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國家戰略聚焦、龐大市場空間、產業資本支持,這些都是中國芯片產業翻盤的重要抓手。


中國何時能治癒“芯病”?


01

芯片大戰激發芯片投資熱

中美“芯片大戰”道出了一個事實,即:芯片大勢不可逆。

除卻國家層面的戰略安全考量,未來是智能的世界,芯片無處不在,手機、汽車、垃圾桶,甚至隨着光刻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突破,建築物、人體等都將嵌入芯片,“追風一族”已然嗅到了商機。

前有阿里全資收購杭州中天微,後有格力不惜一切代價進軍芯片行業,董小姐一句“哪怕投資500億元”的豪言壯語,也激發了同行康佳的鬥志,還有超過1700家創業公司在路上。

外行的、內行的都紛紛披掛上陣,以至於有人調侃“投資人看芯片的創業項目都看不過來了”!

而極具誘惑的“錢景”,也讓世界芯片大佬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瞄準了中國。

全球最大的可編程芯片(FPGA)廠商賽靈思收購了中國AI芯片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深鑑科技;英特爾以7200萬美元投資了12家創新型公司,其中就包括樂鑫科技在內的三家中國企業。巨頭進擊中國的消息一個接着一個,晶圓廠建成投產、合資芯片公司成立運營、光刻機到貨……

國內芯片產業搞得風風火火,無“芯”之痛似乎瞬間就能被治癒。


中國何時能治癒“芯病”?


02

中國芯片市場的地位

想當初,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本以爲走了“遏制中國芯片產業”這一步棋,就能狠狠將中國一軍,卻未料想就在中美科技戰的關鍵時刻,英國竟然抄後路,在背後捅了美國一刀。

因爲英國的ARM芯片公司隨後就同中方在深圳成立了合資公司ARM Mini China,不單中方控股51%,還禁售股票給美國人,更有傳聞稱,它將全面接管原來美國出口中國的3000億美元的芯片訂單!

即便特朗普大罵英國人無恥,英國首相梅姨卻高興地迴應:你不賣了,我願賣芯片給中國不是很好嗎?

畢竟是3000億美元的訂單啊!僅僅這一筆生意就讓英國賺翻了,美國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要知道,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世界經濟相互高度依存和融合。特朗普扭轉不了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更否認不了中國擁有芯片市場制高點這一事實。

數據顯示,中國擁有3000億美元以上的芯片市場,每年生產11.8億部手機、3.5億臺PC以及數億臺各種家電。

全球整個半導體行業市場中,僅中國每年進口的芯片就達到了54%。全球77%的手機是中國製造,其中採用國產芯片的僅爲3%。每年僅花費在進口芯片上的資金,就達到了2000多億美元,這些數據無不坐實了全球芯片進口第一大國的現實。

此種背景下,當然很多人都想去全球最大市場上分一杯羹。更何況,技術奇點已經開始出現,人工智能時代,一切從“芯”出發。也難怪,軟銀孫正義不惜減持阿里、賣掉Supercell,也要瘋狂收購ARM。

因爲他曾說過:“一想到物聯網和AI人工智能,感覺睡覺都是在浪費時間!”畢竟,互聯網的大市場在中國,再考慮到5G和NB-IoT標準的確立正使物聯網加速實現,“AI+”行業商用落地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這些無不意味着中國將是人工智能的大市場,對芯片的需求也將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增長。

而ARM公司不僅能爲移動設備設計芯片,其設計的核心芯片也將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略制高點,正逐漸成爲人工智能設備的標配。此番收購雖溢價43%,但其在搶灘技術奇點和中國大市場時的價值卻不可估量。

顯然,芯片大勢已非美國所能阻擋,中國憑藉着超級大市場正讓全世界的芯片大佬逐鹿中原。

中國何時能治癒“芯病”?

03

國家佈局

雖然中國能倚仗市場支撐芯片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技術“不是能靠化緣得到的”。

早些年,以汽車市場換技術,結果技術沒換來,滿街跑的都是德國車、日本車、美國車,讓外企賺得盆滿鉢滿。

與中國成立合資公司的ARM雖然會有部分技術轉讓,不單沒涉及到核心技術專利,還依然是以收取專利費的方式合作。

如今的芯片產業,與當年的情景何其相似,中國再度站在了全球最大市場的岔路口,難道會重蹈覆轍?

