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腦子完全轉不動,一看到書就頭疼的廢人,轉變為至少可以對著題目進行思考,能夠坐的住,學得進去的人。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為止,人一直處於一個「受管制」的學習狀態,(我)是能感覺到腦子在動的,也可以對問題「進行思考」。

但是大學之後一路開始荒廢,再也沒有看進去過一個字。

所有書上的東西就好像潺潺流水一樣路過腦子,沒有一滴水霧留得下來。

希望能得到心理學或者行動行為方面的指教。

ps:作為差生,只要一拿起書就有人(舍友)「冷嘲熱諷」……(我)還蠻在意晝夜相處的人的……所以,在這個小方面,也期望得到一些小建議。


謝邀。從心理學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1

「一萬小時理論」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人做到。「網癮少年」的存在大家也耳熟能詳。二者結合來看,打遊戲很容易做到一萬小時理論,成為鑽石骨灰玩家。

這裡用到的原理就是獎勵機制,這些獎勵帶來精神和情感上的高度滿足,仔細觀察電子遊戲,我們會發現,每一個獎勵都是被精心設計的,矛頭直指我們的「獎勵系統」。

「從小學到高中,受管制化教導」,學習就會有成績,就會有表揚,這就是獎勵機制。「大學之後一路荒廢」,可以初步判定題主沒有形成一個「學習——獎勵——刺激學習」的正向反饋閉環。

那麼借鑒遊戲中的這些豐富「獎勵」,這些也正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源泉!

2

獎勵機制的本質。

在心理學中,當人作出某一決策後如果被證實正確併產生了好的結果,大腦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送「獎賞」信號,這會促進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這被稱作「獎賞效應」。

科學家發現,人腦中會分泌多種能讓人感到快樂、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快樂素」。通常情況下,快樂素的釋放水平很低,維持我們心情平靜。

只有當我們完成了預設目標,作為獎勵,大腦才會增加快樂素的分泌,讓人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達成目標的難易程度與最終完成目標時快樂素分泌的多少呈正相關。這一反饋機制強化了那些能促進快樂素產生的行為,從而使得我們願意堅持完成艱巨的任務。

這是進化上的巨大飛躍,使人類能堅持從事長期、有計劃的活動,更好地適應環境。生活大爆炸有一集某專家說:如果給小鼠管理性衝動的腦區安插電極,並且使用一個按鈕控制他的開關,那麼小鼠會一直按著這個按鈕到死……

所以有了獎勵機制,再痛苦的學習和工作都可以so happy。

3

如何利用獎勵機制促進我們的學習和工作。

①好的獎勵機制應該必須包含要素之一

有一定的難度,毫無難度會導致無聊、沒有成就感的不良感覺。循序漸進,類似於遊戲中的進度條和經驗值,這利用了我們的「進步動機」 。

當我們看到努力有所收穫,事情正逐步朝著好的方向完成時,我們就越能堅持,越能把事情做的完整。 學習之所以難以堅持,就在於我們只制定了一個大目標,目標太大,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進步。這就需要我們將大目標細化,拆分為小目標,然後不斷刷進度條。

去年用的手賬

圖片是我去年用的手賬,從To Do欄可以清晰的看見任務的拆分。事無巨細,每一個都寫上,做完之後就打勾。寫文案這樣的大任務就把它拆分開,分成若干個小任務,越小越好,你的整個任務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完成。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隨著每小目標一件件達成,不僅很爽,而且信心也越來越足!

②好的獎勵機制應該必須包含要素之二

行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對於同樣數量的獎勵物,隨機出現的獎勵,能夠誘發最高的效率和動機。類似於遊戲中的隨機掉裝備,這利用了不確定性。因為大腦並不能得知隨機產生的結果,所以會對可能出現的「極品裝備」充滿期待。

例如平時我在寫文案時,如果手機微信或有來電很容易打斷思路,就會在寫完一節後查看手機。朋友們發來的消息「一起看電影」「有新稿子要不要接」...這些成為完成寫作小任務後的隨機獎勵。

③好的獎勵機制應該必須包含要素之三

合理的競爭環境,如果有人在與你相同的時間和精力得到了同樣好的東西並且比較穩定,人們就會認為我這樣做也會得到穩定的好的結果,這裡用了同理心沉沒成本。遊戲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多少人剛開始遊戲純粹是娛樂性質,或者隨機彈開的窗口偶然進入的,後來在遊戲過程中看見別人掉出的裝備抽到的卡牌,不斷投入更多時間精力,甚至氪金氪到想要剁手。

同樣的道理,遊戲可以從不經意的偶然開始,學習也能。從學習10分鐘開始,不斷延長每次學習的時間,勇於開始每一次的學習,不要考慮太多。這裡推薦一個小技巧,番茄工作法,每學習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然後進入下一個番茄鍾,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就開始了。

