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發展史

自古以來,人們熱愛音樂。

在音樂大廳中欣賞藝術作品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情。然而,在那個古老的年代,受限於場地以及器材條件,即便你是王公貴族,也只能偶爾才能去一次音樂廳。

假如能夠把交響樂團搬回家,並且隨時隨地都能反覆播放,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 所以,人們千方百計的,想要把聲音留住。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漫長的,人們設法把聲音記錄下來的故事。

史前時代:記錄下來的聲波

根據現有的資料記載,人們第一次在偶然間記錄下聲音的震顫,應該是在1857年。

法國發明家裡昂·史考特(Leon Scott)發明了Phonoautograph聲波振記器,這種機器只是記錄下聲波形狀而已,並沒有任何再生裝置,可以說是留聲機的鼻祖。

1860年4月9日。當天,巴黎排字工人兼發明家史考特在實驗語音描記器時,把一根針安在圓筒喇叭上,當女歌手唱起歌時,震動的針尖在油燈熏黑的紙板上記錄了音樂的波形。

但是,史考特不知道如何將聲音放出來……

中古世紀:留聲機與蠟筒式唱片

1877年,愛迪生髮明了留聲機。

這種留聲機可以將聲波變換成金屬針的震動,然後將波形刻錄在錫箔制的滾筒上。當針再一次沿著刻錄的軌跡行進時,便可以重新發出留下的聲音。儘管這種設備非常簡陋,而且錄音的長度和效果都十分糟糕,卻帶來了巨大的轟動。

這是人們第一次成功的將聲音保存了下來。

次年,愛迪生留聲機公司(Edison Speaking Phonograph Company)成立,生產商業性的錫箔滾筒。

這是世界上第一代聲音載體。但由於磨損大,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兩三次而已。

1887年,亞歷山大·貝爾(電話機的發明者),將愛迪生的錫箔滾筒改為塗了蠟的紙筒,並且以寶石針頭播放,與錫箔滾筒相比,它的噪音減少很多,而壽命也相對更長。

次年,愛迪生也開始改良他的聲音載體和機器,使用全部蠟制滾筒,並以電池驅動來代替手搖式滾筒的轉動。

至此,滾筒式留聲機的聲音載體——蠟筒也最終定型。

工業革命:黑膠唱片

1888年,德國人艾米利·柏林納(Emil·Berliner)再次改良留聲機構造,它使用扁圓盤狀的碟形塗蠟板作為聲音載體,同時也可以製成母版複製。

這是黑膠唱片的始祖,由於滾筒式唱片的專利握在愛迪生的手中,這使得滾筒唱片的普及性受到極大的約束。

而蝶形唱片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態,1891年,柏林納研製成功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發明了製作唱片的方法。

受到技術的限制,當時唱片的轉速很快(每分鐘78轉),也因此當時一張唱片最多只能錄不到三分鐘。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彼特·哥德馬克(Peter Goldmark),他是個古典樂愛好者,對於在播放古典音樂(古典音樂通常都在3分鐘以上)時必須不斷換唱片而覺得十分不爽,於是開始研究改造唱片,延長播放的長度。

通過努力,一種全新的唱片於1948年問世,他們採用鑽石做唱針,乙烯基塑料(Vinyl)為唱片材料,把唱片轉速降到每分鐘33又三分之一(100/3)轉,並增加唱片溝紋密度,使得一張12英寸(約30厘米)唱片一面可播放近三十分鐘的音樂。

這就是——密紋黑膠唱片(Long Play,Lp)。

LP的誕生帶動了麥克風,放大器,揚聲器等音響設備的一系列改革。

這次技術革新,堪稱聲音記錄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也正是LP唱片,第一次真正的將音樂帶入了每一個平凡的家庭。

經常聽音樂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有一些樂隊或者歌手會推出一些叫EP的迷你專輯。

這些專輯裡面的歌曲很少,通常是兩到三首,這其實是跟黑膠唱片的進化史有關係。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哥倫比亞的主要競爭對手RCA公司就曾推出過33又三分之一轉的唱片,可因為當時的受制於硬體問題,大家並沒有接受這種改變。

