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紙上的宣仔,更多回答、文章,請關注頭條號~

不要看到03批次,就以為服役了。

按照太行服役的經驗,每次修改重大問題都需要重新生產一個批次來驗證是否解決。所以03批次可能問題還沒解決完,更別說服役了:

」1997年10月,地面試車過程中發生風扇大葉片斷裂。一航動力所組織參研人員檢查故障件斷口、進行振動模態試驗等分析工作,又對發動機風扇葉片進行動應力測量。結果發現葉片振動應力偏高,由於葉片加工較粗糙,有較大應力集中,導致裂紋。在排故中,壓氣機設計研究室的設計師們從設計要求、工藝改進、裝配、振動、試車等方面提出了多個修改設計和製造方案,進行了大量的試驗驗證,歷經兩年多時間,完成了葉片結構減振優化設計。重新修改後的葉片創造性應用了全新結構,滿足強度要求,達到了預期效果;同時進一步提高葉片加工質量,終於攻克了發動機研製的「攔路虎」。」

比如上面這個太行的問題,修改葉片後必須重新生產一個批次來檢驗。太行研發階段攻克了200多個故障,注意是故障,還不是問題(一個故障背後可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問題)。解決的問題估計數不勝數了。

太行從「太不行」到「不太行」再到「太行了」,經歷了30多年

大家知道WS-15生產到03批次,主要就是根據這一張圖。根據這一張圖其實可以看出不少玄機。這個展板寫的是WS-15 03批次進氣機匣結構設計的研究獲了獎。既然每個批次機匣的結構都不一樣,說明發動機的試製03批次仍處於研發試製階段(用於進行各項科研測試),而不是生產試製(用於檢驗工藝、可製造性和生產良率)。當然能報獎說明WS-15生產批次可能已經不止03個批次了,具體進度還是未知。如果我們參考太行發動機的話:

太行發動機於1978年預研,1987年立項,2005年12月28日完成設計定型審查考核,歷時27年。定型之前的生產批次分為第一批,第二批,定型批。

時間進度我們暫時可以不看,就看批次,太行是經歷了3個生產批次後才完成定型審查。定型是什麼概念?就是技術凍結,可以進入批量生產。

WS-15有了更充足的費用,也吸取了太行研發管理的教訓,因此試製階段多生產幾個批次來解決問題是完全可能的;WS-15現在很可能還未完成定型審查,應該是已經完成了首飛,但是有沒有完成長久初始壽命試車,這個都是未知數。當然,我和各位一樣很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完成了定型審查後,就意味著可以小批量生產,進入軍隊服役了。

到時候殲20將變成完全體,潛力徹底發揮出來。


渦扇15上沒上殲20已沒有疑問了,渦扇15已上殲20,應該是渦扇15早期型號,推力在1萬4千公斤~1萬6千公斤之間,還未達到全狀態的2萬公斤推力!

其依據是去年底,鳳凰台軍機處節目,在訪談我殲10試飛員徐勇凌時,他分析說,已他這麼多年職業經歷和經驗來看,以殲20這麼先進,高度自動智能化戰機,不可能使用俄AL31F航空發動機和我國WS10B航發,這樣已落後的發動機,只能使用全新型的航空發動機。由於歐美不可能向我出售最先進的航發,而俄產品30航發還不成熟,在還是T50試飛型號時,就由於多次發動機故障而停飛。而那時我殲20試飛次數已進入高潮,而俄也從未透露向我國出售過新型號發動機。用老型號俄AL31F航發由於還使用機械凸輪式調速,沒有使用許可權式數字調速系統,無法和殲20飛火推控制系統交聯,因此殲20不可能使用俄發動機,我航發WS10,直到WS10B才實現許可權式數字調速系統。

很多網友在看到WS10研製的艱難,就得出了WS15也很難搞,實際WS10出了這麼多問題,主要是當時設計時壓力大,太著急,又放了高指標,初期想全用美技術,但由於材料不過關,又使用俄技術打補丁,結果弄得不侖不類,多走很多彎路,例如大小氣壓室設計不匹配,造成出力不均勻,出了發動機喘振停車,當然還有其他設計問題等,造成了排故時間過長,這是缺乏經驗所致,其實當年,美在研製F14戰機,F15戰機航發時都遇到同樣問題,走了同樣的彎路!

