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just got Banksy-ed." 

這大概是近期藝術圈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

自毀名畫作品之後,班克斯又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引用畢加索的名言,「毀滅的衝動也是一種創作的慾望」。

相比於只關註銷毀作品事件本身,其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才更值得回味,正如當年杜尚用一個小便池顛覆了藝術的陳舊和拘泥,從而成為一次藝術境界的新開端。

無論班克斯

(Banksy)

這位「硬核」街頭藝術家做些什麼,似乎總能引起藝術圈的一陣波動,但可能有多少人愛他,就有多少人厭惡他。

對於這次自毀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有人讚許他抗議消費主義、挑戰藝術市場,也有人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又是一次營銷天才的自我「炒作」。

還有人認為,其中最諷刺的是,無論藝術家本身如何抗議,最終還是將被納入藝術市場,成為市場行為從而體現價值。

這可能是藝術世界裡最難以協調的永恆矛盾,正如道長在這集《八分》里所說——

在藝術里顛覆,再被體制吸納,這是一個貓捉老鼠般永恆循環的遊戲。

Banksy曾在自己的作品被高價拍賣後,

在自己的網站上吐槽:

「真不敢相信,你們這群白痴真的會買這些垃圾。」

藝術家剛要顛覆藝術圈,

很快又被藝術圈吸納了

講述 | 梁文道

來源 | 看理想 八分

聲音資源載入中...

如果你比較留意近期新聞,大概會注意到有一個關於藝術的新聞,盡占國際各大媒體的顯著版面。

那就是英國著名街頭塗鴉藝術家,而且直到現在他的真實身份都還是個迷的班克斯Banksy,他有一幅非常有名的畫,叫做《手持氣球的女孩》,這幅畫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成交的那一剎那,畫作居然自動銷毀。

原來,這幅畫的畫框里裝置了一台碎紙機,當拍賣槌敲下去的一刻,這幅畫突然自動下滑,穿過碎紙機變成了一條一條的紙片。

這幅畫原本被拍出了104萬英鎊的高價,現在大家都還不知道這事該如何收場。

關於這件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或者你更感興趣班克斯的真實身份以及他過去究竟有哪些精彩事迹,不妨可以看一看我們在周一,有一篇很詳盡很精彩的文章

專門談及班克斯

,他這一輩子惹人爭議,非常具挑撥性,非常大膽,又非常顛覆,甚至在他的作品裡帶有許多政治意蘊。

但是,我今天想要與你談論的,是關於這件事引起的另一個爭論。這個爭論是什麼呢?

1

「以破壞為創作」,

被毀掉的作品反而更值錢了

我們在國內國外同樣都能看到,很多人質疑這是一次炒作行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懷疑?

那是因為蘇富比拍賣行也已經表示,經過藝術家這樣自毀作品的行為之後,被拍賣出去的這幅已經碎掉的畫作,可能將變得更加值錢了。

班克斯其實一向就以在街頭繪製一些很顛覆很大膽的作品,或者在藝術館內做一些挑戰藝術權威的行為而聞名,這一次他等於又再度挑戰了藝術圈或藝術建制里一個很顯著的機構——拍賣行,通過用遙控裝置親手毀掉自己的畫這種方式,而且是在拍賣成交的那一剎那。

這充分表明了班克斯的顛覆性格,他大概是不同意自己的畫被這樣拍賣,或者他就是故意捉弄那些拍賣他畫作的人,這樣一個介乎於惡作劇與顛覆行動之間的行為,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班克斯」做法。

也就是說,這幅畫被破壞之後,反而可以當成是班克斯對他原來畫作的二度創作,那就是一種

「以破壞為創作」

的表達方式。

如此一來,這幅作品說不定就將變得更加值錢,而且今天已經貴為全球塗鴉界第一紅人的班克斯,他的名氣也更上一層樓了。

這麼說你可能會認為太陰謀論了,我們怎麼能夠去懷疑一向關心弱勢群體、底層人民,勇於挑戰警察挑戰國家機器,更不要說挑戰藝術機構的班克斯呢?!

