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盆中放入半盆高筋麵粉,可以加入幾個雞蛋,也可以不加,加入一調羹的食鹽,五分之一調羹的食用鹼,然後加入適量的水,不要一次加多,分幾次加入,將麵粉和成麵糰,然後用力地將麵糰和成很結實的狀態,表面光滑,抹上一層食用油,蓋上蓋子,擱置半小時後繼續揉搋,五分鐘後再次抹上一層食用油,蓋上蓋子,擱置半小時,這個過程反覆三次,上好的燴麵糰就完成了。

最後準備做燴面坯,取一個托盤,抹上一層大豆油,然後用菜刀把燴麵糰切下來一塊,揉搓成圓柱形長條,就像準備包包子或者餃子那樣的長條,用菜刀分割成均勻的若干塊,然後案板和擀麵杖都抹上大豆油,就像擀包子皮一樣把麵糰擀成鞋底形狀,厚度5毫米,長度20公分,寬度10公分,這是早期燴面坯的常規尺寸,就是俗稱的二兩燴面,用擀麵杖在燴面坯的中間縱向按壓一下,形成一道分割線,拉燴面的時候就從這道分割線把面撕開。

把做好的燴面坯擺在托盤裡,刷上一層大豆油,然後繼續做下一個,全部做完後用一塊濕籠布或者塑料袋蓋在面坯上防止風乾,至此,燴面坯的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