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駱賓王最後的結局如何?

駱賓王逃亡以後,再也沒有消息了嗎?
前言

在幼兒園小朋友的心目中,估計駱賓王的地位比李白杜甫還要高, 因為他的那首《詠鵝》 是小朋友們必背的古詩詞。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波。

一、有個性的駱賓王

駱賓王是一個傳奇人物,作為初唐四傑之一,詩文雙絕。絕句、五律、古風均有一流名作傳世,文章更以《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天下聞名。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用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評價說:

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

駱賓王 (約619年—約687年),字觀光,浙江義烏人。這個名字其實很講究,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年輕時恃才傲物,作《自敘狀》不肯「 脂韋其跡、乾沒其心,「失去了被道王李元慶引薦的機會;後來還寫了一首《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替女人把負心漢盧照鄰罵了一頓。

駱賓王的時期,正是武則天開始逐漸掌握政權並廢唐自立為皇帝的時期。因為反對武則天,駱賓王不僅入獄,後來還起兵造反兵敗逃亡,從歷史中消失了。成了一個千古懸案。

二、因諷刺武則天入獄《在獄詠蟬》

在武則天開始逐漸掌握朝政的時候,他因諷刺武則天得罪入獄,憤憤不平作《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東西南北陸各自代表春夏秋冬,西陸是秋天,南冠是囚徒。之所以詠蟬,從這首詩的序言中可以看出這一意象的深刻含義:

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 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在獄詠蟬詩序)

頷聯流水對: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白頭吟有兩重意,其時詩人年近六十,當然可稱白頭,更深一層用卓文君典故暗喻被執政者拋棄。因此頸聯有」飛難進、響易沉「之說。

最後一聯自述高潔,但是誰又能替我表明呢?從詩中可以感覺到詩人的無奈,但是從詩序中卻能看到駱賓王還是鬥志滿滿,對未來抱有信心 :

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 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 (在獄詠蟬詩序)

駱賓王詠蟬的深意是: 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他認為自己候時、應節,自然有」蛻其皮仙都羽化「的時候。

三、騎兵造反:戎衣何日定 歌舞入長安

果不其然,不久駱賓王就遇到大赦出獄了。據《舊唐書》記載:

坐贓,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

棄官而去的駱賓王並不安分,4年以後,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九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駱賓王為之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曌檄》 。沒想到心胸開闊的武則天讀後不怒反笑。《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記載:

賓王為府屬,為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后罪。後讀,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在寫《討武曌檄》時,駱賓王還寫了一首絕句《在軍登城樓》: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可惜的是,駱賓王不但沒有」歌舞入長安「,反而」 亡命,不知所之。「老街味道寫觀唐絕句時,還用其韻寫過一首小詩:

縱有經綸手,空歌易水寒。 天星自淪落,何處望長安。

駱賓王去」何處望長安「了呢?

四,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還有兩個人不容小覷,就是並稱為」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問。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記錄了一段傳奇故事:

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游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郁岧嶢,龍宮隱寂寥。」未得下聯。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橋。」僧一聯,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老僧即駱賓王也。傳聞桴海而去矣。

宋之問因攀附張易之被貶,後來回長安時路過錢塘,夜晚在靈隱寺長廊下作詩,吟出第一聯後,第二聯苦思不得。旁邊一個燃燈坐禪的老僧說,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宋之問《靈隱寺》的全詩如下:

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唐才子傳》說,駱賓王的第二聯是一篇之中的警策之句。天亮以後去找這位和尚時,人已經不見了。據說老僧就是駱賓王,已經坐船浮海而去了。

結束語

駱賓王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只是好夢一場,至今也說不清他兵敗以後去了哪裡。有人說兵敗被殺,有人說入寺為僧。我記得黃巢也有類似的傳說,還有一首詩據說是黃巢出家以後的自述: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黃巢《自題像》

老街曾經寫過一首小詩《讀駱賓王靈隱寺故事有感》:

