地、始終不渝地懷念他。」

這是一篇虔誠而又聰慧也有幾分少年老成的悼詞,它真切地表達了一位感情真摯的學生對自己敬愛老師的摯愛情感。

還應該指出的是,儘管黑格爾沒有給人一個天才少年的形象,反之,他的老成持重、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及安分守己倒讓人產生一種平庸的印象。

但是不能否認,黑格爾日後作為一代思想巨擘的素質實際卻是在這段平庸的讓人乏味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這部分地應看作是他那種少年老成的性格的結果。由於這種性格,黑格爾內心中最仰慕的是嚴謹、秩序、純樸和自然的古典風格,而厭倦華貴、浮誇、偽飾、人為的近代風格。他不僅渴望得到一種直接源自自然與生活的真理,希望思想成為為真理服務的工具而不單是取悅讀者的奢侈品,而且還養成了一種正確的學風——總是要求自己忠實地、客觀地掌握前人的成果。

所以,他決不是一個單純對好的思想只知狼吞虎咽地加以接受的讀者。他對讀過的東西就像對經歷過的事情那樣,首先要進行一番獨立思考,力求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只有這樣看,我們才不會驚訝,為什麼黑格爾在文科中學所寫的幾篇關於古代詩人和古代歷史的文章,總是受到老師的好評,得到「大有後望」一類評語。

黑格爾在文科中學裡還接受了演講方面的訓練。在這方面,黑格爾也沒有表現出什麼過人之處。儘管人們讚揚他的演講內容,但卻對他的演講風格、演講姿態、演講聲調等方面的表現多持批評態度。直到大學畢業,這位思如湧泉,不斷吐出新鮮思想的大哲學家所得到的文憑上,也赫然寫著:「很不行的演說家。」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黑格爾,也成為後來黑格爾傳記作家常常為之感到遺憾的缺陷。如卡爾·古茨科就曾這樣說:

「作為一個演講者,黑格爾的風度舉止與迄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對名人的描述幾乎截然相反……施萊爾馬赫獨具特色的舉止風度在性格上與黑格爾相近,但決不可在二者的講演本身之間進行這種比較。因為前者的表述具有精湛的技巧,但後者的費力拖沓的講演則不時地被無休止的重複和無關的冗言所打斷。兩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是當著眾人的面,即興地把思維過程編織成講演。別人往往是給出事先的深思所完成了的結果,而施萊爾馬赫與黑格爾則是更新思維過程以獲得這樣或那樣的結果。黑格爾像一隻蜘蛛一樣,潛伏在所編織的網的一隅,試圖把蛛絲拉向更遠的地方,結果卻是越織越向內緊縮……」

可以看出,黑格爾的少年時代是極其平常的,在他身上決沒有表現出任何天才的跡象。相反,他當時對於同平庸的、好空談的人們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以及乏味的交際、行為和各式各樣的奇遇,很喜歡作無聊的描述。而且,他還善於恭維權勢者(例如在他的中學畢業演講《土耳其人治下藝術與科學的衰落》中,他殫思竭慮證明一個結論,即從各方面看,斯圖亞特遠比土耳其好,而這歸功於公爵,也就是斯圖亞特的統治者)。

在他身上,頗多庸常、老氣橫秋和鄙俗之氣。黑格爾身上這些庸常習氣,隨著日後他逐步提高了精神境界而得到了大部分克服和減少,但仍有許多庸人之氣被保留了下來,這對他以後人格與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一個革命的、進步的哲學辯證法大師,他的腦袋後面卻始終拖著一條庸人的髮辮。

2.革命年代的大學生

1788 年10 月,黑格爾入圖平根神學院學習神學,是神學院內領受公爵獎學金的學生。神學院創立於16 世紀,主要培養未來的牧師和教員。學院里平時有學生200 至300 人。學院的學習生活具有修道院的特色。學生須早起,禱告後吃早飯。上課、自修和散步都有嚴格的規定。犯規一次就得受罰。因為神學院學生都穿黑衣服,城裡人管他們叫「黑鬼」。

有材料顯示,黑格爾在大學的學習十分勤勉。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讀書和學術研究上。此時黑格爾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有增無減。曾在他所寫的一篇論希臘羅馬古代作家的著述的文章中,黑格爾再一次堅決地主張,古代詩人直接從自然汲取靈感,當代人則對書本知識充滿興趣;古典作家的長處在於語言驚人地豐富,因此,古典文學是培養鑒賞力的學校、美育的學校。讀一讀古代史學家的作品是特別有益的,這些作品是記載歷史的典範,極有助於理解人類所走過的道路。人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一樣,只是由於特定的發展條件而有所不同。在黑格爾那個時代,精神領域盛行歷史主義思維方式。黑格爾受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

在神學院第一學年結業時,黑格爾獲得了一張特優證書:「智力強,勤勉,品行優良。」在以後10 個學期中,智力一欄的評語總是「強」。而品行一欄,則從「優良」降到「及格」,有時甚至是個「劣」字。黑格爾已不再是那個循規蹈矩的文科中學生了。但是,他也沒有成為一個放肆的酒鬼。在圖平根,酒鬼特別多。他本來也可能成為一個大酒鬼。避免這種悲慘結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黑格爾幸運地趕上了世界史上極為壯麗的一頁——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及隨後的整個拿破崙時代。政治使他著了迷,同時,也重鑄了他的心靈、思想和精神。

幾乎所有的黑格爾傳記都記載這樣一件事:法國大革命的激情在圖平根神學院的學生中博得了熱烈回應。大多數學生熱衷於參加政治俱樂部活動,黑格爾就屬於其中的積極分子。他同俱樂部其他成員一起讀報紙,談事變,傳播著法國的新聞,關注著法國的命運,激情奔放,敢作敢為。據說,在一個晴朗的春日,這群熱衷於自由的青年人學法國人的樣子,種植了一棵自由樹。黑格爾積极參加了這一活動。

除此之外,黑格爾還參加了一次在法國大革命的所謂黃金日子裡舉行的一場平靜的慶祝會。他當時的紀念冊里就充滿了與自由之樹相適應的文字。那裡有激昂的口號:「打倒暴君!」「打倒壞蛋!」「打倒夢想絕對統治心靈的暴政!」;也有深情的對自由和自由戰士的頌揚:「自由萬歲!」「盧梭萬歲!」;還有摘自盧梭著作《社會契約論》中的名言:「如果天使有個政府,那麼這個政府也會實行民主管理的!」

