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黃丁士,領軍放流沙蟹苗。(記者劉禹慶攝)

2018-08-01 14:48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響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今日帶領5校水產相關科系實習生,在西嶼鄉竹灣村沙灘沿岸,放流10萬餘隻遠海梭子蟹苗〈俗稱沙蟹苗〉,3年多來已放流上百萬隻。

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近3年來已在澎湖各海域(馬公市重光里及青灣、湖西鄉紅羅村及沙港村、白沙鄉岐頭村及通樑村)放流超過百萬隻沙蟹苗。

基於地點多樣性及生物分散性,今日選在西嶼鄉竹灣的沙灘進行放流由主任黃丁士領軍,期望能利用箱網及牡蠣養殖海域豐富的餌料,增加稚蟹的攝食機會。

今年來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國立高科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學系及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5校共計27人,培育遠海梭子蟹苗10萬隻以上,實習生學習透過改進水質管理技術、調整餌料生物投飼方式、設置蟹苗附著網框,以及精準掌握著苗時間點,大幅降低因人工飼育環境密度過高所造成殘食狀況,並學習蟹苗包裝運送及放流相關技術。

選擇在餌料豐盛的竹灣箱網區和牡蠣養殖區間放流,利用蟹類碎食的生物特性,能撿食箱網掉落的殘餌,清除殘餌並增加無形的餌料效益;另一方面因牡蠣表面有許多附著生物可提供多元化餌料,又可提供立體化棲息及隱蔽空間,進而提高蟹苗活存率。

  •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三年來,放流百萬尾沙蟹苗復育海洋資源。(記者劉禹慶攝)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三年來,放流百萬尾沙蟹苗復育海洋資源。(記者劉禹慶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