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加法容易,做減法難。淺層次的加法實現1+1=2的價值,深層次的加法實現1+1>2的價值,而做減法,要實現2-1>3的價值。

大道至簡,產品至簡——給你的產品做減法

最近得了閒空重溫了《紅樓夢》,愈發佩服曹公的文學能力。《紅樓夢》不愧爲四大名著之首,筆墨之間,將各個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文中前後鋪墊,環環相扣。整篇小說結合自己家族的興衰過程,融合自己的人生感悟,窮其數十年精力,爲後人留下珍貴的文學遺產。

這不禁讓我深思:每個產品人不都是這樣嗎?

爲了能夠創造出一款好的產品,從發現需求,篩選需求到設計功能,產出demo再到最後運營反饋,版本迭代。辛辛苦苦,兢兢業業,一把屎一把尿的把“產品兒子”拉扯長大。

這期間的辛酸苦楚必然少不了,不僅要奮力討好甲方爸爸,還要照顧組員情緒。產品如果能成功,那自然是極好的;如果失敗,還要默默背鍋。

進一步思考,那麼又如何定義產品的成功呢?是看DAU、MAU,還是看產品盈利,亦或是看產品持續性?

這些都不算全面,例如有些使用門檻較高的產品,如Xpsoed。

Xpsoed是一款在Android高權限模式下運行的框架服務,可以在不修改APK文件的情況下影響程序運行(修改系統)的框架服務,基於它可以製作出許多功能強大的模塊,且在功能不衝突的情況下同時運作。

這款產品在極客中可謂好評如潮,但由於使用難度大,需要使用者具備一些專業知識,並且產品定位不同於微信,抖音這種日常使用類產品,其DAU、MAU必然不會很高。

Github是一個面向開源及私有軟件項目的託管平臺,程序猿一定知道,github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同性交友網站”,其影響力不容小覷,然而許多在github上貢獻的優秀代碼是免費的,這都出自於每個程序愛好者的熱情和無私奉獻,所以產品盈利的多少也不能用來唯一判定。

至於產品的可持續性,只能說明這款產品不符合當下的潮流,許多用戶不再激情追求,但不可否認其在當初的時間裏是取得重大成功的,如QQ飛車,米聊等。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產品人對成功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1. 滿足用戶的需求;
  2. 良好的用戶體驗;
  3. 具有較強的黏性。

上面的算是一個比較好的答案了。其中的三點在關係上也是層層遞進的,先1,後2,再3。也體現了一個產品從能用到好用再到既好看又好用的迭代過程。

目前市面上很多產品都做到了這三點,例如微博,微信,抖音,QQ等,這些都算是比較成功的產品。

大道至簡,產品至簡

自從智能機出現以來,科技的發展讓機器的存儲容量,性能步步提升,軟件的體積大小也在逐步增加。

軟件功能的不斷疊加與升級跟消費者的需求升級有着很大的關係。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許多APP產品爲了吸引用戶,收割流量會添加許多無謂的功能,當然這其中也包含商業需求,上級硬性規定等因素。

例如wifi萬能鑰匙,其主要功能是解決用戶連接wifi的問題,但是在功能中嵌入太多社交元素和新聞資訊,讓人有種社交與資訊軟件結合的錯覺。

又如墨跡天氣,其本質應該爲用戶提供預報,查詢天氣功能,現在加入了美團導流,小視頻拍攝,資訊瀏覽等無謂功能,儼然變成了一個大雜燴。

大道至簡,產品至簡——給你的產品做減法大道至簡,產品至簡——給你的產品做減法

私認爲,一款成功的產品,在解決用戶需求,創造良好用戶體驗,增強產品粘性以外,應該能保持至簡。這裏的“簡”是簡潔,不是簡單。簡潔是一種思想,貫穿整個產品的設計過程,讓用戶在正常使用下免受不必要的干擾。

產品至簡看似容易,實則困難。要真正做到這點,需要產品團隊保持極度剋制,產品迭代中不斷的試錯。

初級產品經理做加法,一味的挖掘需求,盲目增加功能點,企圖把產品做的大而全。高級產品經理做減法,幫助篩選需求,砍需求,打造極度剋制的好產品。殊不知,大而全縱然好,但是極其難;小而美也別有一番滋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加法容易,減法難。淺層次的加法實現1+1=2的價值,深層次的加法實現1+1>2的價值。而做減法,要實現2-1>3的價值。

爲何要做減法?