法國大革命在青年黑格爾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成為大哲學家後的黑格爾把法國大革命的福音(即自由與民主),當作他的哲學所追求的理想,傾其畢生心血鐫刻著這一理性精神的豐碑。

然而,新時代以及學院生活的風尚,並沒有影響到黑格爾的外表生活。

他在武藝方面沒有天資,不靈巧;他忽視騎馬術和擊劍術,不愛這方面的訓練;他穿著粗俗而且樣式陳舊。在與小姐相處時顯得呆若木雞。他身上的這些老氣,較之文科中學時期愈加明顯,令人驚異,以致他的同學稱他為「老頭兒」。一位名叫法羅特的同學,曾在黑格爾的一本紀念冊上,開玩笑式地給他畫了一幅漫畫。漫畫中,黑格爾駝著背,拄著拐杖,蹣跚而行。漫畫的旁邊是一行題詞:「願上帝能保佑這位老頭兒!」

然而,黑格爾絕不是一個行為古怪、落落寡合的人。他熱情、誠實,為人們所喜愛。他在愉快的酒宴上跟人們很合得來;在和朋友們騎馬到鄉間時,竟忘記了規定的上課時間,以致受到了禁閉;他熱戀一個漂亮的女孩奧古斯特·黑格爾邁埃爾——已故神學教授的女兒。他甚至在贈給友人芬克的紀念冊上表示他如何不嫌棄酒和愛情:「上一個盛夏已經美滿地結束了,現在更加美滿!關於前者的格言是酒,關於後者的格言是愛!1791 年10 月7 日。酒和愛。」一般認為,大學時代的黑格爾在戀愛方面並沒有碰到特別的運氣。這個時期,愛情在他的生活中並不佔有特別的位置。他所關心的是痛快的生活、現實政治和古典詩歌與文學。在這些方面,他顯示出了自己不同凡響的才氣。

在法羅特將他描寫成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老頭兒的時候,他的另一位同學荷爾德林卻在他的紀念冊上寫下了歌德的詞句:「興趣和愛好是偉大行為的兩翼。象徵,萬物一如。」

黑格爾要完成的偉大行為也需要兩翼:一是對希臘世界的熱愛,一是對哲學的興趣。他的朋友中,最能促進前者的是荷爾德林,最能促進後者的是謝林。讓我們將視覺轉向黑格爾與他們之間的友誼吧。這是圖平根神學院時期,黑格爾生活中最值得記敘的事情。

3.與荷爾德林和謝林的交往

人生的旅程中總會有那麼幾個難忘的旅伴,與這些旅伴的交往往往就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圖平根神學院時期,黑格爾遇到了兩個出類拔萃、名傳後世的青年朋友。他們後來一個遭遇到悲慘的命運,另一個則是吉星高照,幸運一生。

這兩個青年就是1770 年3 月20 日生於納加河岸紐廷根的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和1775 年1 月27 日生於雷翁堡的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前者與黑格爾同年進入圖平根神學院。後者則晚兩年,但卻在16 歲時就已是大學生,在「學位授予」中名列第一,被人稱之為「早熟的天才」。

將激情的荷爾德林與理智的黑格爾聯結起來的紐帶,是他們對古代希臘的共同熱愛。荷爾德林心智脆弱,極為敏感,富有詩人的浪漫氣質。他的詩才深為當時的德國偉大詩人席勒所賞識。席勒在他所辦的刊物上發表這位年輕人的詩作,為這位年輕人介紹職業。而荷爾德林也的確深孚眾望,寫就了一部部堪稱傑作的上乘詩篇。在這些作品中,荷爾德林時時忘不了美譽他的希臘理想。他的全部情調就在於對希臘理想的傾心。正如他在題為《希臘》的作品中所頌唱的那樣:

如果我有了你,在那法國梧桐的樹蔭里, 在那裡,塞菲索河緩緩流經花叢, 在那裡,青年人襟懷崢嶸, 在那裡,蘇格拉底的心自在優容, 在那裡,亞斯帕西亞穿過月桂翩翩起舞, 在那裡,從喧嘩的集會上,發出歡聲融融, 在那裡,柏拉圖創造了極樂的天宮。

荷爾德林在自己的詩篇中歌唱自由,歌唱人性,歌唱友誼和愛情。當自己的美好希望破滅之後,就把謳歌變成了痛苦的傾訴。他把古希臘當作理想王國,希望以這種和諧一致的精神來取代德國落後的封建割據、人身依附、宗教迷信。他的抒情小說《徐培里安》里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他為希臘人的自由,為驅除土耳其人的壓迫,為實現「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人類理想而獻身、奮鬥。

荷爾德林以自己的熱情和才華感染了黑格爾,以自己對希臘世界的景慕和眷戀影響了黑格爾;另一方面,荷爾德林卻因自己對古代希臘世界的偏愛,視其為人類一度身臨其境而又失去的樂園,將其詩才都消磨在對它的讚美上,消磨在這種纏綿、悲哀的感情中,竟至渴望死亡,擁抱死神。這樣一種非理智情感向黑格爾敲響了警鐘。它使黑格爾遠離情感,牢牢地把握理智:「縱使一切都要下沉,而你唯一的神性,決不游移。」但是,不管怎麼說,荷爾德林與黑格爾之間產生了充滿熱情的友誼。這種友誼幫助了黑格爾,促使他的精神日漸豐滿起來,成長起來。

我們還記得荷爾德林送給黑格爾的那本紀念冊上,載有歌德的關於成就偉行的警句,後面還附有一個神秘的標誌:「象徵,萬物一如。」這是荷爾德林心愛的一句話,它表達了荷爾德林將神性與世俗美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希臘理想,一個令人焦灼渴盼的由美統治一切的希臘主義的典範。可是它在黑格爾看來,這句話還有比乍看之下更為深刻的另一層含義:各種各樣最新哲學的主題,世界的偉大秘密,難道不都內蘊於其中嗎?多彩多姿、各不相同的世界現象,除了表現著神妙的萬有一體,還能希望有什麼東西嗎?黑格爾憑藉其哲人的睿智靜觀神性,以完全自我犧牲的精神委身於它,深入到它的深處,從而與神妙的萬有一體合而為一。黑格爾在一首詩中,向他的朋友宣稱心中所受的啟示:

