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經看過《頭號玩家》甚至二刷、三刷的影迷來說——

這一次斯皮爾伯格奉上的「盛宴」,無疑會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引發人們的討論、亦或者是「找彩蛋」大比拼。

而這其中討論比較高的一部分就是,斯皮爾伯格在電影中插入的「翡翠鑰匙」支線——

《閃靈》。

看過電影的應該都知道,這次《頭號玩家》中,《閃靈》劇情的植入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牛掰的。

237號房間、打字機上不斷展現的經典台詞、亦或者是詭異的雙胞胎和走廊血海……

那麼問題來了——

優秀的恐怖片如此之多,為什麼斯皮爾伯格會選中《閃靈》呢?

其實原因在局長看來,無非兩點——

第一,對故友的懷念和致敬。

《閃靈》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可以說是具有非常深厚的友情。

這一次斯皮爾伯格拍攝《頭號玩家》時,正好有機會借《閃靈》來表達,自己對老朋友斯坦利·庫布里克的致敬。

並且,本身斯皮爾伯格拍攝科幻片,而他的老朋友斯坦利·庫布里克早在1965年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更是科幻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品。

藉此機會利用《閃靈》致敬一下,沒毛病……

第二,《閃靈》版權屬於華納,並且作品時間屬於《頭號玩家》的素材時間內。

眾所周知,這次《頭號玩家》中斯皮爾伯格所要展現的就是一部「全球世紀流行文化編年史」,是對80-90年代一種流行文化的致敬。

而這其中,斯坦利·庫布里克在7、80年代一共就拍攝了三部作品,《閃靈》就是其中的一部。

再加上,《閃靈》的版權屬於華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節約了版權費。

所以這一點,也是《頭號玩家》採用《閃靈》片段的原因。

從局長個人角度來說,《閃靈》的彩蛋緣由,就是出自這兩處,也算是斯皮爾伯格的一份情懷的寫照。

不多說了,要去電影院了三刷了……

對此,歡迎各位小夥伴,在評論區瘋狂發表自己對於《頭號玩家》、《閃靈》、斯皮爾伯格的看法,可吐槽、可打call,可划水……

更多精彩電影情報、片花彩蛋、美劇推薦,請關注 OMG電影情報局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過實驗,以觀眾消耗的卡路里多寡判別恐怖片的驚悚程度,在前 10 名中位居榜首的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閃靈》。

那麼它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

電影開場 3 分鐘毫無任何人物登場,僅有詭譎氛圍搭配公路景色支撐全場,在沒有對白輔助的情況下,由下至上的捲動字幕更能令人耳目一新,

?

片中足不出戶的暴風雪營造出沒有出口的封閉感,片尾更是利用起霧的窗戶與長時間的追趕戲碼製造觀眾心理的脆弱,儘管以兒子騎三輪車的背影作視角已經是慣用手法,

?

但至少有幕傑克雙眼無神望著一座小迷宮,同時畫面帶到她們母子也在一座巨型的花園迷宮團團轉,藉由重疊影像來預告著被視作獵物卻毫無警覺的無知,可說是醞釀出色的氣氛。

?

傑克的兒子向來聲稱自己的口中住著一個 」 托尼 」 ,在入宿飯店後不久後就驚傳怪事,於是受到滾動的網球吸引而不由自主的嘗試打開 237 號門。

( 將原著中的 217 房號改掉只是為了和當代的阿波羅登月事件牽連,強調歷史會再次重演 )

?

卻感受到雙胞胎姐妹監視的不祥預感,

???

而且每當兒子進入237號房後總是帶著傷口離開,隨後埋藏已久的謎底跟著揭曉。

在大廳玩著網球的傑克象徵著事先布局好的引誘,同時再以"傑克親吻兒子"與"傑克親吻裸女"的兩幕快速剪接暗示傑克「異於常人」的癖好,緊接著被親吻的裸女變成了女鬼,表現齣兒子即將遇害的徵兆。

果真不出所料,兒子毫無來由的念著紅酒廠牌,時而無聲吶喊,時而口吐白沫,就在某次一整晚的昏迷後卻又像是變了個人,打字機自行重複打出同一句話佔滿二、三十頁稿紙不停告訴母親她有個戀童癖的丈夫。

?

