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左岸芯慧得到以色列英菲尼迪A輪投資時,董事長張波並沒有預料到,有一天公司的智慧農業產品和理念將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國家受到青睞。

“自2010年公司成立,幾乎所有的收入都投入了研發。2018年剛實現收支平衡,2019年迎來開門紅,到目前拿到的訂單已達到7000萬,預計今年訂單總額可達到1.5億元。”張波將一沓項目合同展示給記者看,“除了貿易項目,我們還與國家智能傳感器中心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建立起聯合研發合作,所有成果雙方共享,這將爲公司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提供強大支撐。”

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左岸芯慧”)是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智能數字傳感器技術和智慧農業雲平臺等軟硬件設備,致力於提供農業全產業鏈智慧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當智慧農業這種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形態開始在我國試點時,左岸芯慧應運而生,並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中紮根成長。目前,由左岸芯慧核心技術成果轉化而來的全套農業生產整體解決方案,已經覆蓋了設施農業、大田種植、水產及養殖等多個應用方向,成功落地的項目遍佈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農業企業實際生產中,並於2018年正式進軍國際市場。

看,世界智慧农业闯入一匹中国黑马!

左岸芯慧智慧農業雲平臺

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企業是引領智慧農業發展的主體。相比較起步較早、發展完善的美國、以色列、德國等,智慧農業在我國起步晚、規模小、市場不完善。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左岸芯慧憑藉什麼與其同臺競爭?記者進行了採訪。

從車接車送到自己租車,再到車接車送

中國物聯網創新技術落地海外,會不會水土不服?

張波仍然記得,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初期,公司團隊躊躇滿志,認爲公司的設備優良、技術前沿,完全可以滿足對方的需要。但是,對方兜頭拋來的幾個問題還是讓他頭腦一懵:你們公司的設備和技術能解決什麼問題?能把所有的監測數據與實際生產關聯起來嗎?能把每個養殖棚的管理人員由10多個人減少到2-3個人嗎?……

“這些都是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要走出去,技術必須與對方需求相適應。”張波坦言,“我們碰了壁,才意識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技術纔是好技術,表面的酷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爲了改變創新技術與實際需求“兩張皮”,左岸芯慧成立了泰國項目攻關小組,由公司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熊焰帶領團隊深入當地調研,虛心向泰國農業專家請教,瞭解當地種養情況,在肉雞養殖中引入人工智能與邊緣計算技術,創新性地以畜禽養殖模型、雲平臺、物聯網技術集合工廠化生產流程,實現了養雞全程無人值守式的自動化生產模式。

看,世界智慧农业闯入一匹中国黑马!

左岸芯慧技術人員在泰國正大集團北柳地區直屬養雞場施工。

有實力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張波不無戲謔地說,剛到泰國時,他們被奉爲專家,去養殖場都是車接車送。發現左岸芯慧的技術不能馬上解決問題,泰方立刻換了臉色,既不派車接送,也不派翻譯協助。第二次進養殖場的熊焰一行就自己租車,全程直接英文交流。當左岸芯慧團隊展示出爲對方量身定製的生產模型時,泰方的態度再次發生了180度轉變,給中國專家又恢復了“車接車送”的待遇。

“進軍國際市場對我們來說是一場試煉。我們堅持走市場化的道路,只有經歷了市場檢驗的技術,纔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才能讓我們在世界浪潮中站穩腳跟。”張波介紹,2019年,左岸芯慧與泰國正大集團將在水產養殖、稻穀、玉米等水產品與大宗作物的現代化種養、產品安全追溯、新零售等領域展開合作推廣,項目總規模達60多億人民幣。

中國很多領域的技術創新是先進的,不是落後的

左岸芯慧爲什麼能在國外成熟的智慧農業方案提供商中脫穎而出?

張波透露:“我們的報價比德國、以色列要高。但是泰國正大集團還是選擇了我們。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智慧農業雲平臺,能夠一張圖集納該集團在全球所有產業的實地數據和畫面,幫助他們完成整個產業鏈的規劃和設計,實現自主掌控。”

看,世界智慧农业闯入一匹中国黑马!

