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歐洲戰場的爆發地,80萬德軍僅用一個月將擁有100萬軍隊的波蘭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讓人瞠目結舌。更讓覺得悲痛的是,有大約600萬平民死於這場戰火,佔全國人口的1/6,是二戰各國死亡比例最高的,讓人不免同情。

俗話說得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該國從一戰結束復國後僅20年,又一次被瓜分,多災多難的民眾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都是其政府的爭強好勝,過於相信聯盟,最終將國家置於滅亡的結局,其領導者的無能是最可恨的。

失敗的外交政策。

擁有3500萬人口的國家,蘊藏著巨大的軍事潛力。如果組織得力,積極備戰,戰役的進程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然而,政府官員一直用和平的方式和思維來解決德波兩國間的問題,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是導致災難的根本原因。

首先,「親德遠蘇」政策,對潛在威脅不夠重視。一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原屬德國的但澤地區劃歸了波蘭。這一決定不但讓德國喪失了領土,而且還喪失了一個重要的出海口,使德國人懷恨在心,以及日後必要奪回的戰略要地。

奇怪的是,他們不但沒有戒備,反而處處投其所好。當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時,他們卻一直作壁上觀,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甚至還趁機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欣地區。

其次,在他們看來,蘇聯是他們最大的「敵人」,而德國也在意識形態上反對蘇聯,在一點上德波兩國的目標一致,以至於對德國放鬆了戒備,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全然不知危險即將來臨。

對蘇聯,他們卻是處處小心、處處戒備。當斯大林感覺到德國的危險時,極力討好英法兩國,試圖建立戰略聯盟,共同抵制希特勒稱霸歐洲的野心,甚至不惜派兵幫助波蘭,加強德波邊境的軍事力量。

令人遺憾的是,該政府卻頑固不化的把蘇聯的「好心當成驢肝肺」,斷然拒絕,並使得英法蘇3國的談判陷入絕境。而希特勒抓住這個機會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在戰略上大大孤立了波蘭。

愚不可及的政府高官們,不但失去了一個本來的朋友,而且還為自己又樹立了一個敵人。面對周圍兩個「敵視」強鄰,戰爭是無法避免的。他們也為自己的「短視」付出代價,將國家帶入十分悲觀的絕境。

滯後的戰爭動員。

德軍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將波蘭作為自己的下一個目標。而他們依然奉行片面的「遠交近攻」的結盟政策,不斷地與英法兩國進行聯繫,僅僅只是得到和滿足於他們的一紙保證,讓自己更加的被動。

一是謹小慎微的戰時動員,沒能發揮人民戰爭的力量。受英法兩國的勸阻,擔心由於自己進行戰備而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引到自己身上,引起國際爭端。於是,眼看著德軍在邊境上進行軍事部署,遲遲的不進行針鋒相對的兵力部署。

直到德軍已部署完畢,威脅越來越近時,他們才在開戰前一周進行秘密的動員,開戰前24小時才實施總動員。這一戰略上的失誤,加上德空軍對城市和交通的狂轟濫炸,直接導致其全民動員無法完成。

二是軍事觀念落後。顯然,波軍並沒有認識到「閃擊戰」的威力,是導致其迅速戰敗的重要原因,但其軍事高層的因循守舊,更是葬送100萬部隊的主要原因。他們頑固堅持一戰時的軍事思想,80萬陸軍中有40萬是騎兵,用騎兵打坦克,結果可想而知。

同時,他們採取「寸土必爭」的錯誤做法,在長達1400公裡邊境線上,部署了70%的兵力,沒有很好的全民動員,也就沒有很強的防禦縱深。儘管勇敢頑強的波軍騎兵不斷進攻,但在快速推進下的德國裝甲集群面前,很快就被瓦解了。

當然,戰爭開始後,波蘭的領導人不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深刻含義,而是將國家的命運押在了英法兩國的軍事援助上,以至於德軍進攻一個星期了,還妄圖與對手停戰。而英法聯軍只有答應卻沒有行動,眼看著波蘭淪陷。

儘管失敗的外交政策和落後的軍事體制是導致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但其國家實力落後是更關鍵的因素。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工業的產值只佔總產值的32%,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總量只相當於德國的五分之一。沒有錢建設軍備,如何抵禦侵略,戰爭最終打的是經濟,是國力。

亡國不亡軍。

近乎「一邊倒」的戰役結束後,德軍以傷亡5萬人代價,俘虜波軍近70萬,並造成波軍近20萬人的傷亡。可悲的是,政府官員紛紛逃亡海外,甚至波軍總司令也丟下仍在頑強抵抗的軍民,逃命去了。而留下的軍民躲進山區開展游擊戰。

尤其是撤退到周邊國家的軍人們,一直堅持戰鬥。有10萬人逃到匈牙利、羅馬尼亞和立陶宛,更幸運的是,空軍幾乎所有人員逃向法國,後轉戰到英國,參加了保衛英倫三島的大不列顛之戰。

900名左右的波蘭飛行員加入了英國空軍。這些訓練有素的、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飛行員,在整個1940年中,出動4000多架次,擊落近300架德機,佔英軍飛行員人數不足5%的波蘭人,擊落的敵機數量則佔了總擊落數的12%,創造了二戰中的一個傳奇。

較為尷尬的是波蘭陸軍,經過多次轉移,以及敦刻爾克撤退,到達英國的波軍基本上都是軍官,士兵則寥寥無幾。難道波軍有當官先跑的傳統嗎?答案是,不。原來在法國投降前,在英國受訓的基本上都是軍官,從法國回來的也是官多兵少。

他們在蘇格蘭成立的第一軍,總兵力1.5萬人,而軍官就達到3498名。他們常常是中尉當士兵,上尉只能當軍士,而連排長則常常由校官擔任。但這些流亡海外的軍官們並沒有因此而苦惱。他們想的只是如何打回老家去。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在中東、在北非,參加諾曼底登陸,直至攻克柏林,出現在歐洲各個戰場上,打出了自己的尊嚴。

一個國家要想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當面臨戰爭威脅時,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建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當然,這一切有賴於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綜合國力的強盛。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