做加法獲得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微信的“搖一搖”幫助微信打響名號;新聞資訊添加評論功能幫助其更好的留存用戶。失敗的案例也不少。

Quora是著名的問答型網站,可以說是美版知乎。

2012年,Quora在網站上添加“可視功能”,可將所有瀏覽過某個問題或答案的訪問者的真實身份顯示出來。能夠看到有哪些人瀏覽過自己添加的內容,這對用戶而言無疑是種新奇的體驗。

假如某個大牛閱讀過你的問題並給出瞭解答,那會極大的提升你在網站上的活動積極性。但是這項功能最後失敗了,因爲他將用戶的匿名權利變得毫無意義,在運行數週之後,Quora只能放棄。

做加法一方面爲產品增加附屬功能點,爲用戶變相創造需求,增強用戶留存,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構建產品內部生態,拓寬商業模式,更好的變現盈利。

史玉柱說過:企業不盈利是不道德的。

企業生存,產品運營這些都需要錢,這無可厚非。誠然產品做加法能有諸多好處,但是也需要做減法。做減法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創造更多價值。

降低開發,運營成本

每一個功能點的增加都需要技術,資金和時間的投入。而且一個產品中,大部分功能並不是孤立的,一個好的產品中,功能點與功能點之間往往會產生交互關係。

這意味着單一功能點的增加會大幅提升開發成本。做減法,把握用戶剛需,縮短開發時間,實行MVP原則,讓產品有更多的時間去試錯。

附屬功能點的去除也意味着運營難度的降低,運營人員只需把握主體功能即可,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突出產品核心功能,發揮產品優勢

2007年1月9日,喬布斯發佈了第一款iPhone。在當時,主流手機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都還是採用實體按鍵輸入模式。

在很多情況下,實體按鍵是一個累贅,並不會被使用,例如通話過程中,瀏覽新聞資訊過程中。喬布斯打破這一格局,讓交互迴歸屏幕,極大的提升了手機使用效率,至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同理,摒棄無謂的功能,讓用戶更加專注於體驗產品核心功能。在wifi萬能鑰匙中,各種八竿子打不着的功能被雜糅在一起,甚至還能看到微信的影子。但是真正使用這些功能的用戶又有多少呢?這些功能不但沒能幫助產品更好的留住用戶,反而還讓產品變得十分臃腫,引起了用戶反感,進一步導致用戶流失。

大道至簡,產品至簡——給你的產品做減法

如何做減法?

產品做減法,並不是一上來就刪減各種功能。做減法的目的是爲了讓產品更爲簡潔,讓用戶在使用核心功能的基礎上,鼓勵用戶去發現和體驗其他輔助功能,方可收穫2-1>3的效果。

立足剛需,刪繁簡多

產品的需求來自多方面:市場調研,甲方爸爸,公司戰略,競品分析等等。需求有層次,不同階段,需求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例如開發一款手遊,在前期,爲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建立合理的對戰機制,有趣的遊戲模式是主要需求;而在中期,爲了更好的留存用戶,建立完善的積分制度,獎勵制度是主要需求。

由市場調研獲取的用戶需求雖然是最貼切的需求,但是由於用戶水平參差不齊,某些需求缺乏可行性,因此,也要經過篩選和排序,保留剛需,去除無謂需求。

可以說,對需求的準確分辨與把握是做減法的最關鍵一步,畢竟後期的功能開發都是在前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的需求分析能更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功能。

突出主幹,隱藏細枝

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功能。將核心功能放在一級入口,縮短用戶觸達路徑,降低使用難度。如果有些功能因爲種種原因實在無法刪除,可以選擇將其隱藏在二級入口甚至更深。

如微信,在微信“我”—>“設置”—>“通用”—>“發現頁管理”中,可以將一級入口“發現”中的許多功能進行關閉隱藏或者開啓顯示,如“搖一搖”,“看一看”,“漂流瓶”等,給用戶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

又如網易雲音樂,其核心功能是聽歌,雖然其帶有社交,爲了避免打擾用戶,將 “附近的人”,“我的好友”等都放置在二級入口的附屬功能頁。

廣告推廣是很多產品的盈利方式,出於商業需求其無法被刪除。信息流廣告,雖然其仍然屬於廣告範疇,但是改變了往常的推廣方式,將廣告以內容形式隱藏在其中,讓頁面變得簡潔,減少對用戶的干擾。又如許多APP將部分廣告放在“我”的二級入口下面,也是一種變相的隱藏。

此外,還可以將相近的功能放在一起,不僅方便用戶尋找與使用,更能大幅簡化用戶界面。騰出更多的空間資源,進一步突出產品核心功能。

例如支付寶將各種相近的服務功能分門別類,劃分在“便民生活”,“財富管理”,“資金往來”等多個二級模塊中。這種服務型功能的集中放置,方便用戶使用,提升了辦事效率。

大道至簡,產品至簡——給你的產品做減法大道至簡,產品至簡——給你的產品做減法

做減法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先對需求進行篩選,去除無效需求,保留有效需求;第二步,對有效需求中的主要需求進行深化,在功能點設置上進行突出,將次要需求進行隱藏弱化,鼓勵用戶去自我發掘(這裏的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都是相對而言)。

總結

許多情況下,產品做減法會失去很多東西,引發盈利減少,功能單一,用戶流失等問題,這需要團隊具有壯士斷腕的魄力。

當然世事無絕對,鄧小平先生說過: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同理,不管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只要能讓產品努力提升用戶生活質量,創造有效價值,那就是好的方法。

本文由 @pm_SWolf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