我仰望永恆的蒼穹, 仰望著你,啊,黑夜中閃閃星辰! 忘懷一切意願、一切希望, 這都出自你的永恆 我靜觀入神, 任何所謂我的東西,都無影無蹤。 我獻身於無限 我即在其中,我就是一切,我只不過是無窮循環的 思想與此格格不入, 它畏懼無限,它驚異, 它不能把握這靜觀的深義。

這不僅表達了一種將人從黑夜般孤獨的情形中喚醒起來的祭祀感情,而且表達了一種讓神秘閉上本應緘默的大嘴,敞開一條通向智慧大道的渴望。愛和智的完美結合就是從智慧地理解世界開始的。

可惜的是,黑格爾與荷爾德林的這種身心完全交融的友誼過早地中斷了。原因主要是,一直「企求進入仙境」的荷爾德林,終於身心憔悴,精神發生了分裂,只好生活在精神錯亂的黑夜之中。導致這一悲慘結局的因素是多重的:體會到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無能為力」,對法國革命歷史進程感到幻滅,作為「艱苦時代的詩人」覺得前途渺茫。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不幸的詩人碰到了一次不幸的戀愛

1795 年,荷爾德林去法蘭克福著名批發商貢塔德家中任家庭教師。雖然男主人胸無點墨。平庸無聊,但是女主人卻非常熱情、聰穎,在姿色和靈魂上都表現出罕見的、完滿的古典美。她對荷爾德林表示了極大的理解和關心,使這位比她年輕、醉心希臘和「柏拉圖極樂園」的激情詩人墮入了情網。他當時的密信充滿了這種迷戀之情。籠罩在他們之間的愛通過精神上的交往而日益得到培育和提高。

他用柏拉圖《會飲篇》中的女祭司司迪弟瑪這個名字來稱呼她,他把自己的詩獻給司迪弟瑪。他的小說《徐培里安》中的女主角也叫司迪弟瑪。後來,兩人的戀愛關係不再瞞人耳目了。荷爾德林受到了粗暴的侮辱,不得不永遠離開這個家庭。但他和貢塔德夫人的熱戀和通信未曾中斷,她仍是他詩中的司迪弟瑪。然而,荷爾德林的精神畢竟因這次事變而受到了巨大打擊。他變得越來越神經過敏,經常處在煩躁不安的狀態中。不久又傳來他心愛的人兒突然去世的消息,這就更加劇了他精神崩潰的速度。

1806 年,荷爾德林住進了瘋人院,終於以悲劇性的結局完結了他醉心於希臘、獻身於希臘的熱忱,同時也悲劇性地完結了他醉心於司迪弟瑪、獻身於司迪弟瑪的熱忱。詩人所有的熱情與幻想、追求與奮鬥都蕩然無存了。在這段時間內,黑格爾一次也沒有去探望他的朋友(這似乎是不可原諒的),起初還通過其他同學打聽過荷爾德林的情況,後來就漸漸將其忘卻了,在他的通信中再也見不到荷爾德林的名字了。黑格爾是主張理性至上的。一個人喪失了理性,在黑格爾看來,就等於死亡了。偉大的荷爾德林也不例外,儘管他的肉體是在30 多年以後(1843 年)才消失的。

相比之下,黑格爾對謝林的情誼,就不單純是朋友之情,還包含類似學生對老師所容易產生的那種感激之情。謝林雖然小黑格爾5 歲,又比黑格爾晚2 年進入大學,但他聰穎過人,少年得志,在學問上遠遠領先於黑格爾,是黑格爾踏進哲學大門的引路人。

根據已有的資料,我們得知,謝林少年時期就酷愛哲學。他17 歲時就發表了有關哲學問題的文章,顯示自己非凡的哲學才能。大學時期,他是康德哲學研究會的積极參加者,追隨費希特——一位在康德之後,因闡發康德哲學精神而被世人稱為「德國精神上的太坦(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的大哲學家——的榜樣,創造性地發揮康德哲學精神,並逐漸成長為德國最有天才的哲學家之一。

謝林天資聰穎,事業早成,20 多歲時就已建立起自己的系統的哲學學說。黑格爾以結識謝林為榮耀之事,以一個哲學學徒的心情注視著謝林的成功。他將謝林視為自己的表率和進入哲學法門的引路人。他對謝林早年所給予他的教誨,充滿感激之情。黑格爾曾不止一次地寫信給謝林,表達他的心境:

「我的至友,你送給我的論文和來信使我非常高興,我深深地感激你。你的第一篇論文試圖研究費希特的原理。這篇論文,還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的印象,使我得以深入研究你的思想,並按照你的思想步伐前進;是你的第二篇論文而不是我自己,才使我弄明第一篇論文。我一度打算在一篇文章中闡明所謂接近上帝;我相信在那裡可以滿意地找到一種讓實踐理性能命令現象世界的公認以及其它公認。你的論文絕妙地撥開了我眼前的迷霧。我為此而感謝你,而且,每一個關懷科學福利和世界利益的人,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感謝你。」 「你已悄悄地把你的言詞投入了無限的時間之中,到處都在皺顏凝視,而我知道你是蔑視這些的。」 「你不要期待我對你的論文的評論,我在這方面只是個學徒。」「僅就我所理解的主要意思來說,我從你的論文中看到你在科學上為我們完成了卓著的成果——我從中看到一個為全德國思想體系的重要革命做出偉大貢獻的人的作品,我以能與你交朋友為榮。」

黑格爾以天生的緩慢步伐追隨謝林(天才的謝林23 歲時就成了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並建立起自己的哲學學派),但是終有一天會超過謝林的。正如他本人當時所珍愛的一句格言所說的那樣:

「我總是從經歷中得到勉勵:朋友們,朝著太陽奮進吧,為的是使人類的幸福早日成熟!遮蔽太陽的樹葉要幹什麼?樹枝要幹什麼?穿過它們,沖向太陽,使它們疲塌下來就好,能躺下來那更是求之不得!」

黑格爾已鑄造好騰飛的兩翼,他需要的只是時間。當黃昏到來時,黑格爾這隻智慧的貓頭鷹會衝天而起,令世人刮目相看的!