而她也看見開著宴會的骷髏和喝著酒的亡靈。

這些接二連三的插曲接踵而來,都要回溯到最一開始傑克做的噩夢,當時趴在桌上的他竟然毫無預警得失控焦躁撕稿紙,除了幻聽外還能與只剩魂魄的酒保對話,並從曾經發生命案的過世保全口中得知,傑克的惡夢即將步上一任的後塵(橫死長廊的雙胞胎姐妹就是酒保的親生骨肉)。

?

而擁有閃靈能力的兒子就是將相同能力的黑人廚子帶來的罪魁禍首,傑克之所以有像發了狂似的追殺兒子的動機其實不難理解:

面對摯愛的老婆關心不孝子卻對他感到不信任,使他備受打擊,論誰都會不滿,何況是發瘋。

經過我的一番揣測,可能是因為兒子多年前受到傑克的家暴而懷恨在心,在得到意外的天賦後,使用它來抓傷自己的脖子並賴給父親。

?

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變態動機,這就是對於 」 人性本善 」 提出的最大質疑,讓我們得以省思 :」 到底邪惡是以生俱來的本能還是後天造成的 ?」

此外傑克性虐待兒子的證據更透過隱喻性的神秘符號步步抽絲剝繭變得明朗,可以透過穿著棕熊布偶裝的男人、獨自坐在床邊的傑克所對照到的浴室、傑克手中的"Play Girl"雜誌來確定這樣的理論存在。

雖然導演完整版對於血如洪水般灌入房門以及 」 閃靈能力 」到底為何從頭到尾從未詳加解釋,片尾追趕到一半畫面卻突如其然跳接成為埋在雪堆的頭顱,生死未卜令觀眾很難銜接腦補。

?

但至少光憑駭人的音效、傑克尼克森精湛完美的演技 ( 那大夢初醒的精神崩潰應該讓他入圍奧斯卡 ) ,驚險的斧頭砍門戲碼就該給它 4 顆星的評價。

就算此片在曖昧悲傷的大局中透出了一絲微光,讓詛咒的循環結束,卻也不禁讓我們疑惑:兒子是否已經接下詛咒,荼毒下一代子女?

?


首先潮汐需要讓大家明確的是《頭號玩家》究竟在講什麼?

含劇透,沒有看過電影謹慎閱讀

很明顯,也幾乎沒有可以爭論的餘地,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用自己對電影的熱情,夢想,情懷給大家奉獻了一出絕佳的好戲。而《頭號玩家》所講述的內涵也同樣的無可爭議。

適度遊戲,珍愛生命。因為只有在現實中你才能吃上一頓好飯,無論虛擬的世界有多麼的美好,你可以變得多麼的無所不能,現實世界才是我們唯一該珍視的時光。這世界有比虛擬世界更重要的東西,愛情,親人,家庭。

所以不要再逃避,面對實現,面對你自己,把自己變好來更加坦蕩的面對這個世界,這是《頭號玩家》告訴所有影迷的道理。

而在潮汐看來,並不能排除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對於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個人電影的喜愛,畢竟庫布里克作為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或許沒有之一。有斯皮爾伯格這樣的重量級粉絲並不奇怪。

以及《閃靈》這部電影自身的影響力,作為各大恐怖片排行榜NO.1存在的電影,《閃靈》可謂是家喻戶曉,而在《頭號玩家》中除了《閃靈》也有對《異形》《終結者2》等經典影片的致敬,但都流出表面,或者某個畫面,只有《閃靈》幾乎成了一個獨立的章節,成為解開迷題和整個故事的關鍵。

所以最大的原因,絕不會是因為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個喜好問題。而是《閃靈》的內核符合《頭號玩家》所表達的主旨。

