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飛沙,大漠蒼茫有著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由於有良好的降水,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還累計新辟農田160萬畝,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

澎湃新聞: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頑強對抗40年,80%得到治理


寫在前面:

問題很簡單,

1.這篇報道給人的感覺是,毛烏素被治理成了森林,草原和農田。

2.雲大和另外一個高票答案,認為用喬木等高耗水的方式治理得不償失,毛烏素沒有變成森林和草原的氣候條件。

3.我試圖說明,現在毛烏素這幾種方式是並存的,如果以生態恢復為目的,應該優先採用不依賴灌溉的方式。

4.我還試圖說明,大家普遍對沙漠化治理的標準和實際情況存在誤差,這種誤差是這篇報道民意基礎。

我看了幾個回答,貼了照片或者講了親身經歷來反駁雲大或者指責雲大帶節奏,但我看你們照片里明顯是灌草模式,和雲大批評的高耗水模式完全是兩碼事啊。這就是我說的理解偏差,你們明顯是不懂治沙模式之間的區別,也不認識沙地植被嘛。

原文:

毛烏素今年去了好幾次專門看治沙,也算有點發言權吧。

毛烏素區域,我沒去過榆林,不清楚榆林的具體什麼情況。

據我個人的觀察是這樣的,當地用來治沙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單純的以恢復生態為目的,存在各種利益問題。

首先,農田和果園改造,其實佔比不是很高,而且這些地方原本的條件就不差,像寧夏,基本就是在黃河十幾公里的範圍內,普遍依靠滴灌,嚴格來說,已經不能算是治沙了。之所以叫治沙,是因為從事這種土地改造的主體是國有林場或者企業,這種土地改造也幾乎就是國有林場為數不多的創收途徑。生態政績和經濟利益驅動,很難撼動。

其次,大規模的喬木造林,這個才是較棘手的問題。喬木需水量大,哪怕是針葉喬木的需水量也超過了毛烏素的供給能力。但,喬木治沙依舊是當下社會普遍理解的治沙手段,因為快,因為操作和考核簡單,因為市場成熟等等。而且為了達到國家的保存率要求,就必須大量的灌溉,有錢一點的或者靠近道路城鎮的地方用滴灌,偏遠一點的打井管灌。

最後,該區域以生態恢復為目的的治沙,是以草方格,灌草等形式進行的。不需要灌溉,本土灌草,結果如何完全看植物本身的適應性。看上去沒有樹林好看,也沒有果園和農田那樣產出經濟效益。

我想重點說的事最後這種,非專業的人是不知道治沙的標準的。

看兩張照片,是我在毛烏素某地拍的

第一張是真正意義上的沙丘,地表無植被覆蓋,是流動沙丘。

第二張是草方格+本地灌草,3-4年以後得樣子。

是不是覺得第二張不算治沙,全是雜草,還能看見沙子露出來。

然而在我眼裡這就已經是毛烏素地區治沙的終極完美狀態了,地表植被覆蓋度超過30%,出現自生的灌叢聚落,植物種類超過十種等等。

但非專業的人對以上指標有沒有概念呢?

右邊的就是已經完全治理好的移動沙丘,左邊是未治理的沙丘。夏天拍的,冬天都是黃色。

這種治沙方法在毛烏素地區的比重也很高,灌木主要選的是花棒,檸條和沙蒿。鄂爾多斯和榆林地區沙蒿比重較高,以至於這兩地出現大量的沙蒿引起的季節性花粉過敏。

政績性的,盈利性的,公益性的方法混雜在一起,泛化的批評,在我看來有點過於簡單粗暴了。

而這篇報道沒有從生態的角度,而是從大眾認知和政績的角度進行描述。這也說明,大多數人對治理沙漠化的期望值就是如此,對沙漠化的治理標準就是如此。

那麼像那種雜草叢生的治沙,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恢復,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配角,黯淡於視野了。

補充幾張圖片,這是部分研究機構總結出的沙漠化治理指標,你們可以感受一下.