RCA的領導階層堅信單曲唱片還將持續很長時間,因此他們在之後推出了一種折中的唱片規格——每分鐘45轉(Extended Play,即EP)。

縮小了盤面尺寸,這種唱片每面能放大約5分鐘的音樂,但音質卻比78轉唱片好很多,甚至有一些比LP還好,但還是無法滿足古典音樂時長較長的需求,很快哥倫比亞的LP唱片在古典音樂領域把RCA徹底打敗了。

但是45轉的唱片也有自己的優勢,直徑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運輸成本低,非常適合將就時效的單曲市場。

當時很多流行樂歌手便通過不斷發行45轉唱片來持續自己紅火的音樂生涯,這種發行EP迷你專輯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現代工業:鋼絲錄音機和磁帶

無論是滾筒式唱片還是黑膠唱片,它們都是純機械錄音技術,都是通過聲音震動變換為唱針震動,再記錄在載體上。

而磁性錄音技術,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1898年,丹麥科學家保森根據前人的理論,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磁性錄音機 ——鋼絲錄音機。

他將接收聲音的設備與電磁鐵連接,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再通過電磁鐵轉換為不斷變化的磁信號,然後在將鋼絲與電磁鐵緊密貼在一起並勻速轉動,在鋼絲上就留下了不同的磁信號。

回放與錄製的過場是相反的,鋼絲上不同的磁信號通過電磁鐵形成大小不同的電信號,再通過喇叭還原聲音。

但是,作為聲音載體,鋼絲真的不是一個非常好選擇,它沉重,昂貴。

因此,在塑料薄膜上塗覆一層顆粒狀的磁性材料得以實現相同的效果,成本與重量卻大大降低了。

1935年,德國柏林的通用電氣公司研製出使用塑料磁帶的磁帶錄音機。

1963年,荷蘭開始生產商業性的盒式磁帶,開始出現與黑膠唱片對抗的勢頭。

與磁帶同時誕生的,還有另外一樣不得不提的產品,就是隨身聽。

LP唱機滿足了人們能夠在家裡聽音樂的夢想,然而,人類是一種不知足的動物,他們現在想的是,能夠隨時隨地,想在哪裡,就在哪裡聽音樂:

新潮的青年們起初是背著碩大的雙喇叭錄音機邊走邊唱歌,後來,設備越來越小

——隨身聽誕生了。

世界上的第一台隨身聽——1968年,飛利浦TYP EL3302

數字時代的到來:激光唱片

也許,聲音記錄科技的前幾個年代,對於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都還比較陌生。

那麼,CD唱片的誕生和發展,則相對熟悉的多了。

1980年荷蘭飛利浦公司與日本索尼公司聯合開發了CD唱片,這種通過激光掃描讀取刻錄在盤面上的二進位數字信號,隨後轉換迴音頻輸出的技術方式,讓音樂變得更清晰,更輕巧了。

如果說計算機技術的誕生是人類科技文明的一次重大飛躍的話,那麼激光唱片就是這次科技大跨越中一同誕生的最偉大發明之一。

這項發明至今仍舊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CD通道編碼除了運用在音頻格式中,也進一步運用在了視頻記錄的工藝中,不斷進化的數字壓縮格式也讓這張小小的圓盤容量無限的擴大,為數字信息的傳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互聯網時代的21世紀:數字音樂

現在的音樂市場,已經是數字音樂的天下了。

激光唱片實現了聲音信號向數字信號的轉變,那麼,利用計算機儲存音樂已經變成了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而MP3音頻壓縮技術的誕生和互聯網的急速發展,則進一步讓音樂的傳播甚至不再需要任何物理介質。

其實音頻壓縮技術早在1987年就開始起步,1991年,由位於德國艾爾朗根的研究組織Fraunhofer-Gesellschaft的一組工程師發明和標準化。

MP3是利用人耳對高頻聲音信號不敏感的特性,將時域波形信號轉換成頻域信號,並劃分成多個頻段,對不同的頻段使用不同的壓縮率,對高頻加大壓縮比(甚至忽略信號)對低頻信號使用小壓縮比,保證信號不失真。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拋棄人耳基本聽不到的高頻聲音,只保留能聽到的低頻部分,從而將聲音用1∶10甚至1∶12的壓縮率壓縮。