二、黃昏時刻起飛的貓頭鷹

德國的雷鳴也像德國人一樣,並不太迅速,而且來勢有些緩慢,然而它一定會到來。——海涅

1.最初的精神激動

神學院學生的道路通常是從神學院走向教堂,成為上帝恭順的僕人——牧師。但這樣一個目標對於黑格爾來說卻完全沒有什麼誘人的地方。這不僅因為他富有哲學家的氣質而缺乏牧師的激情,還因為他舉止遲緩笨拙,不具備牧師所必需的口才。因此,他希望將來做一名哲學教師。為了這一目標,他需要在當前一段時間能做些學術上和經濟上的必要準備,而這就很自然地使他聯想到家庭教師之類的職業。

就這樣,黑格爾選擇了他的前人康德、費希特所走過的道路——做一名家庭教師。

一個青年學者,如果適逢其會能作為名門望族的家庭教師,在富於文化氣息的大城市裡生活與工作,他的職業和經歷就會反過來使他自己受到教育。十分幸運,黑格爾就是這樣在兩個城市、兩個家庭中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他既教育了別人,也教育了自己。黑格爾任家庭教師的第一個城市是瑞士的伯爾尼,第二個是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

家庭教師工作花費不了太多的精力與時間。黑格爾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去讀書、思考、寫作,儘可能地加深自己的修養。年輕的黑格爾仍然保持著對法國大革命的熱情,政治問題和政治現實使他著迷。與此同時,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也開始鑽入他那碩大的腦袋。他為諸如靈魂在哪兒,神經如何起到感覺器官作用等等問題勞心傷神。但真正使他產生最初激情的卻是康德關於人的學說。

黑格爾從康德學說中體會到了人的偉大、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他驚嘆康德對人類最終道德目標之秘密的深刻揭示,也為康德對人類的那種摯愛所感動。他充滿激情地寫道,康德哲學把人類提升到了最高峰。這個高峰高到令人頭暈眼花的地步。長期以來,宗教神學統治人的靈魂,它教人自賤自卑,讓人覺得自己不會幹什麼好事,依靠自身不會有什麼成就,結果人們循規蹈矩以至麻木不仁,人扮演著混世魔王之類的角色。

康德擊潰了這些陳詞濫調,他使人類從沉淪的泥潭中拔身而出。他高估了人類的尊嚴,讚許人類有可以與天使、神靈相同的自由能力。圍繞在人世間的種種謬說連同罩在神靈頭上的道道靈光正在消逝。哲學家們正在論證人的這種尊嚴,民眾將學會感受到這種尊嚴,他們為了在地上建立起人所應有的人間樂園而一道奮鬥著。黑格爾認定,處處體現人類自身這樣的值得尊敬,就是他們那個時代最好的標誌。

黑格爾意欲將這種激情保持下去,並期待進一步將激情化作行動,像謝林一樣投入到捍衛人類尊嚴的哲學運動中。因此,黑格爾明顯表現出對人、對生活的哲學把握。他過於重視對自然、對一切事物的美感經歷,總希望以一種開闊的精神去消化吸收一切在人本身之外的自然現象。人及人的精神現象所表現出的活力使他入迷,而自然現象的僵化、靜止、無生命使他反感、生厭。這一切註定了黑格爾一生必定是一個對「精神」愛戀不已的哲學家。

人們常常提起黑格爾1796 年7 月的一次長途旅行來證明這一點。在這次徒步去南阿爾卑斯山的觀光遊覽中,黑格爾寫下了一部日記。日記內容給人一個強烈的印象,那就是黑格爾對純粹的自然現象反應遲鈍,毫不關心。本來,瑞士的崇山峻岭和終年積雪的原野以及冰川、山溪與湖泊,對身置其中的人來說應該是十分壯觀的,易於激起心中的詩情畫意。但是黑格爾對此幾乎沒有一點驚羨和感動的表示。他對巨大的山石和冰塊、高峰和冰川無動於衷,對山谷和狹徑感到陰鬱而危險,對山河傾瀉的怒濤聲殊覺厭倦無聊。

他寫道:無論是眼睛還是想像力,都不能夠在這些奇形怪狀的大土堆上找到什麼可以賞心悅目的,或者可以消遣的東西。理性想到這些山嶽的恆久性,或者看到人們稱之為巍峨崇高的風貌,也沒有發現一點什麼可使它銘記不忘,使它不得不表示驚訝或讚歎的。凝望這些永遠死寂的大土堆,只能使我得到單調而拖沓的印象

年輕的黑格爾全神貫注於精神生活,阿爾卑斯山巋然不動的莊嚴景象引不起他的興味。他所追求的既不是寂靜,也不是安寧。如果他在大自然中能找到某種和他的渴求相應的東西,他才會去親近自然。他看到賴興巴赫瀑布時的心情就是這樣的。那裡的一切都處在運動中,眼前呈現的總是同一景象,同時又總不是前一剎那所呈現的那種景象。他留下了這樣一段關於急流之溪的話:浪花悠閑自在地墜落飛舞,頗有可愛之處。由於看不到一種權威,一種偉大的力量,任何受壓抑的想法、關於自然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想法就顯得極為遙遠,而生命始終在分解、跳躍、不是聚成一團,而是永遠活躍地運動,倒是使人想到這簡直像是自由的玩耍。每一朵浪花、每一個泡沫的永恆變化,它們始終牽引著我們的視線,不允許我們的目光在同一方向上作瞬間的停留,所有力量、所有生命都陶醉於自然的咆哮奔流中。

十分清楚,黑格爾畢生愛好為人所掌握並加整頓過的大自然。晚年的黑格爾欣賞荷蘭的肥沃牧場、蒙麥特里的花園、多瑙河谷地和海德堡的郊野。未曾開發的荒蕪的自然使他興緻索然。只有在自然上發現精神的印記,才能使黑格爾興奮起來。他真正親近的不是自然,而是精神。他立志要完成「給無生命的自然安裝上一個活生生的靈魂」這樣一個神聖的使命。當他發現康德哲學的真諦時,心中產生一股不可遏止的精神激動。這種對精神一往情深的感情註定了黑格爾必定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傳人。

2.新的神秘

德國詩人海涅講過這樣一個傳說:一個英國發明家造出一些最精巧的機器之後,終於想到用人工方法製造一個人。據說他終於成功了。他所製作的這個作品竟完全能像一個真的人那樣舉止動作,甚至在它那皮革製造的胸膛里還具備了和通常英國人的感情相差不遠的一種人類感情。它能用清晰的英國語音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機器人」是一個十足的英國紳士,並且作為一個真正的「人」,除了一個靈魂之外其它什麼都不缺少。

