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新年號”令和“在網絡上被刷屏了,據說當初有6個候選年號,除“令和”外,還有“英弘”、“廣至”、“萬和”、“萬保”。3個出自日本典籍,3個出自中國典籍。

  日本人爲了擺脫以前年號都出於漢學經典的慣例,專門挑選了”令和“二字。這兩個字出自於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在卷五《梅花之歌三十二首並序》中寫到:

  “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但是既然出自於古籍,無論中日,都擺脫不了漢唐文化的影響,”令和“除了文字是”漢字“以外,我們至少還可以在漢學經典中找到4個出處。

  一、《萬葉集》與《蘭亭集序》

  《萬葉集》這本詩集在日本相當於中國的《詩經》, 所收詩歌的年代歷來衆說紛紜,據說出自4世紀至8世紀,差不多相當於東晉到唐朝。也有人認爲多數作品創作於奈良年間(公元710~794),大約是唐朝武則天的時代 。

  《萬葉集 梅花之歌 》也是一篇美文,但是看過之後會發現這篇美文有《蘭亭集序》的影子:

  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加以曙嶺移雲,鬆掛蘿而傾蓋;夕岫結霧,鳥封縠而迷林。庭舞新蝶,空歸故雁。於是蓋天坐地,促膝飛觴,忘言一室之裏,開衿煙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苑,何以據情?請記落梅之篇,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聊成短歌。——《萬葉集 梅花之歌 》

  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有蘭亭集序的味道 :促膝飛觴;忘言一室之裏;淡然自放,快然自足;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

  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有:引以爲流觴曲水;悟言一室之內;暫得於己,快然自足;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等句子在《萬葉集 梅花之歌 》似乎都能看到相似之處。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萬葉集:忘言一室之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萬葉集:淡然自放,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萬葉集: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萬葉集 梅花之歌 》中採用了四六文賦的形式,深得漢學精髓,其中幾副對仗句異常工整精彩,規規矩矩地上聯仄收,下聯平收:

  1、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

  2、曙嶺-移雲,鬆掛蘿--而傾蓋;夕岫--結霧,鳥封縠--而迷林。

  3、庭舞--新蝶;空歸--故雁。

  4、蓋天--坐地,促膝--飛觴。

  5、忘言--一室--之裏,開衿--煙霞--之外

  這篇美文如果收錄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與其他古人佳作相比毫不遜色。只看作品的話,估計也分辨不出作者是不是中國人。

  二、 “令和”的化用與5個出處

  讀完這一段《萬葉集·梅花之歌 》,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一定是飽讀漢家經典之人。 實際上當年跟隨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的很多人,在學習後都具有相當深厚的漢文化水平。因此寫出這樣水平的文章一點也不奇怪。

  令和的年號來自於《萬葉集·梅花之歌 》文中第一句:

  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這個作者化用了張衡《歸田賦》的佳句: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張衡《歸田賦》

  在西晉時的張協也有一篇《洛禊賦》寫到:

  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氣之氤氳。和風穆以布暢兮,百卉曄而敷芬。川流清泠以汪,原隰蔥翠以龍鱗。

  南北朝的王臺卿傳下來地樂府詩《陌上桑》,其中有:令月開和景,處處動春心。

  鬱郁陌上桑,盈盈道傍女。送君上河梁,拭淚不能語。

  鬱郁陌上桑,遙遙山下蹊。君去戍萬里,妾來守空閨。

  鬱郁陌上桑,皎皎雲間月。非無巧笑姿,皓齒爲誰發。

  鬱郁陌上桑,嫋嫋機頭絲。君行亦宜返,今夕是何時。

  令月開和景,處處動春心。掛筐須葉滿,息倦重枝陰。

  到了唐朝,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薛元超有《 諫蕃官仗內射生疏 》,也曾提到:“時惟令月,景淑風和”。

