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五季結束了。有人說它變了,跟之前相比,它變得愈髮膚淺,豆瓣指數一路下滑;有人說他裝嫩,一把年紀了還在拚命迎合年輕人,看得人真心酸;還有人說他炒作,離婚上熱搜,打架上熱搜......

但不管這些人怎麼說,在商業角度上,奇葩說第五季迎來了又一個高峰。

在剛剛過去的倒數第二期,作為米未子公司米果文化的聯合創始人,邱晨在結辯環節說道:

「我在公司裡面,看到了我們這一季的熱度和流量。我可以打包票地告訴在場的所有人,我們的數據,比之前好了差不多有一倍。」

而在最新一期總決賽之夜裡,馬東在節目中明確表示:「奇葩說第五季讓我變得野心膨脹,我們要把它,一季一季的做下去。」

要知道,在本季奇葩說開賽之前,在預告片中它曾以一個瀕危病人來比喻當時的自己。

活下去,要有「第六季」。這是第五季「奇葩說」貫穿始終的目標。

如今看來,它不僅活下去了,甚至還超額完成了任務。無論是媒體熱度,還是社交媒體上的用戶討論乃至播放數據,第五季奇葩說都有著絕對上佳的表現。

準確地說則是,Q4第一綜藝。

口碑比它好的,熱度差太多。而熱度比它高的,沒有。

成功與市場下沉

關於奇葩說為什麼能成功,目前聽到很多說法。

有人說是因為賽制調整,也有人說是擴大了新人的招募範圍,還有人說米未在做這檔節目的時候引入了「互聯網產品思維」和「大數據分析」。

這些說法都對,但都是戰術層面的打法。而本文將在戰略層面進行探討分析。

「市場下沉」在今年被多次談論起,可每個人在談起它的時候,心內的概念都未必相同。

有人認為「市場下沉」就等同於「低端用戶」;有人分不太清「市場下沉」和「消費降級」究竟有什麼區別;還有人粗暴認為,「市場下沉」就是奔著「low」去就好了......

2018年,「市場下沉」概念走進人們的視野是因為商業。是拼多多三年上市的傲人成績,是快手和趣頭條的底層崛起。

可事實上,在文化領域,這個概念早已蔓延了許久,在人們的一次次詬病中逆流而上,大獲商業成功。

咪蒙想明白了,放下了《好疼的金聖嘆》,轉頭擁抱了《致low逼》;

李誕想明白了,撂下了詩歌與嚴肅文學,認認真真搞起了脫口秀;

而馬東,四年前從央視到「奇葩說第一季」,以及緊接著「奇葩說第五季」的轉變,二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模一樣的:

擁抱大多數。

早在2017年的時候,馬東在訪談節目《十三邀》中就已經很明確地談過了這個問題。

馬東認為,在過去,所有的文化和傳承,都是人類社會中5%的人留下來的。

同時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而其他95%的人,就是在生活而已。

其中,最關鍵的一句是「人們內心的趣味,並不會隨著識字發生質的變化。人類,對娛樂有著本能的靠近。」

我們先看一看拼多多的商業邏輯。

電商領域中,一線二線城市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推廣普及,越來越多的三四線乃至鄉鎮農村的居民也逐步接入到這一市場,同時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這些人在「生存」之上,進一步有了「改善生活」的需求。而這一增長出來的「需求」,就是「市場下沉」。

再回頭看馬東的邏輯。

文化領域中,最開始只有5%的人識字,而主流文化則在這5%人之間流動著。隨著識字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民也逐步接入到這一市場,同時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這些人在「生存」之上,進一步有了「豐富精神」的需求,而這一增長出來的「需求」,就是「市場下沉」。

以下是我關於這一點的看法。

正如我堅信,拼多多如果希望有長遠發展,必將攜手「低端用戶」,再次共走一遍「淘寶」的升級之路一樣。文娛領域,也將持續進行迭代升級。

關於馬東的說法我幾乎全部同意,但關於這一句:「這個世界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而其他95%的人,就是在生活而已」我持保留意見。

這句話本質上,是否定了「開蒙」的存在。

這個數字,也許現在的確是5%。但我相信,隨著教育的持續普及,5%一定會逐漸上浮為5.5%,6%,10%......直到有一天變到95%。

而我們,正處在這一變化的第一個季節。

奇葩說是怎樣下沉的?

