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們工作學習壓力大、長期作息不規律、精神緊張,常常會有失眠,晚上睡不好覺,容易驚醒等症狀,給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有些患者需要服用安眠藥纔可以入睡,而這類藥物有很多的副作用和藥物依賴性,今天就給大家介紹艾灸治療失眠的方法。

艾灸有補陽益氣、調理陰陽、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消淤散結等作用,此外艾灸還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功效。艾灸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和藥物的作用,對腧穴進行燒灼、溫熨,以激發穴位的相關功能來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失眠可以取以下穴位進行艾灸:涌泉穴、神門穴、三陰交穴、安眠穴。特別對於失眠患者有怕冷、肢涼等陽虛內寒徵象時,不妨試試艾灸療法

取穴:

(1)涌泉: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巧用艾灸治失眠

(2)神門: 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巧用艾灸治失眠

(3)三陰交:位於小腿內測,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處。

巧用艾灸治失眠

(4)安眠穴:患者取俯臥位,安眠穴位於項部,當翳風穴和風池穴連線的中點,即耳垂後的凹陷與枕骨下的凹陷連線中點處。

巧用艾灸治失眠

艾灸方法: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對準應灸的穴位,距皮膚高約1.5至3cm左右,使患者局部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爲宜。每天施灸1至2次,每處穴位灸10至15分鐘,至皮膚紅暈爲度。因艾灸有調動人體陽氣的作用,不建議太晚艾灸,最好在太陽下山前艾灸比較好。

巧用艾灸治失眠

注意事項:

(1)艾灸時不宜距離皮膚太近,應以皮膚有溫熱感而不是灼熱爲宜。若施灸部位灸後出現水皰,其直徑在1cm以內者,一般不需要任何處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皰較大,可用一次性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再塗以燙傷油或消炎藥膏。

(2)艾灸後要注意保暖,避風寒,不吃生冷冰凍食物。因爲艾灸後人體經絡都處於開放狀態,此時易感受風寒,如不注意很容易受寒感冒。

(3)艾灸是通過艾條燃燒產熱起到治療作用,所以過長時間、過熱、艾灸方式不正確都可能導致大便乾結、小便黃赤、口舌生瘡等“上火”症狀。施灸後可適當增加飲用溫水。

(4)艾灸後可能出現腹瀉,若腹瀉後無不適,反而會有全身輕鬆的感覺,這是體內寒溼太重,艾灸後體內正氣被調動,驅使邪氣排出體外的現象。但如果腹瀉次數過多,並出現乏力、頭暈、精神不振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避免大量腹瀉導致脫水。

(5)陰虛火旺者建議施灸時間不宜過長,孕婦應在醫生指導下施灸。

撰稿:徐璇 徐浩

美編:賴潤民


本頭條號已開通私信輸入關鍵詞自動回覆功能,歡迎在私信對話框中輸入“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力衰竭”、“早搏”、“房顫”、“心梗”、“心動過緩”、“心肌炎”、“神經官能症”、“頸動脈斑塊”、“動脈硬化“、“眩暈”、“心悸”、“亞健康”、“穴位”、“檢查”、“用藥”、“中藥”、“預防”、“飲食”、“養生”、“運動”、“住院”、“就診”、“掛號”等關鍵詞,查看往期精彩內容或相關提示信息。

注意:諮詢具體病情的問題,因涉及病史、症狀、檢查、用藥、診療經過等詳細資料,故不能在此處回覆,請在徐浩大夫網站(https://drxuhao.haodf.com)上傳相關病歷資料後諮詢,謝謝您的理解!

關注“徐浩大夫”今日頭條,瞭解更多健康科普!

專 家 簡 介

徐浩,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爲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西苑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兼任世界中聯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祕書長,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常委等職務。入選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牀人才,榮獲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心衰、早搏、心動過緩、陣發房顫、心肌炎後遺症、高脂血症、動脈硬化斑塊、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失眠、頭痛、眩暈、咳喘、胃痛、便祕、自汗盜汗等內科雜病症及亞健康狀態的中藥調理。

出診時間:中國中醫科學院 西苑醫院

  • 專家門診:週一上午、週三下午
  • 特需門診:週四下午

(注:特需門診可通過好大夫在線網站-徐浩大夫申請預約加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