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是依靠定向軌或定向管發射火箭彈,而火箭彈自身是有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的,發射時定向軌或定向管只是起擋彈以及賦予火箭彈射向作用,自身無需承受很大的膛壓、後坐力,發射軌或定向管的管壁可以做的很薄,也無需炮閂、駐退機、反後坐裝置等複雜的機構,所以實現多聯裝比較容易,而且這種多聯裝在尺寸和重量上所付出的代價也很小。正是由於火箭炮結構簡單,所以更容易車載發射,我們能看到的火箭炮主要是車載型,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可以打了就跑。

身管火炮就不一樣,它要裝填彈丸、藥包或者整裝炮彈(即葯筒和彈丸合為一體),並且依靠發射機構將彈丸打出去,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穩定所需的高速旋轉(尾翼穩定的迫擊炮彈和穿甲彈可由滑膛炮發射)。由於發射葯燃燒時會產生會高的膛壓和燒蝕,所以身管火炮的身管要能承受高膛壓、燒蝕以及彈丸飛出後產生的巨大後坐力,要有膛線,還要有關閉藥包、彈丸或整裝炮彈的炮閂、駐退機、反後坐裝置、駐鋤、炮架等等,整個結構非常複雜,所以很難實現多聯裝。俄羅斯曾經研製過聯盟155毫米雙管榴彈炮,但是只有樣車,沒見證是列裝的消息,這說明多聯裝形式可能存在很大缺陷,並沒有表現出很大的技戰術優勢。

迫擊炮雖然比普通的身管火炮簡單,但是也要腳架和厚重的座鈑,整體重量也不輕。例如我國研製的90式60毫米迫擊炮全重22.4公斤,最大射程5.564公里,而用三腳架支撐的85式107毫米單管火箭炮全重也才23公斤,射程可達8.5公里。


這個問題分兩塊:

1.火箭炮之所以可以聯裝,主要是他與身管火炮的工作原理和結構不同,發射機構本身不需要承受太大后座力和爆炸壓力,因此只需要一堆「管子」甚至是「導軌」就行,再裝填也很快。而大口徑身管火炮則不同,需要抵抗后座力和爆炸壓力,除了較厚的炮管外,還有炮膛、復進、再裝填等一系列複雜機構,整體體積遠大於同口徑火箭炮,如果再採用管聯裝,則體積和重量將大大增加,對於陸炮來說代價太大,得不償失。

2.身管火炮也不是不能採用管聯裝,有以下幾個例外情況,例如六管40毫米博福斯等小口徑速射炮、更大的載具平台(多聯裝艦炮等)、迫擊炮或無后座力炮等結構較簡單的陸炮(例如六管M50昂圖斯無后座力炮和雙管AMOS自行迫擊炮等,當然,相對較少見)。ps:關於M50可以看看我早先寫的頭條。


如果這個問題改成導彈對比火炮就沒人有疑問了。其實現在的火箭炮就是簡化的導彈,早期在二戰時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是沒有制導能力的,放出去偏差很大,靠多管覆蓋式打擊才有效果,單管還沒火炮精度高。而現代的火箭炮都有制導能力,落點精度可以控制在10米,所以大家看到的我國100毫米火箭炮只有8-12管,不靠數量取勝了。

而火炮是沒有制導的,火炮靠高堂壓推出去,需要一整套發射機構,一個炮管就需要整個發射車來服務,所以想做多管太難,不經濟。


大聲告訴大家,這個炮塔里的大炮是幾連裝,口徑有多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