  臣元超言:.......一物一事,並從減省,在公在私,莫不幸賴。時惟令月,景淑風和,宸襟有豫,百靈胥悅。臣曲荷恩徽,重得奉陪鸞駕,下情欣躍,實倍恆品。

  令月的令是美好之意,令月即吉月,古人一般稱二月爲令月,彭大翼 《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陽,曰令月。“

  三、這個日本和尚說:皆自抄古人

  在古人衆多論述文學的文章裏,常常可以見到下面這一類評價。

  南宋文學家周紫芝說:“自古詩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語”。北宋的黃庭堅曾說過:”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不知道《萬葉集·梅花之歌 》的作者是否認識空海大師,這個來自日本的空海和尚又叫做遍照金剛,他在中唐時隨同遣唐使來到唐朝學習,回到日本後寫過一本《文鏡祕府論》,記載了不少唐朝的詩歌理論。

  空海和尚說唐朝詩人有個好習慣,隨身帶有前人詩歌的手抄本,自己作詩如果苦思不得,就打開“錦囊”看一看:

  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人,詩語精妙之處,名爲隨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卷子,以發興也。”

  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中記錄了一個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人的文化素養都是熟讀前人經典薰陶出來的,無論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學問越深,就越喜歡化用古人的文辭和立意,即皎然所謂地”三偷“。

  四、唐朝時的日本遣唐使

  在《萬葉集》中還可以看到一首詠梅的絕句:

  妖嬈春日野,祭祀祈神援,社苑梅花綻,常開待我還。、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玄宗時期來自日本的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在日本出發之前寫下此詩。來到唐朝學習了一年以後,他邀請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的鑑真大師一起回日本,可惜他的船遭遇颱風差點命喪大海,於是這個日本人就終生留在大唐任職並娶妻生子。而鑑真大師竟然幸運地在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 登岸。

  在藤原清河的船上還有一位神人叫做阿倍仲麻呂,漢語名字叫做晁衡。他十幾歲來到長安學習,後來竟然考中了進士。他的朋友圈裏都是大神級的人物:李白、王維、儲光羲.....在臨行時,王維贈給他一首送行詩《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長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爲通。

  仲麻呂也寫了《銜命還國作》贈答友人: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時,李白還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仲麻呂(晁卿)當時入唐已經37年,是五十六歲的老人了。這次回國失敗後,他和藤原清河又回到了長安,後來都沒有再回到日本。

  詩友們比較一下仲麻呂和藤原清河的詩,明顯看出藤原清河作品的稚嫩,估計藤原清河來到唐朝以後的詩作一定不是這個水平了,可惜老街也沒有見到他的其他作品。

  再對比一下《萬葉集·梅花之歌 》這篇短文,我感覺一定是從大唐學成歸國的日本人所做,水平極高,完全可以入選我們的課本,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入選了日本的課本。

  結束語

  從另一方面說,無論是《萬葉集·梅花之歌》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還是薛元超的“三春之令月,和風穆以布暢”,還是張衡的“仲春令月,時和氣清”,都是一篇文章發端時對於時令、天氣尋常描寫。-

  類似於朱自清的《春》: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或者生活中見面打招呼的套話:您吃了嗎?今天天氣不錯呀....美則美矣,但確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如果說抄襲或者化用都有點小題大做。

  用漢語字形和語法的形式表達,又怎麼能夠完全擺脫掉漢文化的而影子呢?而且從整篇來看,這種影響一直深入到這篇短文的骨肉裏。

  看到王維、李白等人和晁衡的唱和,無法不爲其友情而感動,如何能想到有一天兩個鄰居會結下血海深仇呢?“令和”是一種和諧的美好,希望如此。

  @老街味道 #日本新年號#

  蘇軾、王安石、辛棄疾的這三首豪放詞代表作 您最喜歡哪一首呢?

  從香稻啄餘鸚鵡粒與黃犬奔馬的故事 瞭解古人詩詞句法的奧祕

  同樣描寫漁夫,蘇軾爲什麼可能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唐詩宋詞就是田園有宅男 邊塞多憤青 詠古傷不起這麼簡單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