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華嚴四品》法會圓滿後,休息不到半個月,5月至8月份又是每年為期三個月的《藥師法會》,期間有「浴佛節」、「結夏供佛齋僧」、「大蒙山」法會、以及每週至少一次的「藥師寶懺」、最後在八月以「盂蘭盆法會」收尾。也不知助唱輪值表是怎麼排的,我糊哩糊塗就包辦了每週末晚間的「藥師寶懺」。當然這也是印證初學乍練的「頭腔共鳴」是否貨真價實的大好機會。尤其當中有數次是晚間法會才剛「助唱」完,隨即接到「助念」的人力支援需求,大半夜又跟師兄們一同趕赴醫院或殯儀館與其他師兄家中剛往生的親屬「結緣」,為往生者斷氣後的黃金八小時盡點綿薄之力。無論是唱給「活人」聽、還是唱給「死人」聽,這樣大量使用嗓音,一旦「頭腔共鳴」練得不對、學藝不精,鐵定禁不起如此密集的操勞,陷自己於「倒嗓子」的風險。印證的結果,嗓音完全不受影響,果真掌握到頭腔共鳴的正確方法。滿以為有了「丹田吐納」與「頭腔共鳴」的實力作後盾,面對9/2812/6即將來臨的「華嚴大法會」,再也無需畏懼。

065   

日後聽說東北角海邊山上那間分苑裡的法師當中有一位在出家前是學聲樂的,或許就是她在僧團裡貢獻自己的know-how,使得整體的梵唄水平提升到職業表演級的水準。而我又是在探望長輩「永久牌位」的一片孝心當中碰巧從她們超水準的表現裡領悟到正確的聲樂技巧。一切都是善因緣匯聚下產生的善果,教人隱隱感受到似乎冥冥中有股殊勝的力量不斷將我們朝至善的位階上推升,以便能在未來的「華嚴大法會」裡勝任該一肩扛起的執事。

 

五月份住持又找我去,指定了《華嚴經》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中的四個章節要我把它寫成一齣能在半小時內演完的濃縮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作為八月底「護法會頒證暨信眾聯誼餐會」時能讓師兄們表演的劇碼。《華嚴經》的譯筆辭藻華麗又文雅,若直接把它「塞」進角色的對白裡,不只演員背台詞會背到頭痛,台下的觀眾恐怕也會陷入「鴨子聽雷」的窘境。要如何把言簡意賅、又清麗莊嚴的文辭改編成現代觀眾一聽就懂的淺白台詞、又不能失去原著的微言大義,可真差點叫我想破了腦袋。

 

所幸奇妙的事情並非僅止於「突然開竅」的「頭腔共鳴」。

 

例如在「藥師法會」期間每逢特殊日子要唱的「大懺悔文」,一口氣要唱完八十八個佛號,但並非從頭到尾都唱固定調式,師父所發的講義又只有詞而獨缺「譜」,要憑腦袋硬記下整首大部頭的曲調實在大大違背我一貫追求「聰明學習」、「效率至上」的作風,但要我照著mp3檔將它一段段做「聽寫」,光想起可能耗費的大量時間就提不起勁,也確實騰不出時間可以做這件事。某天難得閒來無事逛逛網路,就突然找到一款簡便易學的五線譜打譜軟體。用鍵盤滑鼠就可以把想寫的音符寫成精美的五線譜,還附有「播放」功能,能把已經寫下去的樂句用midi格式播放出來試聽、檢查自己寫得正確與否。

067   

另一天突發奇想,如果把這些梵唄曲調配上和弦,平時在家不就可以拿吉他邊彈邊唱,「寓教於樂」多有趣?但每當一想到「和弦級數」的推算問題又覺得頭大,這部分的樂理以前一直學得二二六六,不拿紙筆來邊推算邊寫,純憑「心算」時常會凸鎚。個人從小玩音樂大量仰賴的是先天的「聽奏」能力,在「抓和弦」方面向來十分隨興,例如Bbm的組成音合用的時候,有時會寫Bbm、有時會隨手把它寫作A#m,反正在「十二平均律」的樂器上,BbmA#m所彈奏的都是一模一樣的組成音嘛。除非哪天要改用「純律」的樂器,兩者才會因為音頻上細微的差異而產生不和諧的「拍音」。但若要白紙黑字寫在樂譜上,該寫Bbm的時候偏偏寫成A#m、或者該寫A#m的時候偏偏寫成Bbm───前者是Ab大調和弦級數裡的第2級和弦兼F小調的第4級和弦;後者是F#大調的第3級兼D#小調的第5級───就算兩者在鋼琴上彈的是同樣的黑鍵與白鍵,寫在譜上的時候卻張冠李戴,只凸顯出寫譜者的學藝不精、亂七八糟。