但如果你對現代藝術史有一點了解,你就會明白這樣的懷疑其實並不算過分。

我們看理想即將提供的另一檔音頻節目,王瑞芸老師的《10件作品裡的西方藝術史》,就很重點地提到了一個20世紀藝術史上,分水嶺式的、或者說里程碑式的傑作——那就是法國大藝術家杜尚的作品《泉》。

從小便池的《泉》到多了兩撇鬍子的蒙娜麗莎《L.H.O.O.Q》,杜尚似乎一直在扮演著一個顛覆者的角色。不僅僅在藝術內部挑戰繪畫的固有權威,更直指藝術和美本身,不斷突破並拓寬人們對藝術認知的邊界。他用一生時光給出了他人生最好的作品,「我的藝術就是生活」。點擊圖片查看書評君往日文章

《他用小便池,在藝術史上砸了一個大窟窿》

作品《泉》其實是個男性廁所里的小便池,但是杜尚就把這麼一個小便池翻倒過來,然後在上面簽上了他自己的大名,便送去了一個自己標榜展出前衛藝術的展覽,說這就是自己的參展作品。在當時,自然是令展覽的主辦方異常憤怒,覺得杜尚怎麼可以這樣來拿他們開玩笑。

這其實是一個我們今天看起來很惡搞的一件事,但是卻在藝術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為什麼?你去聽聽王瑞芸老師的節目就會知道。

2

當藝術品被寫進藝術史之後,

是否就已經失去了它的顛覆性?

而我講這件事,是想提及另一點,當年杜尚這樣一個帶著玩笑性質的挑撥行動,他是要挑戰藝術機構,挑戰藝術建制,挑戰畫廊藝術館,挑戰背後那些人的價值觀,以及他們的審美判斷、他們對藝術品的看法,這件藝術品如果能稱之為藝術品或者具有特殊意義的話,那就在於

它挑戰了當時現存的對於藝術品的定義

但是,當這件作品真的被藝術館接納了,被寫進藝術史了,成為今天全世界很多藝術愛好者都知道,並且很渴望一睹真容的在博物館裡珍藏的作品的時候,我們是否能說,

這件作品其實早就失去了它的顛覆性,已經成為藝術建制機器的一部分了呢?

從那個年代這件作品開始,這種矛盾就永恆存在。

這種矛盾即是指,一方面藝術家想挑戰很多東西,它有時候只是挑戰藝術圈的潛規則,挑戰藝術界,挑戰藝評家,挑戰他的同行、他的老師,挑戰藝術學院,有時候他要挑戰的東西,甚至是一個國家機器,是整套社會制度。

比如西方藝術家有很強左翼傳統的那一批人,就要挑戰資本主義,挑戰市場經濟。怎麼去挑戰?其中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創作一些沒有辦法在市場上買賣的作品。

因為他們認為,既然我們說藝術是要超脫功利的,藝術是為藝術而存在,藝術家是為了創作藝術而生的,那麼當藝術品淪為市場上被人拍賣的一件商品,難道不正是違背了它的本質嗎?

所以,

有一些藝術家就想做一些「不能夠被買賣」的藝術作品。

可什麼樣的藝術作品不能夠被買賣?

我在30年前,很不好意思的講,也曾經做過一些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那個年代我很熱衷於一種今天我們稱之為「行為藝術」的創作,英文里的表達是

「偶發藝術」

(Happening Arts)

。這種藝術形式是美國當年的一位先鋒藝術家

阿倫·卡普羅

(Allan Kaprow)

在50年代創造出來的。

簡單而言,它是一種在日常生活環境下,莫名其妙突然發生的一連串的行為和事件,但是這是一些藝術家刻意製造出來的事件,那麼他們認為這也是一種藝術,就叫happening

(發生了)

。而發生出來的這些藝術,它是在一瞬間,在一個公共場合也好,在其他什麼地方也好,一閃而過的,由此它就無法被買賣了。

能夠買賣的那一定是個商品,而商品是什麼?商品或者能夠被視作商品的藝術品,必須要有

永久性

。比如一樽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一幅達芬奇的畫,儘管會隨歲月耗損,但是我們很希望它能夠永恆保存,好好的珍藏起來,用各種的技術去保持它們不變,這樣它的價值才是永遠長存的。

但是像卡普羅這樣的藝術家,他就要反其道而行,做一些根本不可能長存,甚至是一瞬間就結束的藝術品,或者近乎於自毀的藝術品,有點像今天我們看到蔡國強用煙火做出的藝術,是一瞬間的,煙花般燦爛,然後留下的就是一些紙碎。

