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News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 ─《郵報:密戰 The Post

今年獎片真是形形色色又處處令人驚喜,這部也意外的相當精彩,說實在以美國近代史為主軸的電影都不是第一時間能吸引目光的主題,但 Steven Spielberg 不愧是經驗老道的當代最偉大導演之一,不慌不忙有條不紊、緊湊流暢張力十足地說完整個五角大廈文件洩密一直到為第四權奮鬥的新聞界傳奇故事。

時間是一條長河,歷史也會不停重演,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世界裡,總統費盡心思躲避媒體監督,聲稱所有負面報導都是假新聞,以挑釁言詞煽動民眾塑造對立,《郵報:密戰》是以古鑒今的存在,試圖警醒世人,即使科技日新月異時代不停變遷,有些事物背後的價值不應該被遺忘,就是我們心中的那一把尺,如同打擊不公不義的使命與責任,如同揭露人人有權得知的真相與事實。

 

相信大家對越戰、五角大廈文件和水門案的始末並不陌生,「五角大樓文件 Pentagon Papers」發生於 1971 年的真實事件,亦即所謂的《美國越南關係,1945-1967:國防部的研究》,是美國國防部對從 1945 到 1967 年間美國在越南政治軍事捲入評估的秘密報告,此份文件所牽扯的時間長達三十年,受影響的也包括四任的總統。

而這份文件的初衷其實是 1967 年時美國的國防部長 Robert McNamara 為了避免未來政府在類似的政策上重蹈覆轍,因而希望寫下一份「越戰百科全書」,但這份文件卻聲稱詹森總統與議會隱瞞當時涉入越戰的行動,也揭露尼克森總統明知戰況無望卻依然擴大這項軍事行動,當時尼克森政府嘗試想阻擋報導的發行,也上訴到最高法院,引發非常廣大的關注,最終,整份完整的「五角大樓文件」在 2011 年時被公開解密。

歷史之所以發生不是偶然,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期裡,像現在一樣記者們承受許多報導不實的指控,於 1971 年時,《華盛頓郵報》的編輯 Ben Bradlee 與美國史上第一位由女性擔任的報紙出版人 Katharine Graham 一同刊登了這項美國政府的醜聞「五角大樓文件」的報導,是由當時的軍事分析專家 Daniel Ellsberg 所洩漏,電影真實刻畫了 Katharine Graham 與 Ben Bradlee 不惜一切代價與公權力展開鬥爭,勇敢捍衛名譽,在政府打壓與新聞自由之間撐起一片天,在水門案之前創造了《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的黃金年代。

 

從越戰展開,以水門案作結,《郵報:密戰》懾人之處不在劇情發展,因為如何發展世人都瞭然於胸,而是從新聞從業人員的角度紀錄整個事件的始末,並透過歷史側寫整個時代的輪廓,從報社拿到文件、公司營運困境尋求股票上市、女龍頭 Katharine Graham 的生活縝密交織出各方夾擊之下豎立了偉大的典範。

電影裡旁人時不時稱頌著 Katharine Graham 的父親當初把公司交棒給女兒的先生,而不是女兒本人,必定是慧眼識英雄的選擇,當時 Tom Hanks 飾演的總編輯 Ben Bradlee 冷冷的嘀咕了類似一句,為何不說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選擇?

身處這樣的大環境,連她都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家族企業裡如此重要的位置,Meryl Streep 雖然又是演出女強人,卻是一位由軟弱學著堅強的女強人,她應付各種社交場合、不忘注意多方情資、設法為公司財務尋找出路,清楚掌握一間報社的實力在於旗下擁有多少名優秀記者,同時耗費心力大量閱讀相關報導,但把多數時候的主控權留給總編輯,更在面臨進退兩難之際冷靜聽取不同意見,沒有男性眼裡女性決策者易犯的感情用事或歇斯底里,最終在關鍵時刻以非凡氣度與智慧,緊接在紐約時報之後,義無反顧點燃了對抗政府的第二把烽火。

 

「我的決定保持不變,而且我要準備就寢了。」

My decision stands, and I'm going to bed.