正如前文中潮汐所說的,《頭號玩家》表達的是不要逃避,不要沉溺於虛擬,面對現實,面對自我。這和《閃靈》所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閃靈》一片中,傑克·尼克爾森飾演的傑克,是一位失意的作家,她有著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兒子。可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傑克並不是一塊真正當作家的料,對於傑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痴心妄想般的夢想,比一個30多歲的女人在KTV上班,就妄想著綁上一個大款過上一夜暴富的生活,還更加的不現實。

這在電影中已經有了表現,傑克在景觀酒店,寫了那麼久都只有一句話:」只有工作不玩樂,傑克傻乎乎的了。」他其實根本沒有文采,但是卻想要實現不可實現的夢想,結果拖垮了整個家,讓家庭變得貧窮和窘迫。他只能當一個看門人,做著社會最底層的工作。

與其說他在景觀酒店的五個月是在為創作找靈感,不如說,他是在逃避,他沒有能力個這個家庭更好的生活,甚至不能養活自己的妻兒,他還追求著虛無的夢想,所以他要到一個不愁吃穿用度的地方(酒店),繼續做自己的白日夢。

當妻子說要帶著兒子離開之時,傑克才會大發雷霆,甚至做出過激的舉動,這些都只是因為,傑克沒有辦法面對現實,就像他對妻子咆哮的」難道讓我去洗車場工作」?繼續糟糕的生活。他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和力量。沒有能力,又不願意腳踏實地,做著虛無的白日夢。《閃靈》想要告訴大家的也不過是,面對你自己,面對現實,不要沉溺於虛無的幻像。

所以為什麼這麼多恐怖片《頭號玩家》偏偏選了《閃靈》

恐怕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兩部電影直接所表達的思想和內核莫名的契合。就像是作家在完成自己的作品時候,所選取的材料都是在為自己的主題和思想服務的。

《閃靈》便是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在完成自己的作品《頭號玩家》時,選用的對自己主題加強說明的材料。


經典又精彩的恐怖片很多,不過《閃靈》是為數不多的適合模仿且兼具文化效應和娛樂性的恐怖片之一。

原著《玩家1號》就是基於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展開的,在電影中也同樣著重表現這一點。斯蒂芬·金的小說向來是受眾廣泛的流行讀物,以他的作品作為流行文化的代表,非常合適。

《閃靈》的經典場景比較多,在《頭號玩家》里主要選了打字機、浴室、門後斧子和雪地迷宮這幾個場景,還有雙胞胎、黑白照片及水灌房間的鏡頭。

以上場景不僅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視覺衝擊力,在電影史上具有比較高的價值,而且多為後來人所模仿。用在《頭號玩家》里,可以比較容易的帶動觀眾情緒,為影片製造一個小高潮。

另外,選取《閃靈》這部恐怖片的片段,又加上並沒看過《閃靈》的艾奇以及IOI一眾員工紛紛被《閃靈》遊戲場景嚇倒的喜劇片段,巧妙地製造出了喜劇意味,讓觀眾在緊張過後放輕鬆。

如果非要說斯皮爾伯格與庫布里克的關係,應該就是斯皮爾伯格接手了庫布里克未完成的遺作《人工智慧》,當然我不認為這和《頭號玩家》有什麼關係。


《頭號玩家》是一場對於當代流行文化的贊禮,在這部電影中,融入數不清的電影、音樂、遊戲文化在其中,而其中有很大一段的篇幅,都在電影《閃靈》塑造的場景中進行。

恐怖片那麼多,為什麼斯皮爾伯格一定要選擇《閃靈》的片段插入到自己的電影中去呢?我想,這其中既有藝術考慮的原因,也有一些老斯的私心。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之所以要在《頭號玩家》中使用《閃靈》的片段,實在是因為《閃靈》太過經典,而《頭號玩家》中使用的片段,兩個小女孩進電梯,之後血水湧出的畫面,更加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意味著,看過的人夠多。