但是問題來了,哪怕像蔡國強的這類作品,它最後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迹,而這些痕迹仍然會被當成是藝術曾經存在過的見證,或者甚至是藝術品二次創造出來的產品,它仍然可以買賣。

於是,又有另一種藝術家,他們在1970年代的時候在美國創造出一種藝術叫做「地景藝術」,這個藝術不是一張紙上畫出來的東西,不是用大理石雕出來的東西,甚至不是一般我們所見的裝置,而是改變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和風景。

最有名的羅伯特·史密斯森

(Robert Smithson)

,他創作的螺旋形防波堤,這樣的一件作品是在一個偏僻的荒郊野外存在的,一般人根本看都看不到,遠離藝術群體或藝術市場最活躍的大城市都會地帶,而且因為荒郊野外受盡日晒雨淋、風吹雨打,它還會隨之不斷變化,它就不具備什麼永久的性質。

不過這樣的作品,仍然能夠被一些政府機構保留下來,成為政府承認的一些藝術傑作,於是藝術家就要不斷地在想辦法要創作一些藝術,去把邊界推得更遠,要挑戰一切權威。

3

塗鴉藝術家從邊緣挑戰社會秩序,

再慢慢地被體制吸納,最終成為體制一部分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出現這樣一批藝術家,他們把過去原來就已經存在的一種東西,改變成另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那就是塗鴉。

塗鴉很有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們古人就已經會在山洞壁上塗塗畫畫,甚至最近有考古學家發現,埃及一些當年修築金字塔的工人,在埃及法老的陵墓邊上,原來都隨手寫畫了一些塗鴉。

但是這些塗鴉在過去,通常是用來記錄,或者表達自己的某些不滿和憤怒,有時候只是自己認為好玩的東西,在美國也可能是一些幫派劃分地盤的隱藏記號。

可是我剛才所說的那一群塗鴉藝術家,他們無論是否科班出身,都具有各種各樣的創造力,試圖把塗鴉變成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

但不變的是什麼?就是保持塗鴉的挑戰性。

我們小時候在學校洗手間的門上寫畫的那些塗鴉,裡面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學校所不允許的,老師更不會喜聞樂見的,甚至連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這批塗鴉藝術家也就是要繼續挑戰這些社會的秩序和道德,甚至是整個政權的底線。

可是我們看到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有這麼一批原來在街頭很有名,甚至常常因為在街頭作畫而被人逮捕的塗鴉藝術家,也都開始登堂入室,開始陸續創作一些在畫布上的作品,隨後也慢慢變成藝術殿堂里的名人。

比如說最有名的,或者說地位相當於當年的班克斯,儘管沒有那麼政治性的一位偉大藝術家——

凱斯·哈林

(Keith Haring)

他那個時候畫過的畫,你一定都見過,比如說一些對著天吠叫的狗、跪趴著的空心人。

那個時候,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在訪問他作畫的過程中,還直擊到他現場被警察抓回去的場面,這反而讓他一下聲名大噪。

另外一個跟他同世代,也和他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屬於美國波普藝術教父安迪·沃霍爾那個圈子裡的一位塗鴉藝術家,就是海地與波多黎各的混血美國移民巴斯奎特

(Jean-Michel Basquiat)

他曾經用沙某這個名字在街頭亂塗亂畫,但是他的畫非常有震撼力,被人認為是新表現主義的傑作,後來他也迅速從一個街頭流浪漢變成坐擁名車美女的名流。

當年那些塗鴉藝術家都走過類似的道路,從在邊緣挑戰社會秩序,慢慢地被納入社會建制里,成為體制的一部分,他們的作品也都是能夠被高價賣出,被人收藏。

由此可見,所謂的在藝術里顛覆,再被體制吸納,好像是一個貓捉老鼠般永恆循環的遊戲。

藝術家剛想要做什麼事去顛覆藝術圈,很快藝術圈又把它的範圍擴大,將其納入其中。

4

圍繞塗鴉藝術的爭議,

是現代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插曲

與藝術圈齊頭並進的,就是這些拍賣市場,因為一旦有要收藏這些很具顛覆性作品的收藏家和畫廊、藝術館,你的作品就會有價值。

於是到了後來,有一些藝術家想到了如何讓自己儘快成名,讓自己的作品能夠拍出高價,那就是一開始以一個顛覆的、挑戰的形象衝進來讓更具反叛精神的年輕人著迷,讓大家驚訝於其能力和勇敢大膽,然後很快便被人記住並承認了,接著就賺錢了。

