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龐的《烏合之眾》對群體的心理有著精準的描述,書中的一些結論和預言,也被很多歷史實踐所證明。作為產品經理,好好對書中的內容進行研讀,有利於提高對大眾心理的把控,下面是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對《烏合之眾》這本書的解讀。

一、什麼是群體

通常意義上的群體就是一群人的聚集。但是勒龐對群體的定義則是:只有當一群人具備同一心理訴求、有了相同的行動目標之後,才構成群體。比如火車站聚集的人群,他們沒有共同的目標和心理訴求,所以不算勒龐所定義的群體。但是如果突然出現恐怖分子,人們這個時候都有了逃生的需求,這時候就是勒龐所定義的群體。

群體也未必是同一個時間彙集在同一個空間的人。比如薅羊毛群,雖然他們散落在各個角落,互相不認識,但是由於他們有一直的心理訴求(薅羊毛),他們依然是一個群體。

某些被嚴格組織起來的人群,例如:企業員工、軍人、警察等等,也不是勒龐所定義的群體,他們沒有一直的心理訴求,企業員工只是為了生存,而做的一份工作,他們有著清晰的的分工,按照指揮冷靜行動,他們是理性而且冷靜的,不具備勒龐所定義的群體心理特徵。

群體的心理特徵

1、群體是情緒化、敏感化、易衝動

群體總是受到激烈的情緒所驅使,越激烈的情緒越能受到群體的歡迎--群體往往更關注情緒和情緒的表達方式本身,而不在乎背後的邏輯、事實、證據。在激烈情緒的推動和傳染下,群體非常敏感,並傾向於盡快採取行動,而不是打嘴炮。

群體容易屈從於各種各樣的刺激,所以群體的反應非常的多變而且這些刺激不受「大腦」的支配,從而也是衝動的。

2、群體是意受暗示的和輕信的

群體通常是處在一種期待注意的狀態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暗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會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頭腦,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會立刻變成一個既成事實。所以,群體基本處於無意識的狀態,在暗示的影響下表現失去了批判能力,變得極度輕信,而且一些事件在群體的形象思維中會被曲解的面目全非。謊言重複1000遍就是真理,這就是為什麼政客在演講中重複再重複。

3、群體智力低於平均智力值

在群體中,並不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很多人一旦聚集起來,思維就會出現非理性、簡單化、缺乏常識和邏輯等一系列變化,呈現出「低智力」的特徵。群體的智力水平,往往低於群體中個人智力的平均值。

勒龐認為群體只樂於接受簡單明了的號召和主張,不會關心證據和論述,不進行理性分析判斷,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簡單主張,越容易得到群體的支持。正是由於這種智力的下降,群體特別容易被按時、被誤導、會相信並傳播荒誕不經的謠言,接受稀奇古怪的觀念。

4、群體的道德水平或十分低劣,或極度高尚

如果道德指不抑制私心的衝動,不違法犯罪的話,那麼群體由於衝動和多變常常會表現得十分低劣;但是,如果把一時之間的美德,諸如自我犧牲,不計名利也算作道德的話,那麼群體也會出現極高的道德境界。

5、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幹、肆意妄為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當你自己不敢幹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有一群人的話你就敢幹了。

造成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群體人多力量大,眾多個個體被集中起來後,大家傾向於相信什麼都可以輕易實現;二是法不責眾,個體匯入群體後,減弱和消除了被懲罰的恐懼,事情是大夥一塊乾的,沒人敢對這麼多人進行懲罰或報復,就算遭到懲罰報復,後果也是多人一起承擔,所以個人不用擔心。

6、群體的從眾性

當個體成為團體的成員時,其行為會與團體的某種行為模式趨同最終一致。這種群體對個體行為的規定及約束被稱為「社會規範」。這導致個體與群體的態度、信仰和道德同步,這種力量會使個體做出一些與自身態度、倫理和道德相衝突的事情。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羊群 效應。

三、群體的產生和發展

群體的形成受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的影響。

間接因素:一些觀念、思想的長期滲透,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想法,使群體的誕生具備了思想基礎。比如辛亥革命時期,受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形成的「保皇派」群體,正是由於儒家思想文化的長期影響,導致中國皇權延續5000多年。

直接因素:一些激發群體情緒的失控事件,也就是導火索。

比如世界盃預選賽,蘇格蘭主場2-2戰平英格蘭,而兩隊的球迷在場外也大打出手,蘇格蘭和英格蘭球迷之間關係本來就很糟糕,加上球賽這個導火索,然後就釀成了鬥毆事件。

群體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它只是易於被引導和操控,且行動後威力巨大。

總結:對群體心理有更多想法的小夥伴歡迎加微信yw5201a1交流。

更多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chanpinliu880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4VWk2b2hQRU5FNUxyVmZCOXgzW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