 

那陣子卻無意間就弄到一種叫「和弦輪」的東西,還是在沒人講解使用方法的情況下,只「盯」著那個「輪」突然就對它的使用方法了然於心,而且要點全都牢牢烙印在腦海裡,以後每個大調、小調的和弦級數都可以在半秒鐘內完成「心算」。

054   

這類突然福至心靈的「快速學習」有個共通點,就是它們都發生在聆聽「華嚴字母」mp3的時候、或剛聽完「華嚴字母」mp3的廿四小時內。宛如盧‧貝松電影《露西(Lucy)》裡露西突然智慧大開、能力突飛猛進一樣,練習「華嚴字母」的期間,許多過去沒學過、或沒學好的知識技能全都像腦子透過某種「寬頻」下載app快速安裝完畢一樣,瞬間就會了。與電影不同的在於這既不仰賴可遇而不可求的CPH4、更不指望自體細胞能擁有承受得起大劑量CPH4的天賦異稟,而是覺照力。《華嚴經》第37卷:「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以無煩惱於中行,而求佛智心未足。世間所有眾技藝,經書辭論普明了,禪定三昧及神通,如是修行悉成就。」第37卷:「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這類奇妙的學習經驗愈來愈多,所以當劇本寫不出來的時候自然就想到播放「華嚴字母」mp3來刺激靈感,看是否對於「創作」也能帶來同樣的助益。

 

住持所指定的章節大致將這齣戲分為五幕。第一幕由善財童子的出身交代他與生俱來的稟賦和善根;第二幕講述善財童子受文殊師利菩薩感召,發菩提心要去各地尋訪「善知識」。兩幕的原典均出自《華嚴經》第六十二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由於原著裡他所尋訪的「善知識」多達53位,不可能在短短的舞台劇裡演完所有的53位菩薩,所以第三幕直接跳到「第3參」海雲比丘,原典也出自第六十二卷;第四幕直接跳到「第18參」的無厭足王,原典出自第六十六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第五幕則濃縮第八十卷與第八十一卷,講述善財童子走遍一百一十餘座城市、參訪過52位「善知識」後,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指示下去找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普賢十大願」王為他開示,讓他的「信、願、行」臻於圓滿。

 

「編劇」這一端所要面臨的難題首先是將經文裡菩薩講述善財身世的開示內容轉化為可以讓演員「演」出來的動作和影像。這個還好解決,畢竟原文講得比較簡略,編劇可揮灑的空間也就比較寬廣,只須注意將古雅的對白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白話;其次是海雲比丘的開示內容篇幅相當大,即使是八點檔裡再老練的職業演員也沒幾個人可以熟背這麼長的開示內容,更不可能要求飾演海雲比丘的師兄把它全數牢記在心。

068   

遇上這種大篇幅的口白,戲劇上常用的做法就是把原典裡專業又艱澀的「教學」內容分拆成幾大重點,然後增添幾位「乾草人物」型的有趣角色來分攤原本須由主要角色開口講完的台詞。讓每位主角、配角都只需分擔一小部分的台詞,眾角色你一句我一句,合起來就可以巨細靡遺「重現」原典的完整意義,當然台詞全都轉成白話版。由於海雲比丘傳授善財童子「發菩提心的真義」時,用的方便法門是「看海」,從海的無限遼闊、無垠深廣來思惟菩薩渡眾生的慈悲心量有多廣大,在與督導的師父開劇本會議時,師父建議可以增添幾位「蝦兵蟹將」以「介紹我家有多大」的方式描述海的深廣無際、涵容萬物。實際坐在電腦前寫劇本的時候,聽著「華嚴字母」的mp3檔,突然靈光一現,與其用名不見經傳的「蝦兵蟹將」,何不乾脆用知名度比較高的《海綿寶寶》人物來分攤海雲比丘的台詞?於是我們的濃縮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會出現海綿寶寶派大星、以及章魚哥

 

(待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