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I的行走系統確實過於複雜

初期型全部負重輪竟達48個,後期型也有32個。這帶來的問題有2個:第一,在天寒地凍的東線,負重輪之間容易夾雜泥土和積雪,凍固以後影響車輛行走;第二,維修底盤時要拆裝大量負重輪,工作量增加。不過,事情都有其兩面性,“虎”I複雜的行走系統帶來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卓越的行進平穩性(這從德國坦克兵從來不戴坦克帽上可見一斑)。這種平穩性大幅緩解了乘員的戰鬥疲勞,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種機件因震動造成的損壞。這也許就是德國後期裝甲車輛抱定“重疊負重輪”概念不放的根本原因。

令盟軍士兵聞虎色變的德國虎式坦克,爲何其行走裝置如此獨特?

虎式坦克的懸掛系統採用了德軍半履帶車使用的負重輪三輪交叉‘扭杆式裝置。雖然的提高了履帶的寬度,但保證了56噸坦克的通過能力,也增加了行駛平穩性。

令盟軍士兵聞虎色變的德國虎式坦克,爲何其行走裝置如此獨特?

虎式坦克採用液壓控制可變速齒輪箱和半自動傳動系統

坦克的重量增大意味着需要新的操控系統,衍生型的英國Merritt 布朗單齒輪系統被設計者使用,用於替代輕型車輛的離合器和剎車設計。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它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旋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旋轉。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是易於使用的。

令盟軍士兵聞虎色變的德國虎式坦克,爲何其行走裝置如此獨特?

虎式安裝了兩種履帶

520毫米窄履帶(行軍時用)和720毫米寬履帶(戰鬥時用)。爲了鐵路運輸,每根輪軸上外負重輪都被拿下來,並且安裝運輸履帶。這樣虎式坦克就可以裝上軌道車並且能夠卸下來。這項工作主要是在能通鐵路的區域進行,但不常在野外運輸的過程中進行。而且德國人制造了鐵路平板車,以使運輸和卸載虎式更加快捷。一個經驗豐富的坦克乘員能夠在半個小時內更換履帶。餘下的時間要完成取下並裝上外板輪和側擋泥板,摺疊並展開外板部件和後擋泥板等工作。

令盟軍士兵聞虎色變的德國虎式坦克,爲何其行走裝置如此獨特?

虎式的負重輪直徑爲800毫米並且相互交錯,雖然行駛起來非常舒適,但如果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這經常發生)的負重輪,得一併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非常麻煩。同時,坦克的重量緊密壓在懸吊系統上,導致後期維修困難,再耐用的懸吊系統也不堪如此使用。這複雜系統還有一個缺點,負重輪間的間隙因下雪或泥土因爲結冰而無法動彈。一次蘇軍於凌晨的攻擊時,德軍坦克兵偶然發現此時虎式坦克的負重輪處於無法移動狀態。之後,新的全鋼製負重輪設計出來,橡皮胎制於內部,最終全面取代舊式負重輪。

令盟軍士兵聞虎色變的德國虎式坦克,爲何其行走裝置如此獨特?

總而言之,虎式坦克這樣佈置懸掛系統,是綜合性能的結果,雖然其有很多缺點,但是不影響其成爲二戰時期最強坦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