4

關於「只要拿起書,室友就冷嘲熱諷」。

①換一個新的學習環境。

依然用遊戲舉例。並不是很多遊戲都有趣,但一旦涉及組團、幫派、開黑、李太太們一起互送體力呦,你就會不由自主的打開遊戲,然後做任務...這裡涉及到人際交互的需求。所以,大可為自己選擇一個新的學習氛圍,而不是在宿舍,圖書館、咖啡店、讀書角、社團,甚至各種小組打卡學習,在這樣的氛圍里想不努力都難。

②換一種心態,換一種思維去理解別人的語言。

2009 年有過一個實驗:當一名脫口秀主持人用諷刺的語氣模仿共和黨口吻時,民主黨支持者會覺得「他在嘲諷共和黨」,而共和黨支持者會認為「他在借玩笑表露真實想法」。 這種現象,就稱為動機性推理。我們的推理和思考過程,並不能客觀反映事物本身,而是被我們固有的信念所誤導,得出了「我們想要的結論」。

③享受學習本身。

當你不是三分熱度,而是持之以恆的做一件事,到最後有了結果。這時,即使仍然有人冷嘲熱諷,但你已經不會再去關心這些聲音了。我們應該都有過感受,當真正沉浸在某件事當中,我們不會在意外部的聲音,只會專註在這一件事里,去享受這個過程。

而且,多數情況下,看到這樣的你,你的室友們會對你油然起敬,甚至被你影響一起學習。學習的氛圍是會相互感染的,玉壘中學的學霸寢室,一間寢室6個人,一人考入清華大學、一人考入復旦大學,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兩人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還有一人考入南京大學。

另外附上關於如何檢驗學習效果的文章:

如何考察自己目前的學習能力?

寫份答案不容易,如果喜歡這個回答,點個贊評個論收個藏唄~


盡量離開宿舍,去自習室、空教室、圖書館學習的地方學習。在宿舍里就好好相處,只做生活上的交流,但對於惡語相向的人,沒必要因為別人的話而放棄想努力的自己,舍友就是舍友,不一定非要做朋友。人都有惰性,想恢復原有的學習程度需要有一定的過程,一點一點來。舉個例子,讓一個從不看書的人,一開始做讀書計劃就三天看完資本論,也不切實際。恢復到高中的學習能力,要從基礎開始吧,你可以把你這學期所有要學的先列好,自己心裡有數都要學什麼,分成小塊,前面幾周的學習計劃相對輕鬆,回想高二的學習程度,適應之後,才進入正軌,安排較滿的學習生活。該背的放在早上和晚上睡前,在床上就行,這樣也可以避免舍友的嘲諷。上課如果內容沒有用,聽不下去,就帶點作業,別把期末作業堆到最後。

不好意思,大學小白一枚,只是我的淺見,知乎首答,答得很混亂,希望可以啟發一下你。努力吧,人生是自己的,別人都只是過客而已。


從第一個習慣開始

如果你真的放棄學習很久了

第一件事,放棄熬夜,開始早起

文藝一點的說法:熬夜是因為你心裡覺得自己荒廢了這一天所以捨不得離開今天,卻又做不到努力所以混沌不堪中繼續荒廢。

先從認真告別今天開始再到熱情迎接明天開始

如果你想自律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就從一個好的生活習慣開始

把早睡早起這個核心習慣樹立之後,你就可以在上面添加新的習慣,你可以在其它時間繼續以前的迷茫和荒廢,但是在你的習慣時間裡,強制自己跟上節奏

至於接下來的細節比如如何去做好,就需要自己把他細節化、合理化、科學化,但是要強調的是,在自己習慣時間裡,一定一定做到自製,從克制一件事開始,到習慣一件事,慢慢改變

至於基礎學習能力?那是你沒有一個好的生活能力

你把生活過的一團糟,學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你說該從哪兒開始呢?框架給你了,從哪裡開始是你的事,但起點最好是從自己能做到的一件小事開始

如果剛開始覺得困難的話,就嘗試著報個班,或看一些視頻,先找個人跟著學。我在學校的時候也是,在宿舍里看書會有舍友說三道四的,不過時間久了,她們就不說了,實在聽不下去就找個安靜的地方學習吧。


謝邀。

換個環境,換個心情,換批朋友。


謝邀,希望能夠有所幫助哈

老規矩

只分享個人感悟

僅供參考

我一直覺得比起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擁有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但不限於理解力、溝通力、自控力,這些才是伴隨我們一生的能力,那些叫囂讀書無用論的人們其實本質是在說知識無用論,他們的看法就是成人後很少用到自己中學所學到的知識,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沒有中學學習那些刻板知識的經歷又如何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呢!