渦扇15研發較發順利,其原因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俄經濟困難,已無力將新研製的垂降雅克141航發R79發動機進行下去,因此俄聯盟航發科研生產聯合體將R79M300發動機核心機設計方案,技術資料以及製造設備,生產工藝資料一併賣給了我方,後又於1998年將矢量噴管技術也賣給我方。

根據公開我現代艦船等軍事刊物透露.,624所據此開發出YWH一30一27核心機,研發出代號CJ一2000發動機,也就是WS15渦扇發動機,其最後.推力最高可達2萬公斤,與美F22,F35所用.航發差距不大。從1995年初獲得該技術至今,已20多年,由於有俄多年研發積累和我航空也多年的研發成果。渦扇15研發順利,已小批裝備殲20!

徐勇凌還介紹,我還未開始製造轟20隱形轟炸機,這並非是技術問題,而是設計方案還未定,是直接上空天通用轟炸機,還是上美B2那樣隱形轟炸機?他說一旦選定,以現在我航空工業發達的水平和技術,三年內就可造出,沒有不可逾越的難關。就差上級決策和資金投入。

因此我國人對自己要有信心,過去我們曾那麼崇拜洋腦袋設計出,那麼多高大上的東西,現在我們也漸漸也行了,將來有一天我們出來的高大上東西,也讓洋人們也嘡目結舌,驚乎不已,那時我們才真牛了!

.


渦扇15,作為殲-20的發動機,都在關注著它的蛛絲螞跡,「峨眉」成,威龍興,正可支撐起中國天空。噴子們無聊,說什麼只有一款奸-20云云,視而不見陸地上跑的,海上飛的,水下躥出來的,不都是動力使然嗎?這個時代正開啟打臉模式,渦扇15有成,正比強國可等類比肩,雖說技術壽命沒那麼長,但1500小時即足夠,沒必要弄得非要上萬小時不可。即便這樣,我們也足夠努力,做為目標,沒有什麼不可能。如圖,話說已經第三批次了呢,怎麼還沒有正式使用?如何知道沒使用,向來謙遜的我們,只干不說,為防打臉計,還是少說為妙。2016年,魂舞大漠,中國的航空專家出來證實,少則三年,多則五載,我們軍機所有型號即可滿足使用,如今4年過去,怎麼樣了呢?有的已好如「太行」,有的慢點如「峨眉」,慢點僅按時間節點而言,也應該是快了。

▲「峨眉」天下秀。中國航空落後這多年,有人估計至少二十年,有人則比較悲觀,說至少有五十年,這也忒誇張了一點點,魂舞大漠就想問問他們,如果「峨眉」成在旦夕之間,差距還會有多少年呢?不客氣地說,連五年也沒有了呢。突破了所有技術與工藝,作為軍用大推,一旦有成,即意味著一成百成,在材料和工藝,取得了全面突破。我們成立航發集團,從條塊分割而有機連成一體,不僅是技術整合,還有資金,共享,人才,等等,成為一個整體,力量已攥成拳頭,已經沒有什麼不可能。所以我們的定義,破其四代航發一點,即可全面取得技術突破,這是有道理的。不然就舉例為證,那C919的發動機,怎麼研製那麼快,幾乎不吭不哈就成了,不正能說明問題嗎?所以說嘛,「峨眉」天下秀,今朝更靚麗。

▲「太行」山風也獵獵。呼嘯珠海,所有的傻子不睡了,都醒了,要把「太行」誇一誇,「太行」成,意味著中國三代與四代作戰飛機,已經可堪大用,不再受制於任何人。巧合的是,正是它們的天下,它們是主力。發動機,正是王者的天空,發動機成,航空強,早就成為不爭的事實。「太行」的成功,意味著從望塵莫追,可以望其項背,已經看到強者的影了呢,所以此風勁吹,已是不小的威風,再向前一步,就是「峨眉」,我們早就開始了努力。大國就是這樣,一切不會受制他人,此前受制多年,對研發規律認知不清,走過一點彎路正常的,好在我們已經理順認清了,再向前行,前景無限,都這麼說。

