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是清末劉鶚的代表作(中篇小說)。被魯迅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老殘遊記》的中文印行版本多達186種,並被譯成8國語言在海外廣為流傳,在國內外影響巨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學名著。

作者劉鶚(1857——1909),清朝末期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老殘遊記》小說以老殘的遊行路線為序,依次記錄沿路遇到的各種事件,思路清晰,結構緊湊,所錄之事大小各異卻極引人注目,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當時發生在各地的事情。其中,許多故事帶有寓言性質,題注之中更是寓有作者抨擊與褒貶社會醜惡與腐敗的思想感情。

(圖:《老殘遊記》,劉鶚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老殘遊記》素以「譴責小說」而聞名於世,卻又不局限於「譴責」二字,其中包含另一番深厚的文化意蘊。小說以搖串鈴的江湖郎中老殘兩個月的短暫遊歷為主線,串聯起晚清社會的一幅幅社會眾生相。

可以說,《老殘遊記》以整個晚清社會為背景,描敘晚清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眾多生動的畫面,反映這一時期政治腐敗的社會本質。揭露了晚清朝廷搖搖欲墜、封建體制奄奄一息、國家民族處於屈辱地位的情況下官場的混亂與腐敗,官吏的墮落與無恥,表達了作者對晚清政府的徹底失望和強烈不滿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

小說浸透著作者求新求變的迫切願望和理想,蘊含著濃烈的民族、國家情感和文化反思意識。


劉鶚(一八五七~一九〇九),清末小說家,字鐵雲,江蘇丹徒人(今鎮江市)。年少時「放曠不守繩墨,而不廢讀書」,在醫卜星算方面,都頗有成就。劉鶚一生遊歷豐富,從事過很多行業,他賣煙草、開書店、做醫生,他是有著進步思想和濟世情懷的文人俠士,《老殘遊記》可說是他一生經歷的寫照,是戳破黑暗與偽善的偉大小說,是他四十八歲到五十一歲時的作品。

魯迅先生評其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其三為《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海花》),除去續集的九回,小說正文共二十回,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為主線,舉凡風物人情、山河美景、宦海浮沉、官場險惡,時時可見吉光片羽,處處即聞真知灼見。小說對社會矛盾進行深度開掘,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昏庸並不比貪官好多少。魯迅先生評說,「其書即借鐵英號老殘者之遊行,而歷記其言論聞見,敘情狀物,時有可觀。」

小說初看時但覺平淡無奇,無非記述些風土人情、江湖軼事,讓人稍覺煩膩。然而到第九回峰迴路轉,申子平深夜訪賢,與嶼姑、黃龍子的一席談話,讓人耳目一新,深為嘆服。「儒、釋、道三教,譬如三個鋪面掛了三個招牌,其實都是賣的雜貨,柴米油鹽都是有的,不過儒家的鋪子大些,佛、道的鋪子小些皆是無所不包的;凡道總分兩層:一個叫道面子,一個叫道里子。道面子有分別,道里子實是一樣的」,這些關於三教九流、面子里子的妙論一舉戳破千載以來三教九流的假把戲。其實只要能導人向善、引人處公的便是真義、正教。反觀去年的「華藏宗門」事件,打著佛教、行善的名義大肆為禍人間,多少善男信女因此「賠了夫人又失身」,世人愚昧,殊不知宗教大多是為了個人的野心和慾望所服務的,野心之下,一片妖妄之言……而所謂的儒、釋、道三教以及基督伊斯蘭教義也都早已走火入魔,失其真義也!美劇《綠箭俠》中費莉希蒂(Felicity)的媽媽說:「I don』t watch the news, it depresses me.」(我從不看新聞,因為它會令我沮喪),真智者之言也!

文中又寫到「只見那女子接過茶來,漱了一回口,又漱一回,都吐向炕池之內去,笑道:『今日無端談到道學先生,令我腐臭之氣,玷污牙齒,此後只許談風月矣。』」文中的女子便是嶼姑,奇情奇語,不拘俗情,真叫人佩服!當浮一大白也!自古以來,生離死別、送往迎來是人之常情,但能超脫常情便是高人!昔日漢武帝有賦悼念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珊珊其來遲?」(傾國傾城最早是形容李夫人的,而成語姍姍來遲也出於此處)李夫人有傾國傾城之容貌,卻不幸早夭,纏綿病榻之時,卻拒見前來探望的武帝,原因是不想讓心愛的人見到自己的病容,想在他心中永遠留下一個光彩照人的好印象。漢武帝一生佳麗三千,紅顏無數,但卻對李夫人念念不忘,除去她的絕世容顏,便是她超凡脫俗的情態了。

身處於江河日下、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劉鶚並沒有選擇「肥遯鳴高、鑿環而遁」,而是積極入世,用自己的一點餘熱解民救世,卻往往在事成之後功成弗居,飄然而去,他的作風頗有古代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遺風。劉鶚的進步思想與進步精神,使他做了兩件好事:一是請開山西的礦,二是賤賣太倉的米來賑濟北京難民。這兩件好事,卻因為當時環境的黑暗,使他一方面背了「漢奸」之名,一方面得了充軍之罪,他因此被流放到新疆,五十三歲那年中風,死於風中的迪化(今烏魯木齊市)。


《老殘遊記》,長篇小說,題洪都百鍊生撰,實為清末劉鶚作。二十回。以江湖醫生老殘四處行醫的經歷為線索,通過他的所見所聞,暴露當時某些官吏的殘暴昏庸,著重抨擊了那些名為「清官」,「能吏」,實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為。痛斥他們以「萬家流血」而染紅自己帽頂的罪惡本質。其中以玉賢,剛弼兩酷吏形象寫得最為出色。作者對清政府寄予希望,認為封建社會雖如同一盤「殘局」,只要讓老殘送去一個「最准」的外國羅盤,仍可以走出一條「補殘」之路。故對資產階級革命和義和團運動極盡咒罵之能事,表現出明顯的反動立場。小說描寫技巧極高,尤善寫景狀物。以第二回中對大明湖千佛山的描寫最為著名。另如《白妞說書》一回,亦膾炙人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