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烈士回家”活動啓動儀式現場。特派上海記者 李文科 攝

  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朱軍作紅巖精神宣講報告。特派上海記者 李文科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日16時24分上海訊(特派記者 佘振芳)在今(2)日下午舉行的“讓烈士回家”系列主題活動啓動儀式上,紅巖專家、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朱軍進行了紅巖精神的宣講。

  朱軍從紅巖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主要培育者、豐富精神內涵、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五個方面進行了闡釋。

  紅巖精神誕生於風雨如磐的鬥爭歲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1939年-1949年),其主要人物包括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紅巖精神的內涵包括崇高的思想境界、堅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氣。

  朱軍表示,紅巖是挖不盡的精神寶庫,紅巖有講不完的英雄故事,紅巖更賦予我們實現夢想的強大動力。特派上海記者 李文科 攝

  朱軍表示,紅巖是挖不盡的精神寶庫,紅巖有講不完的英雄故事,紅巖更賦予我們實現夢想的強大動力。

  宣講結束後,朱軍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中國大概有2000萬烈士,今年是烈士紀念日第5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此背景下,深入開展紀念烈士活動意義重大。

  “我們對烈士的宣傳,還可以往深裏做,往實裏做。”朱軍說,把310位紅巖烈士的精神送到他們的出生地以及生活、工作、戰鬥過的地方,讓烈士精神“送得到家,駐得下來,傳得下去”,讓他們的光輝事蹟在當地深入傳播,這都是很有意義的,也是這次“讓烈士回家”活動的時代背景。如今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這時候,越是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紅巖精神就是要引導廣大人民羣衆,爲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學生認真記錄報告會的精彩內容。特派上海記者 李文科 攝

  活動第一站爲何選擇復旦?朱軍表示,“紅巖英烈中有10來位是復旦的學生,而且瞭解紅巖歷史後,我們就發現復旦大學有一位共產黨宣言的翻譯——陳望道。同時,復旦大學在重慶辦學期間,也引導很多學子走上了革命道路。新的時代,復旦大學也對英烈十分重視,去年還專門到重慶和紅巖聯線簽訂了教育基地共建的協議。”朱軍介紹到,在活動籌備過程中,復旦也高度重視,前期準備花了很大精力,專門派出媒體到重慶採訪,相信在復旦開展第一場活動會取得比較好的成效。

  據朱軍介紹,除了“讓烈士回家”,紅巖聯線今年還將舉行清明祭英烈、9·30烈士紀念日、11·27紀念烈士活動等,在11·27前夕開展烈士詩歌朗誦會,並通過紅巖故事宣講團,把更多紅巖故事送到校園,送到軍營,送到企業,送到農村等。

  “讓文物活起來,我們也要激活館藏資源,對文獻史料更好地挖掘宣傳,包括展覽、整理、創作成書、拍攝微視頻、電視劇、電影等。”朱軍透露,正在策劃拍小蘿蔔頭的電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