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炎

 又分為"急性"與"慢性"

外耳道的長度約3公分,乃由皮膚所覆蓋。外耳道的皮膚如同其他身體表面的皮膚一樣,但所不同的是在較內側的部位其皮下組織較薄,也較易受傷。外耳道正常情形下有耳垢加以保護,可以避免細菌感染。經常去清除耳垢或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的皮膚受傷,細菌較易侵犯及生長。洗澡、洗頭或游泳進水,再加上過度的清理也較容易發炎、感染。

急性外耳炎

急性外耳炎病人常會有"耳痛"或"分泌物",嚴重的話外耳道腫脹會波及耳膜,造成聽力障礙,甚至嘴巴一張開就疼痛。

  • 症狀:耳痛及耳分泌物

  • 治療:療程約1週。

  • 局部耳部治療,清除分泌物。嚴重時,還須放入含抗生素的紗條於外耳道。

  • 使用耳滴劑或耳藥膏。

  • 口服藥物。

慢性外耳炎

常因經常"挖耳朵"而引起,結果常是愈挖愈癢,造成惡性循環,避免的方式就是不要去挖耳朵,若耳道癢的症狀,超過2天那就求助於耳鼻喉科醫師診治,檢查是否有發黴或發炎,必要時給予局部治療或藥物治療,這樣才能避免惡性循環造成慢性的外耳炎。另外,用不潔的工具清除耳垢、長期點含抗生素的耳藥水、長期耳垢阻塞使耳道封閉等因素,會使耳道「潮溼」,易滋生黴菌。症狀是耳朵癢,但不痛,耳道或耳膜可見到白色或土黃色棉絮般的菌絲。

  • 症狀:長期耳朵發癢

  • 治療:治療1週後,再觀察2週。

  • 耳部局部治療,或將黴菌斑清除。

  • 藥膏或耳滴劑點1週後,保持耳道暢通及乾燥,避免泡水,以防復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