在泰國調研時,熊焰(右前)與養殖場主進行溝通

這樣的先進技術當然不是憑空得來。左岸芯慧的研發團隊都是“80後”“90後”,非常年輕,卻是航空軟件設計領域裏的精兵強將。技術“領頭羊”——左岸芯慧總經理古成龍早在大學期間就已聲名鵲起,其團隊曾在世界互聯網大賽中拿到第二名,比爾·蓋茨親自爲其頒獎。擁有這樣的優異團隊,公司剛剛成立就順風順水,僅僅爲高校提供物聯網模擬實習機,產值就達到500多萬元。然而,張波馬上決定砍掉這個項目,“這樣的錢太好掙,這麼優秀的年輕團隊成爲賺錢的機器,就太可惜了。”

2014年,公司拿到了一個項目,爲吳明珠院士位於上海嘉定的哈密瓜研究基地裝上物聯網設備。在此之前,公司曾陸續嘗試過一些農業物聯網項目,發現其中存在着諸多問題:農業生產現場環境多樣、電壓往往不穩定、傳感器種類繁多、接口無法標準化等。公司團隊意識到,沒有優質的設備完成最基礎的數據收集,後續的集成分析和應用就是空中樓閣。

在這次項目承接中,古成龍向張波提出,要創新制造市場上還沒有的、統一口徑標準的傳感器。一個星期後,古成龍完成了五款傳感器,卻始終無法做好PH傳感器的接口標準化,爲了幫他開拓思路、突破瓶頸,張波特意邀請了美國ASI公司——全球第三大傳感器生產公司的中國廠家製造總監,前來與公司團隊做交流。古成龍在交流中受到啓發,一夜之後就做出了離子傳感器樣機,並在ASI中國實驗室試驗成功,0.001的精度差異突破了ASI公司的最高標準。

“這批統一口徑標準的傳感器,就是左岸芯慧的核心產品之一——智能數字傳感器。”張波感慨地說,“中國在很多領域的技術創新是先進的,不是落後的,完全有能力走出去,造福‘一帶一路’國家。”

不是爲他們,而是幫他們,共贏纔是走出去的正確模式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印度尼西亞政府積極響應,願意與中國攜手共進,特別是在農業現代化和精準扶貧方面,積極引進中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努力打造世界糧食基地。

印度尼西亞中央農村合作社聯盟是印尼全國合作社總社,主要負責印尼國內農業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該聯盟目前擁有350萬公頃農耕土地,未來十年計劃開發1000多萬公頃平原土地,除了進行機械化、智能化農業種植,還要幫助500萬印尼農民家庭脫貧。

看,世界智慧农业闯入一匹中国黑马!

張波(居中)帶領左岸芯慧代表團在印尼雅加達參加印尼鄉村合作社聯盟舉辦的AGIC會議。

在與該聯盟簽訂合作協議前,張波多次去過印尼,對印尼優質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印象深刻,“我跟對方負責人說,印尼這麼好的土地,沒有污染,一定要走綠色安全生態農業的路子,既解決當地糧食安全還可以供應中國市場,實現兩國的共贏。”張波的想法與對方不謀而合。雙方當即簽署了1000萬公頃的聯合開發協議,後期還在印尼農業部的支持下又追加到2000萬(3億畝)公頃。眼下,在印尼萬隆,一個4.5萬畝的智慧蔬菜種植示範基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走出去必須有共贏的心態,而不是簡單賺一點錢。要滿足對方的需求,就要去理解對方的理念,由被動變主動,不是爲他們做什麼,而是幫他們去完成他們自己的目標。”張波這樣總結。

走上國際舞臺,左岸芯慧展示出了“中國創造”的實力,更多的優秀跨國企業也慕名而來,向這匹闖入世界智慧農業市場的中國黑馬拋出了“橄欖枝”。

全球保鮮技術領先企業——日本DEN?BA株式會社的目標是在中國建立縣域冷鏈保鮮倉儲物流中心。他們主動找到張波,要與左岸芯慧共同建立全球冷鏈物流的大數據平臺和運輸體系。

張波對這次的合作期待很高,“能跟強大的國際農業企業合作,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這次合作讓我們距離自己的目標——搭建農業全產業鏈的智慧服務體系,更近了一步。”

來源:農民日報國際(ID:gjb_nmrb)

作者:農民日報記者 呂珂昕

編輯:李慧斌

更多精彩內容

下載農民日報新聞客戶端

三農|資訊|問答|直播|報紙

掌握三農動態

見證鄉村振興

看,世界智慧农业闯入一匹中国黑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