但這位英國技師卻無法給它一個靈魂,而這個可憐的被造物,自從意識到這種缺欠之後,便日日夜夜地折磨它的創造者,要他給它一個靈魂。這位大發明家終於無法忍受那日益迫切的請求,便丟掉它逃走了。但這「機器人」卻立即坐上一部特快驛站馬車追他,一直追到歐洲大陸,並總是跟在他身後,常常突然抓住他,哼哼唧唧地對他說:Give me a soul(給我一個靈魂)。海涅的寓意是明確的:能給一個創造物以靈魂的,不會是英國人,也不會是法國人,而是德國人,即那些被稱作德國古典哲學家的德國人。

從康德開始,德國哲學家就相信,人們只有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才能體驗到並給無生氣的世界啟示出神妙的萬物一如的思想。收拾精神,自做主宰。只要內心嚮往著大自然的神韻、詩意般的幻想和那一縷縷真摯的思戀精神家園的情懷,就會使不安分的靈魂倍感親切。也就是說,只有那些真正懂得自然界具有內在精神價值的人,才能在恬靜的氛圍中尋找到心的共鳴、靈魂的慰藉和精神的偉力,才能用不朽的超凡思想為自己建造一個立命安身的精神家園。

因此,哲學以及哲學家的職責不是給予你什麼,比如一疊錢幣,一枚發光的鑽石戒指,一部賞心悅目的書,而是喚醒,喚醒昏昏然的病態精神,喚醒人的使命感,喚醒人的良知與道德責任感,喚醒區別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的意識。正因為從康德到費希特到謝林是如此使哲學貼近生活,如此地使哲學富有人情味,所以它才能激動人、感動人、吸引人。

在人們心中,那些既古老又神秘的哲理問題,本應是艱澀而缺乏吸引力的,如今變成了充滿詩情畫意、充滿絕對美的精神暢想曲。這支優美的曲子,對一切具有哲學素質、多少與哲學家有著相應內心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的人(不論其種族和生活的時代如何)來說,總能讓他產生一種插上旋律的翅膀,海闊天空,自由地飛翔的慾望。

然而,從康德開始的德國古典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優美的田園詩,它還是一把利劍。康德、費希特、謝林對精神的強調,意在鑄造一把鋒利的思想之劍,藉助理性的法力,斬殺一切陳腐的觀念、思想與制度。海涅深諸這一點,他充滿激情的描述,會使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德國古典哲學本身所具有的那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力的。海涅指出:

「假如康德主義者的手臂準確有力地打擊了敵人,是由於他們的心靈不被傳統的敬畏所動搖;假如費希特主義者勇氣十足地抗擊一切危險,是由於危險在實際中對他們並不存在;那麼,自然哲學家之所以可怕,則在於他和自然的原始威力結合在一起,在於他能喚起古代日耳曼泛神論的魔力,而在這種泛神論中喚醒了一種我們在日耳曼人中間常見的鬥爭意欲。這種鬥爭意欲不是為了破壞,也不是為了勝利,而只是為了鬥爭而鬥爭。 基督教——這是它的最美妙的功績——固然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日耳曼粗野的鬥爭意欲,但仍舊未能摧毀它;當這個起著馴服作用的符咒、十字架一旦崩潰時,古代戰士的野性,以及為北方詩人諷詠已久的狂暴的帕則喀的憤怒(帕則喀是北歐傳說中的勇士,發怒時能使敵人懾服。他的12 個兒子得到他的遺傳,也以這種怒氣和勇猛著稱)必將霍然蘇醒過來。那張符咒已經腐朽了,它慘然崩潰的日子終將到來。然後那古代石制的諸神就會從被人忘卻的廢墟中站起身來,打碎哥特式教堂。那時當你們聽到鏗鏘的聲響,你們可要警惕,你們這些鄰人之子,你們這些法國人,不要干預我們德國國內發生的事情。這可能對於你們不利。你們不可去煽風點火,也不可去撲滅它。你們可能因火而把手燒傷。請你們不要訕笑我們的勸告,訕笑一個奉勸你們要警惕康德主義者、費希特主義者和自然哲學家的夢想家的勸告。 請你們不要訕笑那個期望『精神領域中已經出現的同一革命也要在現象領域中出現』的夢想家。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當然德國的雷鳴也像德國人一樣,並不太迅速,而且來勢有些緩慢,然而它一定會到來。並且當你們一旦聽到迄今為止世界史上從未有過的爆炸聲,那麼你們應當知道:德國的雷公終於達到了它的目的。蒼鷹們將要在這聲響的同時,墜死於地;而那遠在非洲荒漠中的群獅也將夾起尾巴,鑽進它們的王者的洞穴。德國將要上演一出好戲,和這出好戲相比較,法國革命只不過是一首天真無邪的牧歌。 目前,德國當然還相當寂靜,在那裡也有一個人或兩個人表現出若干活躍的樣子,不過你們不要相信,這些人物有一天會作為真正的演員而出場。在一群斗劍士到來進行殊死搏鬥之前,這些人只是幾隻在空競技場上東奔西跑、咬來咬去、吠叫一陣的小狗罷了。 「那個時刻一定會到來。各民族都將聚集在德國人的周圍,就像坐在圓形劇場各級看台上一樣,來觀看這次偉大的角斗。」

「德國的雷公」——康德、費希特、謝林,已在黑格爾之前向世人發出了怒吼。黑格爾在經歷了最初的精神激動之後,也將披鎧帶甲,走上歷史的前台。現在,他在逼近德國哲學的內核,體驗到那種來自精神自身的神秘。

黑格爾無比激動,他用一首浪漫詩,表達了自己思想進入的新境界:

我的周圍寂靜無聲,我的心中波瀾不興—— 終日奔忙,不知疲倦的人們都已酣然入夢,給我以 自由和平靜—— 謝謝你,啊,我的解放者,啊,夜色! 朦朧的銀白色月光,照射出遠方群山的模糊的輪廓, 那邊湖水中粼粼的波光正在輕柔地閃爍。

在這樣迷人的景色下,黑格爾自然能很快進入對偉大精神神秘本性的直接體驗。他寫道:幻想使永恆接近感覺,使它與形態結合。——歡迎你們,崇高的精神,高尚的幽靈,你們容光煥發,無所畏怯。我感到這也是我故園的蒼天,森嚴光輝繚繞在你身邊。呀!你寺院的大門正砰然打開,啊,西利茲你君臨埃琉西斯。現在我陶醉在狂喜中,目睹你的來臨,我諳悉你的啟示,我領悟這全部意境的高尚意義,我理解諸神餐宴上的讚歌,還有他們高貴的勸說。對智慧的愛使黑格爾自然會領悟到精神的神聖本性,靜觀這種本性,以完全自我犧牲的精神委身於它,深入其內部,與它合而為一。這就是一個智者對美妙東西的態度。