事實上,中國除了龐大的市場外,這些年在芯片制度和教育上也在暗暗發力。

比如,不單推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在半導體制造設施方面,中國也在到處建據點:紫光集團正在武漢、成都與南京建立製造據點,其中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科技在武漢興建的將是生產3D NAND的12吋晶圓廠。

再比如,“本土百萬半導體人才基礎+第三次回國潮”正源源不斷地填補芯片人才的漏缺,“芯動力”人才發展計劃也在進行時。

此外,中國不僅爲國內半導體企業提供了稅收減免優惠政策,還試圖把“願望清單”中的海外芯片業者收歸囊中。

國家戰略聚焦、龐大市場空間、產業資本支持,這些都是中國芯片產業翻盤的重要抓手。

關鍵是當前的人工智能芯片正處於產業化的早期階段,芯片各國大致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而中國政府從上至下對人工智能尤爲關注,完成了一系列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

再加上中國擁有大量的數據,並對數據主權的管理以及應用場景力求本土化,目前已涌現出地平線、寒武紀、中天微等一批明星企業,還誕生了中國首款全球領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芯片,在人工智能芯片上可謂是絲毫不輸美國。


中國何時能治癒“芯病”?


04

國際芯片產業格局

世界芯片大佬都在忙着到中國大陸謀篇佈局,全世界也都看到了中國正在半導體產業版圖上勵精圖治,美國想要遏制中國芯片真的有點難。

更何況,即便美國擁有芯片技術的制高點,但芯片是技術,它還直接涉及到商業模式和生態。

芯片和操作系統構成基礎,在它上面還有大量的軟硬件構成一個體系,之後得再發展大量應用形成對體系的支持,更得依賴市場來提供資金和反覆試錯改良的空間。

從全球產業鏈來看,雖然IC設計和創新的主場在美國,全球前十大芯片設計公司大部分都在美國;但是IC製造和封測(主要指代工)就主要分佈在亞太等勞動力密集的地區,如中國臺灣、韓國等。

市場需求方面,中國大陸則佔據着絕對的市場份額,尤其是作爲最先步入全面數字化的國度,中國有着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替代的芯片大市場。失去了中國龐大的市場,美國芯片賣給誰?

即便是考慮到經濟利益,美國也絕不會在芯片問題上太任性。這也意味着,中美在芯片問題上最終還是會和解,並將呈現出互補關係。

而縱觀全球芯片格局,歐洲相對淪陷,美國與亞洲勢頭強勁。

相關數據顯示,歐洲已經淪爲美國和亞洲競爭的“第三者”。在全球10大芯片企業名單中,歐洲僅有荷蘭恩智浦半導體上榜,前幾年還在10大榜單中的德國英飛凌和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意法半導體也不見了蹤影。

反觀亞洲和美國,美國芯片老大的地位自不必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近幾年也一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最爲迅速的地區,而中國大陸的芯片爆破力更甚。


中國何時能治癒“芯病”?


05

化解芯片之痛時間表

顯然,中國芯片產業正試圖從依附式生存向自力更生的方向加速邁進,那麼,未來何時才能根本解決呢?

根據官方預判的時間,就是2025年。國務院在《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裏就曾提到,到2020年中國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

由於中美貿易摩擦,政府愈發意識到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直接將2025年半導體自給率提升至70%。掐指一算也就還有不到10年的光景。

再聯想到中國這些年又是集成電路發展大基金“下血本”似的投入,又是各種芯片成就捷報頻傳,也難怪美國很心焦並屢次三番地找茬來阻截。

另據業內人士給出的具體階段性預判,芯片設計僅需3-5年,芯片製造10年左右。因爲芯片設計類似於軟件,依賴於人類的智力,跟工業基礎關係不大,不需要太大資金投入,壟斷性也不是很強,只要規劃好,3到5年即可趕上。

可芯片製造接近於傳統工業,涉及到設備、材料、工藝、封裝測試等一系列問題。光是芯片製造的機器就多達16種,而這些機器又需要工業經濟達到相當高的境界才能生產出來。

另外芯片製造還是個資金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沒有幾百億人民幣的投入可能都形成不了一條生產線。

因此,要趕上發達國家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但毫無疑問,數字經濟、信息經濟時代,頻道正在切換,中國“芯病”離治癒已經爲時不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