比如,有另一位美國曾經一度很受歡迎的街頭藝術家Marc Ecko,這個人現在是個有名的服裝設計師,他甚至出過一款電子遊戲,是以塗鴉為情節的一個遊戲。

這個遊戲里講的就是一群喜歡塗鴉的青少年,如何對抗一個極權政府,玩遊戲的人要在這個遊戲里想辦法逃避政府的追捕,然後四處作畫,最後憑藉你的塗鴉號召革命,顛覆掉恐怖的極權政權。

這樣一個很吸引年輕人,看起來很反叛,很有顛覆色彩的內容,可它是個什麼?是個能夠大賣特賣的電子遊戲,這難道不是很諷刺嗎?

最後,我們說回班克斯,班克斯到目前為止,其實也有很多作品已經在拍賣行里出現了,我覺得這無可厚非,藝術家也是人也得活。

可是儘管他做這些事一樣會進入市場,但是他仍然在街頭,不斷以各種各樣的作品挑戰權威,很值得敬佩的藝術家。

班克斯曾經有過一部紀錄片,拍跟他有關的一件事件,叫《拯救班克斯》

(Saving Banksy)

,是去年出的一部電影,在爛番茄網站上得到100分的佳評。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裡面就講到了剛才我所說的

這種矛盾的一個終極體現

故事說到,2010年他去了美國舊金山一趟,依舊滿街作畫,而後很多人都趕著去看,因為他是如此有名的塗鴉藝術家,但是當時的舊金山政府是不準這樣塗鴉的,於是就紛紛要求那些業主抹掉他的作品,大家當然都覺得很可惜。

其中有一件殘餘下來的他的一幅典型化的簽名性作品——老鼠,這麼一幅作品在一家酒店的外牆上,就有一位收藏家要把它取下來。

圖片來源豆瓣 | 

藝術收藏家(本片的主角之一),自費約$4萬,試圖拯救Banksy塗鴉作品。

為了能讓更多人看到這幅作品,他拒絕了70萬個人收購的開價。

不過,這個收藏家是真心是喜歡班克斯的作品,而不是要購藏。他把它取下來,下定決心要捐給美術館,而不收取一毛錢,他自己花了錢和酒店業主商談把牆拆下來,還不收任何價錢要送給美術館,可是問題是,兜了一圈卻沒有美術館要這幅作品,為什麼?

儘管班克斯的確大名鼎鼎,美術館的館長們也都很喜歡,但是他們要收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必須經過他自己本人的授權,可班克斯是不可能授權自己在外面的這些塗鴉的。

他一旦授權,那就即表明那些真是他的作品,他簽了名認了,那也意味著他犯法了,就要面臨抓捕。

所以這不可能怎麼辦?於是大家都不肯收,反倒出現了這樣一個藝術經紀人,在世界各地也是用這樣的方法把班克斯畫在公共空間上的那些畫取了下來,可這位藝術經紀人並不是要拿出來捐贈,而是要拿去拍賣行,以高價拍賣賺錢。

這個經紀人很混賬,他拍賣這些作品,賺盡了所有的金錢,但是絕對不會分回給班克斯。

圖片來源豆瓣 | 原本畫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隔離牆上的作品,被挪移到藝術展覽廳內展示。

 (隨後被拍賣,被私人收藏。一切都沒有獲得原作者Banksy的允許,他也沒獲得一分錢)

因為他會認為,班克斯你不是不敢承認這是你的作品嗎?我也沒辦法。我很想把錢給你,可你不現身我又怎麼把錢給你呢,對不對?沒辦法了,那隻好你畫在公共空間上的那些畫就都歸我了。

甚至有人還認為,班克斯也的確不能抗議什麼,儘管他抗議這種行為,但的確是他先在人家建築物的外牆上畫了作品,也沒問過人家是否同意。現在人家不問你就把它拿下來去拍賣,你恐怕也做不了什麼。

這個經紀人還想向剛才說的那位收藏家買他好不容易拯救下來的班克斯的作品,於是故事就卡在這裡了,收藏家死活不願意賣,經紀人卻死活都想買到。

圍繞著一個塗鴉藝術,能夠惹出這麼多的爭議,這就是一個現代藝術史上,顛覆建制以及被建制吸納永恆循環的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插曲。

 

本文內容由「看理想」提供。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