如果新聞報道以這種指標報道,估計這條新聞也不會引起什麼注意了吧。

這兩張表是來自GB-19377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我是有一些話可以說的。我看到問題下有很多榆林朋友在回答,作為一個在榆林生活四年且幫助老師多次完成相關課題研究的學生,有些話我想說一說。

我的本科大學即是位於榆林市區西側的榆林學院,一個在陝西省很普通的本科院校。我本科專業是旅遊管理專業,所以四年對於榆林的了解是要比很多榆林本地同學可能還要多。大體來說,榆林地形分為兩部分,即北部的風沙草灘區和南部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而北部的風沙草灘區即是毛烏素沙漠的南緣,橫亘府谷、神木、榆陽、橫山、靖邊、定邊六縣區。

毛烏素沙地的基本資料不再贅述。我要講的事情要先從十六國時期講起。

歷史上一共有十四朝建都陝西,其中僅有一處位於榆林靖邊。這便是十六國時期有鐵弗匈奴所建立的大夏國,其都城統萬城,位於今天的榆林市靖邊縣紅墩界鄉。此城屹立千年不倒,而我們要說的是在建造城池之前,其首領赫連勃勃所說的重要的話:

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

這是對當時還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林地的毛烏素沙地南緣的形容。所以,匈奴這個游牧民族才在此建立了唯一的都城。統萬城地區,據史料記載隳於日後宋與西夏的連年對戰之中。自此以後,當地生態環境極大被破壞,後歷朝歷代,土地荒漠化愈演愈烈。

統萬城的最高城牆,早已被風沙吃入地下七米有餘,如今仍有十餘米裸露地上。

沙漠中的統萬城。在統萬城發展的頂峰,這是一座擁有35萬人口的城市。

據我的老師和我講,榆林的女娃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不怎麼穿裙子的,一是因為風大,二來風中夾沙,打在腿上實在難受。早年間,榆林兒童的娛樂項目就是如今在各大沙漠景區還要花錢玩的滑沙……三五小夥伴,出門不遠便是沙堆,爬上去就往下滑。可以說,在大面積治沙之前,榆林城區僅局限於榆林老城牆範圍內,即如今的榆林「三街」(長城南路)以東,駝峰路以西,鴛鴦湖以南,南門口以北的區域。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圖片來源: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公眾號)

再後來就有了以牛玉琴、石光銀以及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等治沙先進個人和單位的出現。我在校的時候,主要幫助老師進行景區申報資料整理以及部分政府規劃文件(非涉密)。所以,我多多少少對於榆林治沙工作有些了解。同時我們申報的景區有些與治沙綠化相關,在一次方案討論過程中,有一個來自南方的設計團隊,希望在景區里打造一個陝北最大的沙漠高爾夫球場,整體方案沒說完便被我導懟了回去,堅決予以否認。導師的理由很簡單,多少年好不容易才做的綠化,突然又要本末倒置的做成沙漠,不夠實際,缺乏對於社區環境因素的考慮。

所以,我作為關中人向來很佩服榆林人的治沙精神,殊不知,我的母校榆林學院即是在一片沙漠之上建設起來的。我校的首任校領導,五十年代都是身先士卒帶著師生在校園裡進行植樹綠化工作。榆林與毛烏素沙地的變化是非本地生活的人體驗不到的。

當然,並不是說榆林已經完全治理了沙漠問題,比如被榆林市民詬病的「沙蒿鼻炎」對市民生活造成不便,而且還有相當部分治沙工作才開始,但我個人覺得未來毛烏素沙地整體生態會轉向良性發展,至少榆林市區不會再黃沙蔽日......其實榆林市區周邊還是有些比較荒涼的地方,但是,相比於三四十年前,真的可以說是滄海桑田的變化。整體環境都是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就如同治理霧霾,當下肯定還是有霧霾,但是相較於多年前,我們畢竟還是掌握了一些方法是一樣的。為了客觀,我也可以放出我三四年前拍的榆林市區周邊的「沙漠」的樣子給大家看。

圖為榆林尤家峁水庫,位於榆林市區的西側,趴在水庫岸邊拍照就很像海邊的感覺~~途中遠處的樓房就是榆林市區(攝於2014年)

對於沒在風沙區生活過的朋友來說,這是不是你想像中的沙漠?這是位於榆林市區西南八九公里外的一個小沙梁(攝於2015年)

保寧堡遺址,明代時榆林三十六營堡之一,位於榆林市區西南方向(攝於2015年)

無定河濕地(攝於2017年)