▲路在腳下。央視一句公益,夢想有多遠,屬於自己的舞台就有多大,回顧航發之發,從荊棘密布,到走向坦途,世間都知道我們夠多努力,從潛在追逐者,如今變為同行人,我們能走得更遠,乃致實現引領,已露出了亮麗的曙光。如南京理工大學的陳光團隊,開發出的高溫合金,猛地將承溫能力提高到了250度,一般25度為一代,我們可不就成了引領者了唄。


渦噴發動機研發時間要用10年時間,就算是美國也要這個時間去做,中國渦噴發動機的基礎太差,欠帳太多,所要做的工作並不是三批次就能完成,法國最先三級壓縮發動機玩30年,一直步進改良到達改無可改才研發下代發動機。美國渦噴發動機是理論先行,我國渦噴發動機技術是需求先行,就是根據飛機的需求制定發動機,一架飛機立項就有一個發動機立項,之前發動機的毛病都沒有解決也不管。還有就是渦噴發動機的理論不過關,老毛子還有流體力學研究院,西方國家有一套流體力學模擬軟體。渦噴發動機涉及到流體力學、燃燒學、機械工程學、機械製造、高溫金屬材料、高溫塗層、裝配工藝,電子控制。


很多人都是根據這張圖認為渦扇-15已經生產了第三批,但這不能確認是第三批渦扇15,也許是03批進氣機匣呢?後面還有「結構設計研究」這幾個字,是不是代表進氣機匣結構設計研究還未完成呢?都不好說。

我國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研發的時間還很短,就渦扇-10「太行」而言,從1987年正式立項算起,研發工作進行了30多年,最近幾年才可靠性才趨於穩定,用於單發的殲-10B/C,以前一直只能在雙發的殲-11戰機上使用。

剛剛搞定推重比8一級的渦扇-10,馬上就搞定推重比10一級的渦扇-15,這跟吹牛皮的大躍進有什麼區別?如果先進航發那麼容易,全世界怎麼只有五常有能力研製?

要知道20年前我國還在挖潛渦噴發動機,研製複雜得多的渦扇發動機,需要補的課太多了,基礎材料,製造工藝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性能的發動機需要的粉末冶金、定向凝固、陶瓷型芯製造、空心葉片精製、微孔加工、薄壁特種焊接等都非常難掌握,沒有國家能繞過這些高難科目,這些都需要長年累月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除了五常之外都耗不起。

製造F-35戰機使用的世界上最強大發動機F135的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1860年就成立了,一直專註航空發動機的製造,F-135也不是一簇而就的,與渦扇-10同級別的F-15使用的F100-PW-100上世紀80年代也經歷過狀態不穩定,噴零件導致大量戰機停飛的過程。

咱們盼望渦扇-15能早日研製成功,盼望我國航空發動機能早日趕上世界一流水平,但咱們還得遵循規律,不驕不躁才是。N


記得在,去年11月6日,珠海航展上由東方電視台記者提問,我們的殲-10戰機都用上了矢量發動機,那麼我們的殲-20戰機何時能夠換裝矢量發動機上呢?珠海航展的記者會上殲-20的總師楊偉幽默的回答十分耐人尋味-:「你怎麼知道我們現在沒用呢?而這句話對於今天問題的回答最合適。

在2019年初在黎明發動機廠的公開獎勵畫板上,赫然寫著一些關於國內某發動機的相關技術獎勵。其中××15發動機被普遍認為就是WS-15發動機。而其中的一段話就是:「基於MBD的××15發動機03批次進氣機匣結構設計研究」,獲獎人戚光鑫。也正是這段話讓大家知道了WS-15發動機已經進行了03批次的生產。