彷彷彿告訴在場僵持不下的各位大老,誰都不許再干涉或質疑她的決策,Meryl Streep 輕描淡寫卻清晰強烈的演技,眉宇之間微小的變化就將數十年的功力全然融入複雜細膩的心境轉折。前半段眼神閃爍的是懷疑與不安,而映照在這份手足無措背後,不只是旁人也來自於自己的不信任,我們看見了年歲已高的女性脆弱無助的一面,而後半段,箭在弦上像被逼到絕境的慌亂,在張力最緊繃的剎那,決定相信心底那份蠢蠢欲動的新聞業者自覺,重新拾起記者與新聞的尊嚴與聲望,這是 Meryl Streep 不希望被世人遺忘的 Katharine Graham。

她與 Tom Hanks 兩位頂尖演員在大銀幕上飆戲的刺激更具魅力,高手過招是招招致命,加上導演無比沈穩而快狠準的運鏡剪接,訴說的不只是新聞所揭開的真相,更呈現了新聞之外的一切精神與情操。

 

「新聞是為了人民服務,而不是為了政府服務。」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驚爆焦點》、《Newsroom》等都可以看到過去的新聞媒體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記者儼然以筆代矛,批判社會、監督政府、針砭時事、質疑眼見不一定為憑的事實,紀錄社會從上到下的言行,挺身為國家人民捍衛自由,《郵報:密戰》更秉持著文人傲然的正氣和責無旁貸的使命,以小人物的姿態在黯淡無光的黑暗時期綻放耀眼奪目的英雄光芒,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吸收大量資訊,擷取重點彙整撰文,仰賴的是優秀記者的專業與實力,憑藉的是人人有責的權利與義務,都讓這部電影喚醒屬於新聞業者的驕傲時刻。

聽起來雖然萬馬奔騰氣勢驚人,但這也是一種史蒂芬史匹伯式長期以來的缺點,過於歌頌所謂理想美國主義下的標準模範,如自由、正義、熱血、以小博大、不畏強權等崇高象徵,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是格外諷刺,追求政通人和的媒體關係就更難實行監督政府的第四權,現在的媒體能否都秉持著這種心態,作出梅姨口中所謂品質與利潤並重的報導又值得我們好好反思了。

 

人盡皆知越戰是一個美國八分為面子的荒唐戰役,連幾任的總統明知戰況屢屢挫敗還依然將大批軍人送去遙遠的亞洲,沒人願意在任期內被扣上戰敗的歷史帽子。最近很認真很仔細讀的一本書就是越南作者阮越清去年獲得普立茲獎的《同情者》,是一個以越戰時期為背景的故事,同時從美國人和越南人的兩種思維看待這段殘酷的移民歷史,非常偉大精彩的文學傑作,裡面透過教授口中說出一段話:

「不過假如問我從這幾十年來血淋淋的歷史中學到些什麼,那就是捍衛自由所需要的壯碩力量只有美國能提供。就連大學教育也有其目的,我們將前人最傑出的思想與言論交給你們,不只是希望你們向全世界解釋美國,就像我一直鼓勵你們做的事,還要挺身捍衛它。」

我們可以不認同美國的作風,也可以對過度頌揚的自由主義嗤之以鼻,更能不屑這些打壓共產主義的行為,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到底哪種社會形態才是最理想也最合適的模式,但在史蒂芬史匹伯老派深厚的鏡頭下,於近代新聞史上兩位明知不可而為之的 Katharine Graham 和 Ben Bradlee 劃時代人物身上,看見了現在時下蕩然無存的熱血、善良、勇氣與使命感。

特別喜歡導演刻意特寫許多傳統印刷過程,把規劃好的版面送至下層,戰戰兢兢的排列鉛字,堅定慎重的上了油墨,聽著機器強而有力的穩定節奏,屏息度過暴風雨前的寧靜,當一疊一疊的報紙傾瀉而出時,公司從上到下都準備迎接的是一場硬戰,即將寫下的更是歷史的初稿,這些鏡頭都令人深深感動。

似乎整個世界已經漸漸轉身背棄了這項技術,然而史蒂芬史匹柏和我們一樣懷念那個文字還擲地有聲的年代,這是屬於藝術者眼裡的新聞重量,相信也是所有媒體業者的初心。

 

 

 

 

〖延伸閱讀〗

【電影】意外,悲劇是對與對之間的衝突。

【電影】水底情深 The Shape of Water,此時無聲勝有聲。

電影X小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人一輩子只愛一次 

【電影】霓裳魅影 Phantom Thread,不瘋魔不成活。

【電影】歡迎光臨奇幻城堡,殘酷的故事要溫柔的說。

【電影】老娘叫譚雅 I, Tonya,信者恆信之。

【電影】大災難家 The Disaster Artist,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電影】最黑暗的時刻 Darkest Hour,我能貢獻的別無其他。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古來征戰幾人回。

【電影】銀翼殺手 2049,每個贗品都藏有真實的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