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最容易的讓人點贊的事情,就是迎合民意。歷朝歷代、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任統治者,總的來說,都應該順應民意,否則,甭管是奴隸制政權、封建制政權,還是資產階級政權都會失去執政的社會基礎。

同樣,民意的表達以自由與順暢為原則。否則,言路堵塞,民意不能上達天聽,則執政者決策失去依據。

以上,是通常的情況。但是,任何事情總有例外。

當一個政權為了調集財政資源應對戰爭、自然災害、特別建設項目需要時,就有可能陷入斂財、橫徵暴斂、國富民貧的指責之中。尤其是,民中的精英對執政者的執政目標不認同時尤其如此。

同樣,當一個政權為了同心同德應對外敵入侵、應對內亂或者實現某種建設目標時,必要的言論限制也是一種選項。

題述周厲王的「專利」實際上就是延續至今的政府專營。只不過幾千年前,中央政府權力有限,不能像現在的海關關稅、煙草專營、食鹽專營、港口專營、軍火專營、黃金期、稀土等專營。周厲王手中,只有山林、湖泊,一旦專營肯定影響國人的生活。其實中國後來的鹽引、蘇聯初期的戰時共產主義的供給制、我國建國初期的優先發展重工業乃至今天朝鮮的先軍政策,都是集中財力應對國家重大建設的一種模式。要討論其缺點很多,但他有個明顯優點就是:集中精力辦大事!

在戰爭年代、自然災害面前、國家有時限制一定的負面言論都是有的。曹操就借楊秀的不當言論軍法處置,近現代例子也很多。但是,我覺得只有對國家有正能量作用的都可以理解,當然公權機關也不能過分濫用權力。周厲王的「弭謗」,處罰負面言論如果是維持士氣的角度,不失為良好舉措,但是,如果僅僅限制對政府失職的檢討,就有點過分了。


我覺得這件事的深層意義是中央集權的加深.就我個人認為,西周初期的戰爭實質上是一次部落聯盟之間的關係.那時的史料的真實性並不能肯定.但是也提及了周武伐紂時有會盟,而且當時的西周一共也只出了幾萬人(3.75萬?),其它的大部分軍隊都是其它的部落的軍隊(因為當時反叛的商國軍隊就有四十餘萬,所以估計聯軍的總數也應在三十萬左右).我們也可以假設一下,西周建立的國家,從結組上,可以認定是一種城邦聯合的國家,而其中的中央政權也只不過是一種合作的政治結構.

因此,召公被拒諫,也可以認為是當時的中央集權有了很大的加強,而由於國土的擴大,當時的軍事實力又無法保證中央的權威,所以其後的各國興起,可以被認定為沒有實力保護的中央集權的崩潰.


那時的史料的真實性並不能肯定.但是也提及了周武伐紂時有會盟,而且當時的西周一共也只出了幾萬人(3.75萬?),其它的大部分軍隊都是其它的部落的軍隊(因為當時反叛的商國軍隊就有四十餘萬,所以估計聯軍的總數也應在三十萬左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