《頭號玩家》歸根到底,還是一部以賺錢為目的爆米花電影,這也就意味著,電影中的大部分段落,都要照顧到觀眾的情緒,選擇的電影一定要具有通俗性才行。《頭號玩家》中使用的其他元素,像金剛、高達、哥斯拉、第二條命的設置,基本上都是廣為人知的「梗」,那麼在恐怖片這個環節,自然也要選擇比較廣為人知的電影了。

在這個條件限定下,《閃靈》就成了不二選擇。

即使你沒有看過《閃靈》這部片,但是只要看過一些恐怖片介紹的節目或者書籍,就肯定會提到這部電影,看過經典畫面的截圖。看電影的時候,兩個小女孩一出來,整個電影院的人都樂壞了,紛紛鼓掌,可見這個畫面的辨識度之高。

當然,歐美恐怖片影史上能夠和《閃靈》媲美的還有不少,至少斯皮爾伯格自己的《大白鯊》、《侏羅紀公園》就有資格,不過人家老斯都說了,《頭號玩家》中不會加入自己的電影,那就沒辦法了。

除此之外,在加入《閃靈》到自己的《頭號玩家》中的時候,老斯也不是沒有私心的。

熟悉歐美電影的觀眾可能會有一些了解,老斯和《閃靈》的導演庫布里克是對有著三十年友情的好基友,甚至有電影雜誌稱呼他們兩的關係為「電影界的馬克思與恩格斯」。

庫布里克的《人工智慧》拍到一半時去世,接下來的部分就是由斯皮爾伯格補拍完成的。

在自己的電影中致敬自己的死鬼好基友,也很符合《頭號玩家》整部片的風格。真的能懂的人,看到《閃靈》的出現,真的會忍不住會心一笑的。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到《頭號玩家》這部電影本身。

從創作的角度來說,斯皮爾伯格的這部電影基本就是獻給影迷和遊戲迷的一封情書,並以遊戲、電影、ACG文化入手,加入了大量的復古元素,所追憶的是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當代娛樂文化。

所以這部電影最大的用意在於——

喚醒大眾對於曾經的流行文化的記憶。

無論是遊戲,還是音樂,亦或是電影,都是曾經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那麼在八零年代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恐怖電影,無疑是《閃靈》。

這部電影的影響之深遠,可謂恐怖類型片的巔峰。

一方面,導演庫布里克在此片中革新了恐怖電影的視聽語言,無論是劇情台詞還是故事底蘊都要較之過去的低成本恐怖片有較大提升。

此外,庫布里克在影片中運用了自己最擅長的電影技法,影片在攝影和配樂方面幾乎達到了同類型電影難以企及的高度,大量的對稱構圖和長鏡頭,這在過去的恐怖片中是很少見的。

另一方面,《閃靈》區別於過去的歐美驚悚片之處在於影片並不追求感官刺激,而是追求心理驚悚。

電影所講述的是一個落魄作家在絕望之下,被環境異化進而崩潰的故事。

倘若我們仔細分析這部電影的用意,會發現庫布里克在電影中植入了很多的隱喻:

諸如美國的殖民史,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戕害,中產階級的焦慮,以及當代社會的精神分析等等。

這正是《閃靈》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它的文本的多義性,給予了觀眾大量的想像的空間,繼而細思極恐。

這部電影在日後影響了很多大導演,比如周星馳在《功夫》中就致敬了其中的「電梯血潮」的經典一幕。

而導演斯皮爾伯格與庫布里克更是忘年之交,在《頭號玩家》中的致敬則是斯大爺對於已故老友的一種銀幕外友情的見證和關懷吧!


選擇《閃靈》這部電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閃靈》的導演庫布里克是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老友,為了懷念老友斯導於是選擇《閃靈》來插入主線,庫布里克是上世紀末最優秀的大導演之一,《閃靈》就是他的代表作。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頭號玩家》中第二把鑰匙的線索以及人物關係都完美貼合了《閃靈》的設定,所以恐怖關卡斯導選擇了《閃靈》。有趣的是艾奇的設定,因為沒看過《閃靈》而遭遇了所有的靈異鏡頭,也因為這一系列的恐怖鏡頭讓觀眾瞬間沸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