從1995年上半年開始直到整個九十年代後期,MP3開始在網際網路上蓬勃發展。

由於經過壓縮之後的MP3格式非常小,同時又幾乎聽不到音樂損失,普通用戶很容易就可以播放,製作並且共享MP3文件。

所以,它在2000年前後的幾年迅速風行了起來。

一同風行起來的還有體積很小卻可以儲存大量音樂的MP3播放器。

不過,它們來得快,消失的也快。

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發展,曾經風靡一時的MP3播放器甚至比它的前輩還更加迅速的落下了帷幕。

由於MP3文件通過網際網路大量傳播,帶來了大量版權糾紛,這也嚴重衝擊到了唱片行業以及音樂創作人的權益。

近幾年,數字音樂市場在經歷了幾年的震蕩和衝擊後,開始撥亂反正,慢慢走向正途。

數字音樂的誕生,讓音樂的欣賞變得更加便捷。

現在,只要我願意,我就可以隨時打開手機播放器,隨時播放任何一首我想聽的歌曲。

只是,在便捷之餘,卻總讓人感覺缺了點儀式感。

我還是更加享受整理自己琳琅滿目的CD唱片,而遇到了心儀的作品,也還是更願意去花比數字專輯貴得多的價錢買一張實體專輯。

而將唱片輕輕插在CD唱機里的過程,也更像是面對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因為有重量,它才顯得更有質感,而輕而易舉的獲得,總是多少會有過於廉價而不能珍而重之的感覺。

刻錄在上面的,除了音樂,還有人類不斷奮鬥的腳步。


很簡單:任何基於精神文明的消費,都要立足於對物質實體的永久擁有。

從這個意義說,唱片對音樂愛好者的意義,與自己心愛的交通工具,服飾,配件(墨鏡,手錶,錢包,皮帶,圍巾)是一樣的。它們只有屬於你,你才能盡情地觸摸並享受。

在數碼時代之前,也有電視機,有收音機;一般的湊熱鬧歌迷不過是打開機器被動地、隨機地聽聽歌而已。光看不買。也可以享受,但這種免費的享受是稍縱即逝的。

有的音響發燒友把音響設備當成重要投資。實際上無論音響設備價格多麼昂貴,幾經升級,它們最終還是為更高級的唱片重播服務的。所以,有了好的音響設備,就該購買收藏更多的唱片。

唱片究竟是CD、黑膠還是磁帶,就因人而異了,這個和每個人的生活節奏,消費方式有關。我是更偏愛CD的,它比黑膠佔地小,比磁帶質量好得多;最重要的是:它的播放過程簡潔,只需要用遙控器控制即可。黑膠的播放是全手動操作,磁帶的播放是半手動操作,都不方便。

當然了,喜歡玩固定音響設備和實體軟體的人,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是呆在室內欣賞音樂,而不是頻繁出門,在運動中順便欣賞音樂。以我個人而言,我是不會在開摩托車時戴耳機聽音樂的,怕出事。坐公交地鐵也不聽音樂,怕過站。

唱片只不過是需要花錢買才能擁有的商品。它的商品屬性是第一位的。覺得沒必要買唱片的人,早在數碼時代之前就有了,而且比買唱片的人多得多。那又怎麼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特別偏愛的某一個消費方式。


最大的意義是情懷。打開唱機放一張唱片,或者從盒子里取出一張CD,甚至包裝上還有歌手的簽名,然後隨著碟片轉動,音樂響起,這就是情懷,或者說儀式感。當然沒有經歷過唱片和CD時代的朋友可能很難理解,可以把這段都理解為胡扯……

接下來的意義是資源的數量。在尊重版權人,為他們的音樂買單的大前提下,你獲取傳統意義上的無損音樂甚至hi-res音樂的渠道並不太多,音樂資源的數量也有限,如果你聽的音樂類型夠廣泛,年代跨度大,很多音樂你都無法在網上找到可以下載的無損資源。

