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夾關鎮農村公路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郭瑩)4月1日報道“要致富,先修路,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道路基礎設施。”近年來,成都搶抓戰略機遇、創新紮實工作,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記者瞭解到,“四好農村路”是指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爲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邛崍夾關鎮農村公路

邛崍夾關鎮:依託四好農村路

茶葉產業年產值三億元

邛崍市夾關鎮,茶馬古道的發祥地,享有“萬擔茶鄉”的美譽,這裏東距邛崍市區37km,西距國家級景區天台山10km,是川西旅遊環線的重要驛站。這裏擁有茶園5萬多畝,年產幹茶1800多噸。

由於夾關鎮位於丘陵地帶,在“四好公路”修通之前,這裏的交通極其落後,從夾關到邛崍市區,往往需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村裏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本地的優質特色農產品賣不出去。

2017年,夾關鎮魚壩村、草池村完成2.6公里村組道路建設;2018年,二龍村實施6公里村組道路提檔升級工程。

邛崍夾關鎮農村公路

道路修到村裏,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茶葉,也升級成爲高端特色農業。夾關鎮依託2000多年的茶葉生產歷史,建成標準化茶葉基地1.7萬畝、千畝標準化茶葉示範園4個。其次,通過培育茶葉精深加工企業28家,引進實力龍頭企業,實現茶葉年產量6400噸、產值3億元。

“茶葉採摘、銷售都是需要搶時間的事兒,稍微拖一下,產品品質就不好了,四好公路的暢通,着實棒了我們大忙。夾關鎮居民楊大柱告訴記者,由於交通的便利,現在,每一斤鮮茶的收購價格都要比以前高1-2元左右,茶產業的興旺,也帶動了附近居民的居家就業。

邛崍夾關鎮農村公路

四好農村路通了,也爲當地居民帶來實打實的經濟效益。按照“互聯網+”模式,夾關藉助“爲村”平臺“村友圈”欄目,推介魚壩特色農產品、文旅產品,帶動全鎮農民收入由2008年的4500元增長到2017年的17856元,實現村民增收致富。

茶產業的興旺,也帶動了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四好農村路通了,遊客也來了。爲此,夾關鎮打造茶旅特色小鎮,每年定期舉辦“中國·成都採茶節”和邛崍民俗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年接待旅遊人次10萬人以上。

崇州道明鎮:依靠四好農村路,竹藝“網紅村”美名遠揚

要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除了建好農村公路外,還需要“管好、護好、運營好”,在崇州道明鎮,最美鄉村公路——重慶路、白塔湖旅遊環線、四寶路、街安路等縱橫交錯,全鎮鄉、村道路總里程達到了92.85公里,不僅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也爲境白塔湖2A風景區、白塔寺禪院以及川西林盤樣板院落竹藝村等旅遊景點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崇州市重慶路

道明竹藝村,這兩年炙手可熱的“網紅村”,不同與普通鄉村村落,這裏既保留了川西民居的古樸典雅,又呈現着時尚現代的藝術氣息。在道明村,竹編工藝隨處可見,以“竹”爲主題的酒店、青年旅舍林立,吸引着遊客前來觀賞遊玩。

“道明村是道明鎮龍黃村九、十一、十三組所在區域行程的自然林盤聚落,這裏以竹編產業、鄉村旅遊業爲主導產業,前往竹藝村的必經之路重慶路和川西旅遊環線,分別於2009年、2010年開始修建,2017年底,村道路面也進行了拓寬。這些道路的成形和拓展,助力了我們村的發展。”龍黃村村支書倪伏裕介紹,過去,村裏的道路都是破舊不堪的泥巴路,老百姓出行不方便不說,安全隱患也大,現在通過改建13公里機耕道,已經實現了戶戶通,村上還成立了保潔隊,負責道路基礎維護和衛生保潔。”

道路好了,產業起來了,村裏人的收入也獲得了明顯提升,村裏居民從以前人均每年17000多元收入,增長到人均每年24000多元收入,生活質量得到一定提升。

崇州市白塔湖連接線

成都:24819公里農村公路服務鄉村振興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農村公路里程達24819公里,農村公路密度達184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全市除簡陽外實現了村民小組及20戶以上村民聚居點通達水泥(瀝青)路,農村公路網絡化基本形成。

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鄉鎮客運站143個,其中等級客運站85個。全市298個鄉鎮全部實現通客車;3419個建制村實現通客車,客車通達率爲95.9%。聚焦打通農村物流“最後一公里”,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的運出和農資的運進問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