易水歌聲杳,禪房鐘磬侵。燃燈老僧坐,覓句蟄龍吟。

門對江潮闊,樓觀海日沉。平生縛虎手,換得泛舟心。

古人把所作詩無意中預示了未來不好的事叫做詩讖。駱賓王曾有《易水送別》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帝京篇》也有: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

@老街味道


駱賓王最後的結局肯定也是難逃一死,這個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滔滔江水,掩埋了歷史的遺迹,駱賓王最終被埋骨黃泥口。

說道駱賓王我們不得不想到「初唐四傑」。

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駱賓王七歲時候就創作了聞名古今的詩詞:「鵝」。

駱賓王從小就被人們稱為「神童」,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他以後的人生道路如此坎坷,但是他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也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駱賓王年少喪父,一生書劍飄零,沉淪下僚,儘管有用世之心,但是政治上卻始終不得志,也是因為他為人太過於耿直,敢想敢說,自身附帶著一股詩人的浪漫氣質,但是和同僚的人際關係處理的不是很好,受到官場的排擠,前後有幾次曾被罷免官職。

陞官引來的災難

公元678年,駱賓王終於等到了一個抒發自己雄心壯志的好機會,但是此時的駱賓王已經是到了花甲之齡,後來幾經推薦駱賓王當上了侍御史的官職,相當於朝廷的檢察官,但是陞官的同時也給駱賓王帶來了災難。

剛上位幾個月就懲罰了一批腐敗官員,但是他「處理」的這批官員當中剛好有武則天的心腹,此事讓武則天勃然大怒,派親信警告駱賓王不要沒事找事,亂搞事情,但是駱賓王真的不是一般人,他是二般人啊,當面拒絕了此事,並且向朝廷湊本,檢舉了此事。

這引起了朝廷上下的轟動,一個六品「芝麻官」竟然檢舉皇后的惡行,這下徹底激怒了武則天,皇后武則天買通駱賓王的親信,誣告他挪用公款,駱賓王因此事鋃鐺入獄,駱賓王想不到自己一心為國,卻如此蒙冤入獄,在悲痛交加之下提筆寫下了《在獄詠蟬》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表達了對黑暗勢力的控訴和自己高尚品格的宣示。先後經過重審,駱賓王出獄,但是這一年駱賓王已經六十有二。

討伐武則天,兵敗逃亡投江說

後繼武則天逆天改命的舉動想要稱帝而大開殺戒,引起眾怒,各處紛紛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討賊檄文,最後以揚州討伐失敗而告終。

歷史學家駱祥發認為駱賓王當時應該是活了下來,根據駱賓王的後人張鷟的記載為第一手資料,可信度比較高,在萬分危急的關頭,駱賓王選擇了投江,由於駱賓王是個熟悉水性的人,所以駱賓王投江生存下來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

靈隱寺落地為僧說

後繼郗雲卿奉命尋找揚州事件的真相,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夜遊靈隱寺,發現驚人的詩詞,研究發現是駱賓王之作,就此懷疑駱賓王逃生之後有可能在靈隱寺落地為僧。

綜合各種說法,駱賓王的最後結局到底是怎麼樣呢?至今也是一個疑似性的謎底,沒有人親眼看到他死於官方的毒手之下,後人只是在黃泥口發現了駱賓王的墓碑。

所以我個人認為,駱賓王的最終結局應該是老死或者是病死的可能性最大。

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駱賓王自幼聰慧,才學出眾,但仕途坎坷,一生命運多舛。對官場失意之悲,對武后王朝更之不滿,這一切堅定了其匡複李唐的信念。678年入朝任御史,後被誣入獄,出獄後,曾遊歷於幽燕並再度從戎。680年出任臨海丞。四年後,隨徐敬業於揚州參加兵變,十一月兵敗,下落不明。一種說法是被刺死,另一說法入空門,至今沒有定論。(資料,源自〖唐詩,宋詞〗(清)荷塘士等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