黑格爾以下面的詞句結束了自己的暢想:我了解黑夜,你聖明的神性!你經常啟發我,你孩子們的生命,你經常讓我預想,你就是他們活動的靈魂!你是忠誠的信仰,高貴的意識,縱使一切都要不沉,而你唯一的神性,決不游移

讀者從我們對這首浪漫詩歌的複述中,可以覺察到,黑格爾又躍到了一個新境界。他像他的前輩康德、費希特、謝林那樣,把對人的敬重轉變成對人的精神的頌揚。他心中充滿了神秘感,渴望了解人的精神的本質。為此,他希望能得到大學教席,以便自己能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碰巧,在他30 歲時,機會來了。他的父親在他29 歲時去世,他分得了一筆不太大的遺產,但已足夠幫助他登上大學講壇。1801 年1 月,黑格爾啟程前往耶拿。

3.耶拿起飛與《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想到耶拿去,並不是偶然的。當時德國的那些大學中,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像耶拿那樣活躍的還沒有一個。耶拿大學聚集了德國學術界的一大批精英。費里德里希·席勒於1789 年擔任耶拿大學歷史系教授,他在這裡完成了《三十年戰爭史》、《關於人的美育的書信》和三部曲《沃倫施泰因》。費希特也於1794——1799 就教於耶拿大學,他將激進的政治主張帶進了大學校園。年輕的謝林也任職於耶拿大學,並且日漸成為大學生們崇拜的英雄人物和新思潮的領袖。耶拿確實有著供新哲學思想成長發育的肥沃文化土壤。黑格爾在謝林的幫助下,順利通過就職所必須辦的種種手續,於1801年8 月正式成為耶拿大學哲學講師。

黑格爾作為教員和編外講師並沒有什麼格外出色之處。他的講課絕談不上生動形象、流暢易懂。他在講台上就像在家裡的書桌前一樣,隨意地翻翻自己的筆記本,找一找要講的段落,吸吸鼻煙,又打噴嚏又咳嗽。他低沉地講著,費勁地斟詞酌句,特別是涉及簡單明了的事物更是如此。這就給人的一種印象,彷彿這些事物正因為淺顯易懂反而使他煩惱。然而一旦突破這些障礙,進入到問題本質時,他便變得從容不迫,嗓音宏亮,雙目炯炯發光。

但是,即使在這種時候,他的聲音、手勢和表情,也常常同他所講授的內容不相稱。他並不考慮如何講得深入淺出,使人一聽就懂。人們叫他「木頭人黑格爾」。因此,聽黑格爾講課的學生並不多。就是到了後來,耶拿大學聽黑格爾講課的學生,也難得超過30 人。然而,這些人倒是他的忠誠追隨者,他們不僅崇拜黑格爾,而且深知思辨智慧的奧秘,把自己的老師奉為神明。他的這些學生從不接近、也瞧不起其他學生。

在他們眼裡,黑格爾是最高的真理化身,是一位聖人。他講的都是真理,雖然有時很費解,但卻是無可辯駁的。和他的天才相比,其餘的一切都顯得黯然失色,微不足道。他們對黑格爾的敬意擴大到他周圍最平凡的瑣事上。他講的每句話,他們都如饑似渴地洗耳恭聽,並加以解釋,探索每個字所包含的意義。

黑格爾經常陷入沉思,忽略身邊瑣事。前蘇聯哲學家阿爾森·古留加在《黑格爾小傳》中記述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上課,他心不在焉地提前了一小時,下午3 點的課,他2 點就去了。講堂里聽課的是另一批人,可是他沒有覺察到,就在講壇上坐下來,講了起來。有個學生暗示他搞錯了,他壓根兒沒有理會。按照課程表,這時應該由奧古斯特教授來上課。他來到教室門口,聽到黑格爾的聲音,以為自己遲到了一小時,於是趕緊退了回去。到3點鐘,黑格爾的學生都來了,他們好奇地等著,看看他們的老師怎樣擺脫這個尷尬的局面。 黑格爾說:「諸位,感官可靠性是否真正可靠,首先取決於自己的意識經驗。我們一直認為感官是可靠的,本人一小時以前對此卻有了一次特別的經驗。」他的嘴角剎那間浮起一絲微笑,但馬上又消失了。一切照常進行。

曾經有一位學生這樣描繪過黑格爾的儀錶:「容貌端莊……一雙大眼睛閃爍不定,可以看出他是個內向的思想家。這種眼光使人望而生畏,即使不把人嚇退,人家也只能對他敬而遠之。然而他說話和氣,與人友善,卻很得人心,使人願意和他接近。黑格爾的微笑有一個特點,是我在別人臉上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在微笑時,善意中同時夾著些鋒利、尖刻、諷刺的味道,這個特徵表明他有深邃的內心世界……我想把這種微笑首先比作穿透重重雲霧、照亮一部分黑暗環境的一線陽光……」

除了教課,黑格爾還積极參与了哲學界的活動。他先是與謝林一起創辦《哲學評論雜誌》。雜誌的壽命很短,不久就因謝林離開耶拿而不得不停刊了。這個時候,黑格爾也感到自己具備成長為一個哲學巨人的條件了,不必再追隨什麼人,去揀別人丟棄的麵包了。他開始為自己能在德國哲學界獨佔一席而寫作了。

在1805 年5 月寫給約翰·海因里希·福斯的信中,黑格爾說自己正撰寫一部叫《精神現象學》的著作。這是標誌著黑格爾思想走向成熟、從謝林的追隨者一躍而為獨立哲學家的一部重要著作。黑格爾把這部著作視為自己青年時代的一次精神探險。

