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馮·俾斯麥在完成全部回憶錄後,於1898年7月30日深夜去世,終年83歲;按照他的要求,其石棺上寫著「皇帝威廉一世忠誠的德國僕人」,以此表達他對威廉二世將其罷黜的至死不予原諒;他甚至拒絕了威廉二世要在蓋棺前見他最後一面的要求;

俾斯麥死後,有43家出版商競標《思想與回憶—全三卷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最終斯圖加特科塔出版社以30萬金馬克一次性版稅+1金馬克/本 版稅投得出版權;

出版後雖然單價高達40金馬克/套(第一、第二卷),但首版30萬套1898年11月底問世後,一個月內便銷售一空;

(註:40金馬克=中國白銀11.9兩;大概是當時一個普通中國人半年的生活開支。)

在回憶錄中,俾斯麥真實表達了他對威廉一世、威廉二世、德國所有政要的看法,以及他一生處理國事的詳細內情;但如果客觀評判,全書基本立場是:德意志帝國之成就每一樁都離不開俾斯麥,德意志帝國之錯誤則每一樁都與俾斯麥無關。

所以,我個人認為並不能將該回憶錄視為信史,更適合作為參考書目,俾斯麥《思想與回憶》本質上是在為他自己樹碑立傳,這也是大部分政治人物的通病;當然,回憶錄中公布的大量德國政府文件則是珍貴的史料。

第一卷:

回憶錄從1847年7月28日,32歲的奧托·馮·俾斯麥與23歲的約翰娜·馮·普特卡默共結連理寫起;

1849年1月,成為普魯士議會保守黨議員;

1851年8月18日,普魯士王國駐德意志聯邦議院代表;

1853年10月,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俾斯麥主張擺脫俄奧普三皇同盟之束縛,宣布中立,並支持奧地利帝國對俄國動武;這是他第一次提出:公理與道德最終必須讓位於國家利益;

腓特烈·威廉四世1858年10月7日任命他的堂弟威廉一世為普魯士攝政王,這成為馮·俾斯麥跨入德意志政治核心的關鍵契機;

1859年1月-1862年3月:普魯士駐俄國大使;

1861年1月2日,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1月8日,威廉一世宣誓成為普魯士國王;

1862年4月-9月18日:普魯士駐法國大使;

1862年9月22日起:普魯士總理兼外交大臣;

第二卷:

1863年12月開始發動德意志統一三部曲;

1867年7月14日,在贏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後,德意志聯邦議院關閉,北德聯邦成立,俾斯麥出任北德聯邦總理;

1871年1月18日起:德意志帝國總理、俾斯麥王子、陸軍中將;

俾斯麥獲得王子這個貴族最高頭銜,但沒有封地;作為補償,威廉一世將漢堡附近的薩克森瓦爾德莊園贈送給俾斯麥;(近70平方公里,94%面積為森林)

1876年晉階陸軍大將;

第三卷: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去世;

1888年6月15日,腓特烈三世去世;威廉二世繼位;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麥被罷黜;為了彌補俾斯麥對於自己沒有封國的遺憾,威廉二世同時冊封其為勞恩堡公爵,並授予德國陸軍元帥頭銜;

此後直到1891年12月俾斯麥對德國政治變遷的看法;

對於第三卷,威廉二世與俾斯麥家族達成協議,在威廉二世在世時不得出版;但由於德國一戰戰敗,1918年11月28日威廉二世退位,俾斯麥家族遂於1919年授權科塔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三卷,導致威廉二世向魏瑪共和國法院對俾斯麥家族提起民事訴訟;1921年底,幽居於荷蘭的威廉二世被迫妥協,與俾斯麥家族達成和解;

在第三卷中,俾斯麥除了瘋狂批判威廉二世及其他政敵外,還預測將在20年後因巴爾幹問題引發全面歐戰,而德國將在俄法東西夾擊下失敗;

俾斯麥是在英國中立的前提下做此預測的,事實證明,如果英日同盟不與俄法同盟聯合對德作戰,德國不會失敗,即使義大利叛變;甚至英日同盟加入,也未能贏得決定性勝利,直到美國參戰,向英法輸送大批軍械,並在一年後大舉登陸,才給予德國致命一擊。

後世史學家認為俾斯麥準確地預測了一戰進程,這實在是對俾斯麥的人為神話;如果歷史進程單單是俄法同盟VS德奧意三國同盟,則結果必然與俾斯麥的預測完全相反。

俾斯麥一生政治生涯最大失誤就是過高估計了俄法同盟的力量,對於俄法同盟的恐懼,導致他背信棄義,做出簽訂《德俄再保險條約》這樣的卑鄙之舉;

當然,俾斯麥生前沒有預測到1914年的德國國力已全面超越英帝國,而俄羅斯帝國的真正實力直到日俄戰爭才得到檢驗;而看似腐朽虛弱的奧斯曼帝國卻在一戰中爆發驚人力量,不僅抵消了義大利的叛變,甚至打瘸了半支英國陸軍;

最後,對於俾斯麥擅自公布再保險條約,令德國全局被動,德國法庭判定其犯有叛國罪是恰如其分的;俾斯麥生在德國是他的運氣,如果他生在中國,以他的所作所為及對威廉二世皇帝的態度,抄家滅門那是必然的。

威廉一世賜給俾斯麥的漢堡薩克森瓦爾德莊園,俾斯麥家族於2003年將其中22.5平方公里出售給漢堡航運業巨子埃伯哈德·馮·蘭佐,其餘47平方公里至今仍屬於俾斯麥家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