沒錯,知識是無盡的,是永遠也學不完的,但是沒有知識,你如何去鍛煉自己的能力,去社會歷練是方法沒錯,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未免風險太大了。既然我們是為了鍛煉能力,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學習成績不重要了呢?當然不是,學習能力的量化是很困難的,能力體現在處事上,而知識作為媒介能很好的起到間接測試能力的作用,如果你的學習力強,學習知識自然沒有太大難度,你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自然不會太低,但是僅憑成績是否就能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呢?不能,因為能力體現在多方面,而成績反映的只是對於考試內容的掌握程度,它只是一次對於全部所學知識的抽樣檢測,它沒有也不可能考察到所有的知識點,這也是我們抨擊高考制度的原因,所以素質教育說到底,不在形式,不在學校是不是有那些洋氣的插花課或者社會實踐,當然這些課本身如果設計的科學一定能鍛煉學生的能力,只是,我們目前的大部分學校沒有這樣的條件開設這類課程,所以,素質教育於我們學生和家長以及教職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心態,是意識,是所要把握的度,是既看重知識的積累,更看重學習的能力,是以分數為參考,鍛煉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是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分、名校。

其實,應試教育說到底就是成年人功利心在學校里的體現,大人追求功名利祿,學生追求分數名次,這恰恰是一種本末倒置,把眼光放長遠,我們的人生,什麼最重要,當你八十歲,知天命的時候,你會不會記得自己中學時的每次成績和名次,你會不會記得你中年時買過的每一件奢侈品的價格,我不會去記,也不願意記,我希望自己記住的和我認為我能記住的應該是:某次考試失利後同學朋友的安慰,周末和好朋友一起浪,老師上課時的一次幽默,老師的某一句口頭禪,老師的鼓勵與批評。回憶一下,你就會發現,你記住的永遠不是物質,而是物質所承載的故事、感情,以前我也覺得物質是永恆的,而靈魂啥的都是虛幻的,但是現在,我覺得儘管靈魂是虛幻的,但是區別不同靈魂的根本依舊應該是我所追求的,這個根本就是經歷、情感與思想,我來這世上走一遭,不是為了給孩子留下金山銀山,不是為了數字,不是為了權利,我覺得,我是為了經歷,經歷痛苦與失敗,經歷甜蜜與幸福,經歷這世間的種種,然後自己做選擇,我的人生是我的每一次選擇造就的,而我之所以會這麼選又是我的經歷決定的,當我慢慢變得更好,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我不需要給他留下金山銀山,我做好自己,就是給他的最大的財富,他的人生理應有他自己做決定。

說的有點多

而且又跑偏了

大家還是湊合看吧


建議進行心理諮詢


首先你要先從飲食著手,做到飲食平衡,營養豐富。然後通過一周的調整後,接下來就是運動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簡單為主。這些後,你會發現你的頭腦會很清醒,不會混混沌沌了,會思考更多的東西,接下來就是要要把書好好整理一下,對你要看的東西要有一定的思考。好了,就是堅持下去。


努力吧,這是你的人生


堅持呀,

一件事堅持二十一天就會變成習慣

遠離宿舍,不要在宿舍學習,

宿舍就是休息的地方

心無旁騖,手機開飛行模式看書

要投入,

嗯,,,還有就是一定要有學習計劃

越詳細越好

例如這樣,

但是不能每天都循規蹈矩

問題不在難度,而在態度

勇於一掀,勝任何勇

脫離被窩,早起讀書

雖然我做不到,大冬天太冷了,


謝邀。

關於室友冷嘲熱諷的問題,建議白天去圖書館。(不過我不怎麼去,但是老師都會建議去,看具體情況吧,可能還是重塑人設比較重要)

關於在自己和他人心中是差生的問題,建議:裝作自己是好學生,或者至少是平均水平的學生,努力裝一段時間儘力不要露怯然後你就真的是了。

大學裡如果能平時按時把課程作業都弄懂(不會做可以看參考答案或者上網搜答案,但是看完要去書里找對應內容看,追根溯源,為什麼用這裡的知識,儘力弄懂),考前再集中領悟突破一下,就已經能在平均水平線以上了。

有些書第一遍看可能確實會出現沒有感覺的情況,有話說"不怕慢就怕停",如果有課特別重要,不如每天安排早晨1個小時(我當年是2個小時)(當然早晨有課還是要去上)就花在這個課程的課本、筆記、習題和參考答案上(難的話心裡就想: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坐在書面前),一兩周以後,或者建議至少考前一個月開始的話,一個月之後考試的時候就會有回報。就算只在這一門課上建立了信心,那麼你對自己的看法也會不一樣了。

如果是重文字輕公式的書或者學科,建議用軟體整理思維導圖之類的方式,筆記的手動起來(不要單純一條一條抄,重結構,重聯繫,電子思維導圖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先把點列下來然後再整理結構)腦子一定會動的。

以上是對時間還比較寬鬆個人狀態一直比較懶散的情況,如果是因為壓力大而看什麼都看不進去另說,需要先放平心態減緩生活節奏,畢竟國內大學生活瑣事太多,如果目標是學習就要捨棄一些活動上的精力消耗(有的時候是課實在太多那又得另說),記住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反正不是天生精力旺盛的人,要把付出努力去尋找平衡看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先學會對自己思考,對自己認知清晰了之後,才有恢復對他物學習的興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