而根據楊偉總師的記者回復,顯然是我們已經用上了矢量發動機。那麼這款矢量發動機會是WS-10BTVC還是WS-15呢? 按照殲-20戰機戰機在2015年9月18日亮相的2016號原型機被普遍認為是換裝了國產WS-10B發動機,最後被我們的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的軍事專家證實,殲-20戰機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那麼也就坐實了WS-10B發動機已經裝機。

那麼這次航展上楊偉總師所說的話語已經暗示了我們的殲-20換裝了矢量發動機。可是那我們會不會在殲-20戰機上換裝WS-10BTVC發動機呢?其實矢量發動機不是簡單的我們看到的一個可以全向360度旋轉噴口,而是一個系統。矢量發動機系統的難點就在於,整個矢量噴口的動作要與戰鬥機的飛控系統相結合,而且不能出現銜接紕漏,犯錯就意味著機毀人亡。

中航展示的矢量發動機控制系統

可見能夠研製一套矢量控制系統才是最難的,那麼殲-20戰機會不會在短短2-3內就要換裝WS-15發動機的前提下,就為殲-20戰機研製一套WS-10BTVC戰機的矢量控制系統呢?顯然換了是誰也不會這麼乾的,這等於浪費資源和精力。而且得來的卻是一個推力根本不能滿足殲-20需求的矢量發動機,過兩年就要淘汰,那麼這樣的開發就毫無意義了!

而之所以說殲-20會在2-3年大量裝配WS-15發動機,是因為航空專家劉大響院士在去年7月做航空工業報告時稱,未來2-3年我們將會大量定型生產第四代航空發動機。而劉大響院士口中的第四代航空發動機就是我們的WS-15發動機。而現在看來就院士說的話已經在得到一步一步的印證。

那麼兩者信息的結合,楊偉總師所暗示的殲-20已經換裝的矢量發動機必然是WS-15。那麼這次所說的03批次也是一定是安裝在殲-20戰機上,只不過是沒有對外公開,而且在進行相關的系統調整與測試。只有徹底解決了所有問題,才會對配備WS-15的殲-20進行大量生產。我們再結合成飛在2019年建設完成第四條脈動生產線,那麼在2020年左右殲-20必然會迎來量產的階段,而且還是配備Ws-15發動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不是說研製成功就研製成功的,航空發動機的研製難度非常大,到目前為止我國研製成功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只有一款,這就是渦扇10太行發動機,太行發動機是一款最大推力有137千牛的發動機,與美國的F-35閃電II戰鬥機使用的F135的差距非常大。美國普惠公司為F-35閃電II戰鬥機研製的F135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有190千牛,這是目前裝備的最新的戰鬥機中發動機推力最大的型號。

不要說渦扇15發動機了,到目前為止批量生產的殲-20戰鬥機都沒有開始使用渦扇10太行發動機,也就是在部分驗證機上進行測試而已。如今我國在列裝的殲-10系列戰鬥機上使用的發動機還是從國外引進的AL31F發動機,而渦扇10太行發動機主要使用在殲-11BS和殲-16等雙座機型上。渦扇10發動機在國產戰鬥機運用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期間還經過了不斷的改進工作。

到目前為止渦扇15發動機連影子都沒有呢,更別說已經生產了3批了,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我國現在航空工業的發展水平在短期內很難快速研製出渦扇15發動機。發動機的研製是一個科學的過程,來不得半點馬虎,在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上有許多我們沒有涉及到的領域,而這個需要時間去摸索和積累經驗的。

未來很長時間內殲-20戰鬥機會使用渦扇10發動機作為動力,這樣可以解決發動機短缺的問題,讓部隊儘快獲得殲-20戰鬥機從而獲得戰鬥力。渦扇15作為殲-20戰鬥機的終極發動機其研製過程是漫長的,要列裝還早著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對於渦扇15,我們要多點耐心。

殲20發動機的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部分軍迷的心病了,即便殲20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好的戰鬥機,但是仍有一些軍迷強迫症一樣的盯著殲20的菊花,感覺沒有渦扇15就沒法過日子了。