《精神現象學》從寫作到出版,對黑格爾來說頗不順利。開始是由於法國對德國的戰爭,出版商不能及時收到稿件,以致該書差點胎死腹中。在《精神現象學》的手稿即將完成之際,法軍的先頭部隊佔領了耶拿。士兵們奸淫擄掠,動輒殺人。黑格爾的住所也受到了法國人的光顧,但哲學家泰然自若。他發現有個法國人胸前佩帶著榮譽勳章,便說,希望榮獲軍事勳章的勇敢的士兵會尊重一個普通的德國學者。黑格爾用好酒款待他們,終於將這些人打發走。但第二、第三批士兵不斷擁來。黑格爾只得考慮逃出耶拿。他把手稿塞進衣袋,躲進了王室代表黑爾費爾德家裡。黑格爾借著營地和爐灶的火光,把幸免於難的手稿整理出來,並寫完了最後幾頁。黑格爾後來功成業就,想到自己在一場大戰前夜寫完《精神現象學》一書,常為此感到自豪。

1807 年3 月,《精神現象學》正式出版。人們常把《精神現象學》和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相比,只不過前者用哲學語言,後者用藝術語言;前者是非直觀的概念化的敘述,後者則是形象化的描寫。的確,浮士德追尋生活意義的漫遊和現象學的主角(世界精神)跋涉於真理路途的經歷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

《精神現象學》的副標題是「意識經驗的科學」,它被當作一個體系的第一部分,即當作陳述認識真理方法的一種敲門磚。馬克思把它稱為「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

獲得真理是所有思想家一生追求的目標。黑格爾也不例外。但他認為,真理決不是一塊現成的鑄幣,現成地擺在那裡,可以不費力氣地拿來放在衣袋裡。相反,獲得真理需要一個極為漫長的不斷發展的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繼續。各種哲學體系的差異應當被看作是真理的向前發展。這就譬如,花朵開放,花蕾便消失了,而果實結出之後,花朵也便凋謝了。但是各個環節之間相互制約、缺一不可。這些環節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每個環節在這個統一中都是必要的,它們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真理可以被看作既是要達到的目標,又是通向這個目標的道路。

黑格爾明確指出,踏上這樣一條道路,最關鍵的是要有這樣一個信念:

即每個要摘取真理果實的人都不能固守自己的觀點,而應透過這些觀點看到它們所反映的人類精神所走過的歷程。只知道現成地去接受仁人智士的真知灼見是不夠的,還應去發現這些真知灼見反映了什麼時代什麼樣的人類精神。思想每前進一步,都意味著將人類精神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也意味著克服了人類精神在某個方面的片面性。這樣,人類精神不斷進展,不斷地將某一階段自己在某一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片面性克服掉,最終就必然能達到結合所有長處、自己有無限生命力的人類精神整體。

這樣,黑格爾就迫使讀者——不是通過華麗的文辭或警言強迫讀者,而是通過人類精神發展的連續考察——從最低、最簡單水平上升到最高、最哲學化水平;在這條道路上,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主要思潮(如斯多阿主義、懷疑主義、基督教)、主要運動(如宗教革命、啟蒙運動),以及主要思想家(如康德)都被我們從人類精神發展角度重新進行了說明。這無疑是迄今任何一位哲學家都想達到的最富於想像力和詩意的構想之一。從這裡可以看到與但丁從地獄、煉獄到天堂的遊歷相類似的景象,它當然也更接近歌德對浮士德漫遊世界尋求生活意義的描寫:

凡是賦予整個人類的一切, 我都要在我內心中體味參詳, 我的精神抓著至高和至深的東西不放, 將全人類的苦樂堆積在我心上, 於是小我便擴展成為全人類的大我。

由此看來,黑格爾不是讓我們享受一種奇觀,在我們面前展覽人類精神發展的種種成果,而是要求我們重新體驗歷史上已有過的人類精神成果的種種表現。他要求讀者與他一起參與「浮士德式」的事業。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人們就像戴著眼罩生活,不會認識到真實世界的真正面目。而一旦在心靈深處去體驗人類精神的歷史,就立即將對人類精神的認識變成了一種「美的探求」,保持著一種獨立和沉思的謹慎態度,也就是一種有興趣的、偶爾也摻有享受或稱讚,而不是那種滿懷激情地捲入的態度。以這樣的心態對待人類精神的歷史,就像浮士德勸戒世人所說的那樣:你從祖先手裡繼承的遺產,要努力利用,才能安享。

然而,人們怎樣才算很好地運用了人類精神的財富呢?又怎樣去促進人類精神的進一步發展呢?黑格爾引進了辯證法,指出了辯證的否定在人類精神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他斷定,人類精神發展中每個有限的境界被精神自身潛藏著的否定因素所打破,雖然這種永恆的破壞毫無疑問是悲劇性的,但是它導致了一個更偉大、更完善的精神,因而歸根結底有利於獲得一個肯定性的結局

歷史是罪惡、破壞和邪惡的王國,但自由就是從這些恐怖和人類的極度痛苦中產生並成長起來的。犧牲並不總是徒勞的。這是一個通向拯救和偉大遠見的過程。沒有破壞和痛苦,就永遠不會有這種遠見;沒有否定,人類就會尋求絕對的安閑,在一種停滯狀態中走向滅亡。因此,人類精神永遠是在不安寧中,通過自我否定,走向輝煌的。

這樣一種辯證的自信,又是一種浮士德追求的精神。請看下列詩句:

我從不憎惡跟你(指魔鬼靡菲斯陀菲勒)一樣的同類。 在一切否定的精靈裡面, 促狹鬼最不使我感到煩累。 人類的活動勁頭過於容易放鬆, 他們往往喜愛絕對的安閑; 因此我要給他們弄個同伴, 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惡魔的活動。

靡菲斯陀菲勒在解釋否定作用時,又明白地對浮土德說:

那種力的一部分, 常想作惡,反而常將好事做成。 浮士德:這個謎語可有欠分明? 靡菲斯陀菲勒:我是常在否定的精靈! 這自在道理,因為生成的一切, 總應當要歸於毀滅; 所以最好不如不生。 因此你們所說的罪行、 破壞,總之,所說的惡, 都是我的拿手傑作。

藉助這種否定的力量,人類精神在現實歷史中竭盡全力,繼續自己的征途,並最後在其漫遊的終點達到了絕對真理的目標。

毫無疑問,《精神現象學》不是一本沉悶的書,但按照書中對我們所宣示的觀點看,它也絕不是一本能引起人的興奮、有著清晰的美的輪廓的書。作為一本對超高度文化修養之難題和對智力艱深問題進行論述的著作,它又無疑是神奇的,甚至充滿謎一般、富有詩意的衝動,定能使不安靜的智慧得到暫時的平靜。另一方面,從黑格爾思想成長的歷史來看,《精神現象學》也無疑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標誌著黑格爾哲學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轉折,即從謝林哲學的追隨者一躍而成為具有獨立哲學觀點的哲學家。從此之後,這隻「密涅瓦的貓頭鷹」(密涅瓦是古羅馬宗教所信奉的女神。黑格爾把哲學形象地稱為密涅瓦的貓頭鷹)振翅高飛了。