再接下來的意義是音源本身的品質。國內大家常用的一些音樂下載平台,假無損很多,而且無損的來源很多時候也不清不楚,你不知道是用哪一版的CD,用什麼參數和設置去抓軌的,這個過程中損失了多少音質,你如果沒有跟原版CD比較過是不會知道的。而國際流行的Apple Music等平台,給你的本身就是有損音源。

最後才是對於發燒友的意義,同價位CD機的解碼部分可能比使用USB的解碼器要效果更好,作為一個播放前端,通過同軸線連接到外置解碼器,也可能是比電腦播放+USB傳輸更為穩定,音質的損失較小,雖然USB傳輸的音質損失對於非發燒友來說常常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可能根本聽不出來,但對於很多發燒友來說的確還是值得較真一下的問題。


膠類唱片(LP.EP.Single)和CD是聽音樂作品的正確方式,也包括磁帶和MD。

唱片聽慣了你會發現用耳機聽歌很不習慣,而且就算再好的耳機也比不上最一般的音箱帶給你的感受。

好像一談論實體唱片的對立面就是下載的歌。

其實這並不矛盾,網上下載的無論是mp3還是無損甚至Hi-res,這都是一種載體,這只是承載音樂的介質不同而已,所以歸根結底你聽的是音樂本身,不是聽個載體,這個要搞清楚。

Mp3和一些無損格式即便用很好的音箱或者耳機聽你的感受都是和實體唱片完全不同的,mp3和無損非常依靠解碼器,一般都是app內置的,播放器的不同決定音質上差距很大,而每個播放器廠家出於商業屬性都有對播放器的主觀調音甚至重混,所以經過這一步驟後你聽到的音樂就已經偏離製作人的初衷了。而唱片經過錄製和混音還有母帶處理,它會讓你在任何音箱上的播放最大限度的接近製作人和作者的意圖,不被誤解的表達也是作者努力維護的。

其次,你會失去大量細節,因為電腦一般沒有前級放大,它播放的只是數據,無損也是一樣,聽到整首歌軟綿綿的,沒有活力,是塑料的,聽不到作者表達的準確情感。

再有就是聽歌喜歡的改變,網上聽歌很少按專輯聽,當你拿到一張有封面有小冊子有底封有訂製專輯盒有盤面設計有精良的印刷的一張實體專輯的時候,你覺得這是一個完整的作品,一張專輯打開有序曲,有結尾,封面設計會讓歌和封面形象聯繫起來,在腦海里產生奇妙的關聯性化學反應,歌詞本上能看到這首歌全部的作者和參與者,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看。有的時候在第一次看到底封時候還會發現很多驚喜和彩蛋。播放歌曲的順序是按專輯作者的排列順序播放,就像看一本書,從第一章看到最終章,全部聽完你會發現這張專輯整體的含義。

如果換作在網上可能無法有這種體驗,單獨的歌曲被拿出來會有斷章取義的感覺,而且很多在線播放平台都開放了評論功能,參與對音樂的評論會讓你變的狹隘並且對藝術失去想像,如果你是第一次聽這首作品還沒聽完的時候看到評論,缺乏獨立思考的人會被輿論帶偏,最後被贊最高成了這首歌的關聯記憶,某種程度上開放式評論的參與就已經改變了作品本身,如果我是作者這一定是背離我的初衷的,甚至你聽後的感受和作品的表達完全無關。

互聯網快速精準以及信息爆炸的特點讓人產生浮躁和焦慮,而音樂恰好可以治癒這些。線下音樂既能回到音樂本身,也能讓信息保持高效,互不干擾。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實體唱片永遠不會因為商業上的版權戰爭而導致下架。你想聽它隨時唱給你聽,它是忠誠的夥伴,也不會因為政治和利益的原因被封禁,因為他在你手裡是你的合法財產,誰都拿不走。

