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都是國產手機,廣告牌沿街延綿不絕,但實際上我並沒有發現國產手機有什麼優於其他品牌的地方,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市場如此不公平嗎?一口一個支持國產,中國消費者不知道店大欺客嗎?


店大欺客知道啊。所以才不買三星。NOTE7爆炸的時候,中國消費者待遇和國外消費者可不一樣。有主動賠償過嗎?主動道歉過嗎?

只有最後逼中國籍管理出來下跪。這符合店大欺客的定義嗎?

至於說國產機目前不能說最好,但也不差了,拍照可以買華為。屏幕指紋,國產很多有,價格也有優勢。


一.產品力逐漸接近,差異縮小

二.違法違規成本低

三.雙重監管標準

當外國品牌失去了技術門檻和核心競爭力的時候,他們往往就不是中國企業的對手了。

為什麼?

因為他們腦子不夠「靈活」,手段太有底線和原則。

從營銷到生產到供應鏈到資金管理,有些中國企業可以不擇手段不講原則沒有底線。

別人比拼的是下線,看誰褲子可以扯更低。做不到你就等著被消耗蠶食殆盡。

因為懲罰機制沒有被很好地執行,所以無下限的動作可以成為一種「競爭力」,可以用來降低規範性成本,額外收取智商稅等。

前提條件是,外國品牌沒有核心競爭優勢了。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會懼怕無下限的對手,因為無良企業還摸不到別人的褲腰帶,沒法扯別人的褲子,不在一層次。

當通過反覆的收智商稅以及騙拖拉潑壓等各種花式手段都用上了後,部分中國企業規模上來了,這時候就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洗白,一種是不知收斂自取滅亡。

洗白大致這麼操作,大力發展自己的研發,樹立高大上形象,雞鳴狗盜的事少做,不是不想做,是這時候做多了,帶來的風險敞口變大,不得已少做。該做的時候還是一樣做,水軍啊,公關啊,抵賴啊,拖延啊。總之你很少發現這些洗白了的企業犯錯認錯,全是別人的問題,自己永遠是偉光正的。

是不是很驚喜,是不是很意外,一個永不犯錯的人或企業是什麼人什麼企業?約等於他說他是上帝,或者上帝在辦企業。

但是沒有關係,由於收智商稅等雞鳴狗盜的處罰成本太低,而且還可以使各種潛規則,進一步降低這種處罰成本,既然如此手段投資收益比如此之高,何不盡情使用這種快樂的「槓桿」呢?最近的娛樂圈資本市場打回原形就是最清晰的體現,只是別人現在是運氣不好,撞槍口上而已。

洗白的企業有一個重要特徵,開始重視產品力,開始構建自己的競爭力,開始往正道上走,雖然時不時還是會熟練自如的脫下褲子,但不至於收純智商稅了,會提供一定的產品價值。

不知收斂自取滅亡的就不多說了,腦袋沒有跟上形勢的變化,以為在污濁的環境中可以靠下限更低永遠的活下去,那對不起,只能等著被淘汰,收智商稅也要與時俱進的好吧。

所以中國市場上,產品力和雞鳴狗盜兩手都要抓都要硬,如此方可成大事。

外國企業在這別參考這條,您是別家的孩子,處罰認定標準不一樣的,您只能多幹活少犯錯,有超強的優勢才能在這裡活下來。什麼,你也想學兩手都要硬,分分鐘讓你上315你信不信?

最後大家觀察一個現象,為什麼很多中國企業在國內鬧得歡騰,一去海外就不行呢,特別是歐美市場。


國產手機相互之間也存在競爭啊大哥……

華為、小米、oppo、vivo四家廠商互相競爭,又沒形成壟斷,怎麼就店大欺客了……

至於說vivo手機,高價低配在知乎上是出了名的,人家的商業戰略就是廣告轟炸騙低智商廠妹的,手機質量就是很差。你被騙了去買了,就說明你智商低,人家的戰略有效啊……

當然,你要是早點來知乎,也不至於被騙。知乎向來看不上oppo和vivo的。前段時間米粉和華粉勢均力敵,現在華粉佔據優勢了。

從政策上來說,國產品牌手機和外國品牌手機是自由競爭的,中國政府對外國品牌手機並沒有政策歧視。外國手機之所以失去中國市場,只有一個原因——商業戰略出了問題,通俗來說就是經營不善。

高價低配的oppo和vivo,在宣傳和渠道方面做的好。明星代言,綜藝冠名,小縣城渠道,人家搞的非常好。

小米主打性價比;華為走高端路線,技術好、性能強。

各家都有各家的獨特優勢,相互競爭。在外國品牌中,擁有獨特優勢的蘋果,也擁有10%左右的市佔率。而沒有獨特優勢的三星,就在和華為的正面競爭中,敗下陣來。

一切都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自由經濟就是這麼殘酷。

外國品牌自己沒有競爭力,怪不得別人。如果你喜歡某個品牌的外國手機,大可以去買,沒人攔著你。但是只有足夠多的銷量才能讓手機廠商活下來。如果你剛好是少數派,只有極少數人和你喜歡的手機一致,那麼抱歉,你喜歡的手機廠商,大概率是活不下來的。


就不許外國佬競爭失敗退出市場么


因為不管用蘋果三星SonyHTClgpixel

還是華為小米OPPOvivo魅族聯想中興一加美圖

我們都是在用微信支付寶和照相機,玩王者榮耀吃個雞,叫餓了么看點評

so

有什麼不一樣?

那我買國產的不是更便宜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