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相片

發生在土耳其的一切只是一場預演。

在主要央行計畫加息和縮表的情況下,他們勢將在2019年加速扭轉危機時期採取的政策。接下來,所謂量化緊縮可能會使美元、歐元大量流出那些依賴廉價債務而不改善自身經濟基本面的政府和企業。

聯儲會已經將部分債券持有至到期,歐洲央行也計畫在12月停止購買資產。彭博經濟研究由此 預測,截至2018年底,三大主要央行的淨資產購買規模將從2017年底接近每月1,000億美元的水平銳減至零。

貨幣環境從寬鬆轉向緊縮的前景若隱若現,意味著投資者的擔憂可能從土耳其、阿根廷等市場上的特例,擴大到依賴廉價流動性的更為廣泛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以波蘭和馬來西亞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這兩個國家的外債已相當於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70%左右。

「整個新興市場仍然彌漫著自滿情緒,」Algebris Investments的基金經理 Alberto Gallo對彭博電視表示。「新興市場債券一直在亮紅燈。」

據國際金融協會(IIF)估算,其跟蹤的30個新興市場的家庭、政府、企業和金融部門負債與GDP之比,已在今年年初從2008年底的143%升到了211%。同期內,其中21個國家的美元計價債務由2.8萬億美元竄升至6.4萬億美元左右。

IMF估計,新興市場和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公共債務目前平均接近GDP的50%,為20世紀80年代債務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比例在其中五分之一的國家超過70%。

國際清算銀行(BIS)估算,新興市場單只美元計價公司債一項就高達3.7萬億美元,是2010年同期規模的兩倍。這一點或許最令人擔憂。

這樣的背景之下,彭博經濟研究認為,考慮到可能出現通膨升溫較快疊加經常賬戶及預算赤字高企的情況,土耳其、阿根廷、哥倫比亞、南非和墨西哥是最容易受投資者轉變偏好 打擊的市場。

誠然,並非所有新興經濟體都面臨同樣的風險,許多經濟體在過去10年做好了防禦。總體而言,平均通膨率處於歷史低位,經常賬戶的情況正在改善。作為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的第一個受害者,泰國現在擁有健康的儲備和罕見的經常賬戶順差。彭博經濟研究還認為南韓和台灣也相對強健。

「金融危機總有可能發生在聯儲會緊縮周期當中的某個時刻,特別是當寬鬆階段有大量資金追逐高收益資產的時候,」德意志銀行全球信貸策略主管Jim Reid表示。「因此近期形勢對全球投資者而言並不陌生,即便人們總是希望這次會與以往不同。」

檢視相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