支持實體音樂才能讓音樂創作者保持良性發展。

實體唱片是餐廳,在線播放就是快餐。

實體唱片是私家車,在線播放就是公共交通。

重要的一點補充:實體唱片是唱片工業的唯一載體,實體唱片普及化才可以發展唱片工業,唱片工業發達了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會有越來越優秀的音樂出現,不僅養活了音樂人,還養活了幕後人員和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甚至是GDP。嚴格來說線上音樂是唱片工業的附屬品,沒有唱片就沒有Mp3。唱片行業的衰落導致產業消失,當整個產業消失了不僅作品越來越少,就連在線音樂也會隨即消失。

一點題外話#就在上個月陪伴我十幾年的唱片行倒閉了,這家店大概開了15年了,當時我的心情非常複雜。現在買唱片只能去新華書店和網上買了,最近兩年幾乎聽不到讓人滿意的新專了,近期喜歡聽的都是上世紀60年代末的音樂。

—————————————————————

2019年初補充:網上聽歌會讓人對聽歌這件事失去耐心,只在網上聽的人已經很少能完整的聽完一首歌了,比如歌單的推送,一般也就聽個前奏最多聽到副歌結束,你習慣了沒聽完就急著按下一首,就像你用「探探」。實體專輯不存在這一問題,很多優秀作品要聽完整才能明白他的初衷。

所以祝願大家在浮躁的年代音樂可以是一件讓你沉靜的事,聽音樂本是提升修養品味和娛樂自己的一種方式,如果帶來負擔就背離了初衷。優秀作品付出了勞動人民無數的血汗,所以付錢是應該的,在信息爆炸無窮無盡的移動互聯時代,少即是多。

信息爆炸也意味著的存在大量垃圾,這是因為成本低廉加上音樂上傳的0門檻。實體介質正規出版流程中本身具有篩選質量的人,質量關係到收入,所以垃圾音樂的概率會低很多,CD會好很多,黑膠應該是最好的了。黑膠製作成本高周期長發行量有限,黑膠年代不是誰都可以發唱片的,前提就是你紅了才行,那就必須有強大的基本功,音樂修養,和優質的製作團隊,黑膠基本隨便買,只有不喜歡的,沒有特別差的。實體真的有數不盡的好處(網上的mp3下載到專業的mp3播放器也算是實體,因為有完整的音樂發生系統)

呼籲大家:聽歌用實體,遠離信息焦慮。

這個焦躁的時代如果說還有什麼可以撫平焦躁大概只有音樂了吧,前提是實體音樂。

最新補充:音樂的產生是實實在在的,他是由樂器的搭配產生的表達音樂人思想的載體。所以唱片也是實實在在的物品,拿在手裡有質量,摸得著看得見,就像一本小說,你打開它每個字就出現在你眼前。


不請自來。

CD存在有什麼意義?沒有CD唱片,就不會有在線音樂!

目前的音樂都是在錄音棚或者演出現場錄製,專業設備的價值不是發燒友能夠或者願意承擔的,只有唱片公司才願意做這個投資,錄製的音樂存在母帶上,然後在出售音樂的時候得到回報,和所有的傳統生意一個模式,唱片公司出售音樂的媒體就是CD和LP唱片,所以CD是唱片工業的根本!

唱片公司手裡握著無數的音樂母帶和版權,其實他們是最反對在線音樂的,因為盜版、無損轉換都是在減少他們的CD銷售收入,無論各國法律如何限制盜版音樂的流通,但是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唱片公司節節敗退,但是只能繼續頑抗,雖然現在很多唱片公司已經開始在Amazon、iTune 上銷售電子版CD,都是不得已為之。

也許某一天,歌手都在自己的錄音棚錄歌,然後在線銷售,那可能會讓流行音樂CD消失,但是成本會更高,因為要養活錄音師和錄音室;但是古典音樂CD不會,因為所有的歷史母帶都保留在唱片公司那裡。

沒機會了解國內那些號稱有版權的音樂App拿到的是什麼範圍的版權,但是感覺上很多都是在打擦邊球,也許唱片公司因為無法控制國內的盜版而做的妥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