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王曉鈴╱綜合報導】

大陸保護生態環境並發展永續有成,黃山在7月30日正式獲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是大陸第34個自然保護地成功申報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數量位居世界第四。

7月30日,是大陸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45周年,也是大陸「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目前為止,大陸已有34個自然保護地申報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除了新加入的黃山,還包括武夷山、梵淨山、臥龍等。

保護區已占國土18%

據陸媒報導,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指出,截至2017年底,大陸各類陸域保護地面積達17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提前完成《生物多樣性公約》2020年達17%的目標。

「人與生物圈計畫」的理念就是特別強調以科學基礎為指導的保護。大陸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說,「我們的工作起步晚,時間短,沒有長期記錄,資料是破碎的。」資料是生態保護工作的基礎,自然調查工作將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許智宏指出,西方發達國家的保護區有著清楚、完整的自然資料,包括水文、土壤、多樣性等等。這些本底資料有助於了解該地區生態發展趨勢。

加速蒐集生態資料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植被生長地、動物棲息地都會隨之發生變化。「通過長年累月的環境調查,搞清楚保護區的動態,才好採取相應措施。」許智宏以西北一些保護區為例,羚牛長得大、吃草多、繁殖快,一旦把草都吃完了,別的動物就沒食物了。這種情況,就需要做一點人工干預,維持生態平衡。

許智宏指出,目前大陸的自然調查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很多保護區只是開始利用新裝備蒐集資料,並沒有科學利用需要的數據。「所以,人與生物圈委員會要組織培訓,教他們怎麼利用好這些資料,不要等科學家來才做。其實只要受過一點訓練,就可以對數據做初步處理了。」

小靈通 生物圈保護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畫」中提出的一項概念。1971年提出初步設想,立即就得到多國響應,1976年確定了首批生物圈保護區。生物圈保護區指受到保護的陸地、海岸帶或海洋生態系統的代表性區域,用來展示和推廣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地區,必須具有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以及科研、監測、教育等功能。(王曉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