但是在黑格爾的個人交往方面,以此書的出版為界,他和謝林的友誼從此疏遠、冷淡。黑格爾在以後的哲學活動中像一位冷酷的理髮匠,將謝林剃光了頭,當眾出醜,自己則登上了德國哲學界的王座。對於這樣一段有趣的歷史事實,海涅曾有如下生動的描述:

「我相信,自從謝林先生企圖以智力直觀絕對者自居的時候起,他的哲學生涯便已經結束了。現在出現了一個更偉大的思想家,這人把自然哲學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用自然哲學的觀點說明了整個現象世界,用更偉大的思想來補充他的先輩們的偉大思想,並把這些偉大思想貫徹到一切學科中去,從而科學地奠定了它們的基礎。這人是謝林的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在哲學領域中逐漸掌握了老師的一切權力,野心勃勃地超過了老師,並終於把老師推入黑暗之中。 這人就是偉大的黑格爾,德國自萊布尼茨以來所產生的最偉大的哲學家。毫無疑問,他遠遠超過了康德和費希特。他像前者一樣敏銳,像後者一樣剛毅。此外,他還有一種構成力的靈魂寧靜,有一種思想的和諧。 這點我們在康德和費希特那裡是看不到的,因為在他們那裡,更主要的是革命精神。我們不可能在黑格爾和謝林二人之間進行比較。因為黑格爾是個有性格的人。固然黑格爾和謝林一樣,曾為國家和教會的現狀作過一些非常可疑的辯護,但這還是為了一個至少在理論上熱衷於進步的國家、為了一個以自由研究的原則為其生存因素的教會而作的辯護。並且他並沒有隱瞞自己的所作所為,他坦白的承認了自己的一切意圖。 但謝林先生則相反,他在實踐的和理論的絕對主義的前室中像小蟲一樣蠕動,並在耶穌會教士製造精神鎖鏈的洞窯中做幫工;而且他還要欺騙我們說,他是一個始終不變的光明磊落的人。他否認自己的背叛行徑,從而在墮落的恥辱之上給自己更增添了撒謊的卑鄙。」

三、征服精神領域的「拿破崙」

理論著作,正如我所日益確信的,在世界中獲得的成就勝於實際的工作;一旦概念的領域發生革命,現實就支撐不住了。——黑格爾

1.辦報生涯

《精神現象學》的問世標誌著黑格爾終於駕著自己的航船離開港灣,揚帆遠航,週遊世界。黑格爾的才智處於顛峰狀態。他躊躇滿志,要像他心中的偶像拿破崙那樣去征服世界——當然是在精神領域。

然而,事情並不那麼順合人意。已經獲得教授頭銜兩年的黑格爾這時卻因種種原因,不得不離開耶拿,放棄他夢寐以求的教學生涯,去班堡的一家日報當編輯,從而將自己在德國哲學界加冕登基的日期大大推遲。

促使黑格爾離開耶拿的最重要原因大概是物質上的。父親的遺產花光了,個人的財產又被法國人搶劫一空,而耶拿大學給予他的微薄年俸又難以維持生計。另外,普法戰爭結束之後,耶拿大學短時間內根本沒有複課的可能。而《班堡報》的老闆卻答應以報紙贏利的一半作為報酬來聘請他。

新聞記者的工作,能夠左右輿論的權力,撩撥得黑格爾躍躍欲試。他越深思,越覺得投身現實生活是自己的天職。新的時代開始了,舊的制度被摧毀了,哲學家有責任在這時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促使黑格爾不得不匆匆離開耶拿,這就是,他當父親了!兒子(命名為路德維希)的母親是克里斯蒂安娜·布克哈特,一個房產主的妻子。黑格爾曾是她家的房客。在小城裡,每出一點新鮮事都會弄得滿城風雨,沸沸揚揚。哲學家面對這樣一種難堪的局面,已失去在耶拿當一名正式教授的信心,只得考慮儘快離開耶拿。黑格爾答應克里斯蒂安娜,一旦她成了寡婦,就同她結婚。克里斯蒂安娜默從了這個諾言,讓黑格爾清清白白地走了。

1807 年3 月,黑格爾告別耶拿,前往班堡,正式就任《班堡報》的編輯,從此開始了他短暫的辦報生涯。班堡是巴伐利亞的一座城市,《班堡報》是一份私人產業。老闆施奈德班格曾經是宮廷御者,對報業一竅不通,結果報紙辦得一塌糊塗,每況愈下。黑格爾知道怎樣才能改變這個狀況。他給朋友尼特哈默爾寫信談到這一點。黑格爾認為,如果打算把報紙辦得像法國的報紙那樣,首先就得拋棄德國人一味追求的那種賣弄學問、超然物外的新聞文風。

在19 世紀早期,報業就受到了政府的極大重視。在法國,拿破崙要求把報紙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報紙事關重大。」拿破崙曾對約瑟夫·富歇這樣說過。拿破崙掌權之後,富歇當了警察總監,他把巴黎出版的73 家報紙查封了60 家,不久,又關閉了9 個編輯部。剩下來的4 家報紙便只有對政府唯唯諾諾了。在巴伐利亞,報業同樣受到了嚴厲的控制。當時的選帝侯曾下詔宣稱:

「報紙理應對事實或情由作確切公正之報道;舉凡影射、謗訕、人身攻擊之類,無論以曲筆或直言出之,均在禁止之列……記者一概不得傳播危害國家之消息,違者嚴懲不貸。」

黑格爾在這種環境中出任班堡報的編輯,可以想見日子並不很舒服。他既要照顧到政府的要求和限制,同時又希望按照自己對政治的理解發表文章。黑格爾寫道:「每個人都必須與國家發生關係,都必須為國家服務。以為在私生活中可以找到的樂趣,都是靠不住的,而且也未必稱心如意。今後我大概過不成私生活了,因為沒有人比新聞記者更公開的了……」

作為編輯的黑格爾需要不斷地組織稿件,開闢必要的稿源……

字數限制,未完……

去這裡查看完整版:

詩意的精神——黑格爾哲學概略?

www.douban.com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