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對茶具的要求非常講究。

「工夫」在潮汕語意中,指做事考究、細緻、用心之意。

潮汕工夫茶講究熱沖熱飲,以保留茶湯的香氣和滋味,因此潮汕工夫茶喜歡用小炭爐,用砂銚煮水。

水煮開了之後,沖茶,為了保留香氣溫度不流失到極致,潮汕工夫茶不管蓋碗還是紫砂壺,出湯,直接出在杯子里,不用公道杯,用了公道杯之後,香氣與溫度難免流失。

在講究極致泡茶的潮汕工夫茶,茶具中是沒有公道杯的。


公道杯、聞香杯的歷史並不久遠,是台灣借鑒日式茶道的儀式感後引入的道具。

個人認為,使用公道杯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降低技術門檻。正宗的工夫茶是倒茶、分茶同時進行,而公道杯則是先倒茶,再分茶。

許多不是經常喝茶的人不太會使用蓋碗,由於握法不對,一方面覺得燙手(也容易被蒸汽燙到),另一方面一燙手就很難靈活運用「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手法,做到每一杯茶的湯色均勻滋味相同,操作起來難免手忙腳亂。公道杯的好處在於可以先把茶湯從蓋碗、壺裡倒出,然後再分茶,雖然增加了流程,但是比較不會出錯,更為從容。

然而,公道杯也有明顯的弊端:茶湯多經過了一道容器,溫度、香氣都會損失。潮汕人是實用主義者,不講求繁瑣的儀式感,而是在茶的滋味上見真章,講究燒盅熱罐才能起香。不僅僅不用公道杯,而且每一道茶之前會先用熱水燙杯,用茶壺泡時可能還會在壺身上淋熱水防止溫度降低。

另外,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手法,並不是為了儀式感而增加的套路,而是有其實用意義。

關公巡城:讓茶湯均勻灑落在各杯中,確保每一杯的湯色、滋味均勻,是對客人 的尊重,絕不厚此薄彼。

韓信點兵:如果不把殘留的液體完全倒出瀝干,在蓋碗里過度浸泡會讓接下來下一道茶湯變得苦澀。一點苦澀,萃取曲線被破壞,後面就很難調回來。另一方面,最後幾滴濃縮液類似茶版的espresso,是用來最終調和湯色和滋味的。


滿意答案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所謂公道杯,也是後面有人所添罷了。多半乃至擺設,畫蛇添足之舉也


真正的功夫茶所表現的是功夫,使用公道杯的目的就是給沒有「功夫」的人,能將量、色、香公道平分給幾個杯子,而功夫茶所以不使用公道杯,就是體現泡茶人的真功夫,能給三隻杯子平分出量色香,有個功夫不到家的人是很難做到的。


你這麼快就定義了「正宗」……一個標準7-8克蓋碗出水量至少三杯量。三個人喝還行。兩個人或者一個人的時候就會顯得非常不方便……喝茶無所謂正宗不正宗,這是典型偽命題。如果要說「正宗」,是否大家都退回到用泥爐煮茶末才更正宗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