無論有多少小粉紅鼓噪,目前殲20所有的原型機和交付部隊的小批量生產型,都是使用的俄制AL-31F系列發動機,另外也有原型機搭載了太行發動機的最新該型試飛,但是這些太行版的殲20尚未定型,更沒有裝備部隊。至於渦扇15版殲20,目前只存在於某些人的意淫里。

實事求是的說,雖然目前的殲20憑藉先進的隱身性能、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和優秀的氣動性能,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是由於發動機的掣肘,殲20無法實現F-22那樣的超巡,限制了制空性能進一步提升,這也是目前殲20與F22相比最大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軍迷對渦扇15望眼欲穿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近期網路上由渦扇15研製廠家中航發流出的一張照片給翹首以盼的小粉紅打了一針大劑量的雞血,被用來當做渦扇15已經裝備殲20的力證!

就是這張照片,「XX15發動機03批進氣機匣結構設計研究」。根據中國航發研製現狀,XX15就是渦扇15無疑,而03批次的字樣,確實會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都03批次了,那前幾個批次不裝機難道留著過年啊?

這實際上是對我國發動機研製進度不了解引起的誤會,因為用來做各種測試的發動機原型機都算在生產批次裡面,這些生產批次不代表是想用戶的交付批次。

上圖是太行發動機在研製時進行台架測試的照片,這樣用來各種測試的原型機也算在生產批次裡面。下面筆者就那太行發動機的前幾批生產時間和太行在殲11B的裝機時間來打擊一下小粉紅的情緒。

1987年10月,太行發動機立項;

1993-1994年,01批3台份完成製造;

1995-1996年8月,02批6台份完成製造;

1996年9月-1997年6月,03批6台份完成製造;

1998年9月份,2台試飛用發動機完成製造;

2002年,太行發動機開始在殲11A上裝機試飛;

2006年,太行發動機定型;

2014年,搭載太行的殲11B正式形成戰鬥力。

以上數據來自軍迷大佬施洋的公眾號,筆者搬運過來就是想說:大家對中國航空發動機的進度還是要保守一些。雖然渦扇15的研製可以廣泛吸取渦扇10的經驗教訓,我們在航發領域的水平也非昔日可比,但是意淫也得按基本法來。對比渦扇10的進度,渦扇15能在3年內裝在殲20上測試,那就很不錯了。

其實對於渦扇15的進度問題,大家盯著那架作為發動機測試專業戶的伊爾-76就行了。哪天看到這架大伊爾翼下掛載渦扇15,大家再激動也不遲。而目前,這架大伊爾還是掛著胖胖的渦扇20,已經快5年了。照抄CFM56的渦扇20都如此難產,渦扇15的研製難度可想而知。

而太行版殲20測試機的出現則明確無誤了證明了渦扇15的進度不容樂觀。如果渦扇15真如小粉紅期待的那樣已經裝機測試,那麼軍方幹嘛費時費力費錢的加塞一個過渡型號?!

對於渦扇15、對於我國的航發事業,大家都無比期待。但是我國航發的基礎水平、航發研製的巨大難度、可研事業的可觀規律都決定了渦扇15研製肯定非常艱辛,大家要對它有耐心。現在的殲20雖然不是完全體,但是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戰鬥力,為渦扇15的研製爭取了時間。

當然,肯定有很多讀者一定會跟筆者爭論,對於這些爭論,筆者就不回復了,讓時間來證明吧。


中國軍工是比較低調的!你怎麼知道殲20沒有用上渦扇15?


新型風扇---多向進氣自平衡異面風扇簡介

在多發動機的大型飛機中,有這樣一種設計,同一翅膀下兩個發動機前的渦槳旋轉方向相反,這是為了使兩個渦槳上產生的扭矩相互抵消,使飛機受力均衡。多向進氣自平衡異面風扇不僅能實現正面和側面多向進,使進氣量大增,還通過自平衡措施,使風扇受力均衡穩定,使風扇整體不受旋轉時扇葉上產生空氣反作用力及其力矩的影響,使風扇運行平穩,磨損少,噪音低,能耗低,故障率下降,使用壽命增加,作為航空發動機的進氣風扇或艦船推進螺旋槳使用,有較顯著的效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