我在學校時的宿舍面朝北方,站在陽台眺望不遠處就是烽火台和明長城。長城之下早已不是明清時期那般風沙越牆,而是片片草叢和林地……如今的榆林,真的很美。我在此生活四年,看到了藍如海的天空,白如棉的雲朵,以及穿行在毛烏素沙地中兩岸綠色蕩漾的無定河濕地,還有那年穿著裙子陪我在無定河岸邊走的橫山姑娘。


實名DISS高贊灌溉種樹的幾位大V。

沒有調查的發言果然是容易出錯的,幾位大V南方人吧?灌溉種樹真虧你們能想像出來。

我家處河北唐山,記得兩千零幾年之前每年春天總要來幾場沙塵暴,鋪天蓋地那種,你們南方人估計是沒見過。

但是零六零七年之後沙塵暴基本看不見了。

工作後去過甘肅內蒙寧夏,在沙漠外圍看到的都是很矮小的小灌木那種(好幾年了,記不清名字了)就算是這種,也只有三兩個月的雨季才能種的活,一般都是種植的時候給一次水,之後就任其自生自滅,喬木灌溉?抱歉真的沒見過。那種土地你以為靠灌溉能養活大型喬木嗎?首先沙地種喬木風一吹全倒了。真正栽種大型樹木的我只在塞罕壩或其他三北防護林見過,還有我們華北本地的退耕還林區域見過。

新聞本身存在過度美化,過分誇張了。但是我覺得相比新聞,幾位大V的「灌溉種植喬木」方法才是真的誇張了吧??

下圖這種都是比較好的路況了,你怎麼去灌溉?

就算草原喬木都是比較少見的

這種只適合人類活動自己砍伐後恢復的區域。比如塞罕壩

由於換手機比較多,西北的照片都沒了。但是我想西北更缺水,現在治理方法肯定不能比內蒙河北壩上區域治理的更厲害吧?

雖然高手在民間,但是我想廟堂也不都是庸才,這種大工程不可能不經過調研論證領導一拍屁股就決定了吧?


我是榆林本地人,聽我高中老師說上個世紀的時候沙塵暴一夜之間把一家人和房子一起埋了。現在榆林已經很少見到沙塵暴了,即使有也不大,不會到中午天就黑了。看到上面一堆人diss榆林治沙也是無語了 。不治沙人在被埋了他就爽了吧。


大V的前提是「如果毛烏素沙漠全境、全境、全境真的變成草原或者森林,那可能是一場嚴重生態災難」,然鵝不管是問題里的「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還是大V要駁斥的「「我們快要消滅毛烏素沙漠了」,都並沒有把「毛烏素沙漠全境、全境、全境真的變成草原或者森林」的意思,不過是自己豎個靶子打罷了,竟然還有折磨多人點贊……

然後大V也承認毛烏素治沙的現狀是「保持種植適量的大型喬木防護林」+「廣泛種植小型灌木固沙林」,並且「小型灌木對地下水的消耗遠比喬木少,甚至有一些耐旱灌木可以完全不消耗地下水」,很好奇大V的理想中的治理結果是什麼……

知乎兒的智商也不能高估啊

對了,針對別人對大V不填坑的質疑,大V的回復是關你啥事,後邊還有一堆人附和說的確沒關係……

上個圖,鑒於大V已經上過毛烏素的降水量分布了,那就來一下柯本氣候分類,毛烏素屬於乾旱/半乾旱的草原氣候,與內蒙古中部、寧夏南部甚至華北平原西部是同種氣候。(以下純屬百度)並且柯本氣候分類系統的主要意義是找出了與主要植物群落分布界限大體上一致的氣候界限,以溫度、雨量及其簡單組合、氣溫與降水的季節性特徵來描述和命名植被分布的氣候類型,分類結構簡單明了,氣候界限和植被界限一致性高,在低緯度地區較適用。最明顯的優點是標準嚴格、界限明確、應用便利,並且較其他分類法更適合於景觀帶,應用廣泛。

也就是說,如果自然演替的話,毛烏素本來就應該是草原群落為主而非沙漠

再來一個modis在2018年7月26號的衛星遙感,綠色代表植被,黃褐色代表裸露的地表,藍黑色是水體,可以看到今年夏天毛烏素的植被和內蒙古中部還有寧夏南部還是比較接近的。

繼續放大,可以看到毛烏素內部有很多小湖,不知道啥來歷

最後發個有意思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9833-988082.html?

blog.sciencenet.cn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