四年前,奇葩說第一季首播。屆時,網綜這個領域幾乎是一片荒蕪。

四年後,創造101,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這就是街舞......群雄並起,這裡枝繁葉茂。

在創作初期,奇葩說就給自己打上了「年輕態」的標籤。而在播到第五季的時候,在面臨老用戶沒有流失,而年輕用戶也沒有被吸引的現狀,奇葩說的主要用戶群,其年齡已然上升至30~35歲。

沒錯,85後90後們,也許依然會去收看這檔綜藝節目。但就一檔綜藝而言,節目的話題性,節目的熱度,更多的則是由「社交媒體上的討論量」決定的,而在這一維度上,主力軍已經逐漸變為了95後和00後。

擁抱年輕人,是奇葩說的尋求突破的總思路。

年輕,意味著更追求刺激,意味著荷爾蒙更旺盛,同時也意味著更原生態,對直觀的刺激會有更好的反應,而對過於抽象的概念式的東西會少很多耐心。

1淘汰機制與飯圈文化

歷來大火的綜藝,遠到「超級女聲」,近到「中國有嘻哈」,競爭淘汰,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而引入淘汰機制,則是本季奇葩說最大的轉變。

海選階段,30秒車輪戰絕地求生,1v1開杠環節場面極其難看,以至於辯圈選手熊浩不由得發出質疑:「這樣搞,會不會對辯論圈有什麼損害?」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鋪面而來的刺激,以及陡然而升的話題性。

除此之外,「淘汰賽」這一模式,從一開始就是用來造星的。

在增強了殘酷性的同時,這也讓各位選手的個人特質得到了極大體現。在過往幾季中,奇葩說的選手也是有一定的粉絲量的,但「追星」這個事兒,在奇葩說的觀眾群里只是小眾的一部分。

然而在今年的賽制改革後,「飯圈文化」在奇葩說這一節目中得到了極大拉伸。

憑藉其出色的表現,選手陳銘和詹青雲一時圈粉無數。而節目組對待人氣選手的態度,也被相關粉絲放在放大鏡下細細審查,稍有不慎便是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

在娛樂領地,「飯圈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等同於戰鬥力。

它意味著流量,熱度,免費宣傳,以及商業價值。

2辯題選擇

除了淘汰機制,奇葩說在辯題上也花了很多的心思。

生活化,接地氣,這是這一季的主方向。

在表現形式上,就是「感情題」所佔比重直線上升。

據了解,節目組運用了大數據的方式,從兩萬多道辯題中進行了海選。最終數據表明,年輕人點擊率最高的,就是愛情題。

然而從節目效果來看,真正引發了熱點的是「鍵盤俠是不是俠」,「全人類一秒知識共享」等辯題,而感情題無論是在熱度還是在口碑上,均表現平平。

前些日子,馬東於混沌大學中分享了自己做奇葩說的心得,其中有一句話其實特別適用於評價這件事,即「用戶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但是你要是不知道,你就完了。」

關於辯題,用戶所追求的是新奇的角度,沒聽過的東西,足夠的新鮮感和足夠的信息刺激。

而所謂的辯題問卷調查,反應的則是「我對什麼更感興趣」。換言之,感情題其實沒有任何錯,錯得是佔比太多,以至於選手到最後,均無新鮮角度可講。從而降低了用戶觀感。

然而,在「接地氣」這個方向上,奇葩說的嘗試是成功的。

相比「我要不要接納自己的平庸」和「混得normal要不要去參加同學會」這兩道辯題,後者以一種場景化,具體化的方式,把問題極大地拉近到了我們身邊,從而更能激發人們的討論欲和參與感。

3導師選擇

「金星」,「何炅」,「張泉靈」,「羅振宇」,「薛兆豐」,「李誕」。

請在以上六項中選出一個不同。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李誕。首先在年齡層面上就跟其他人都有著明顯的差距,與此同時,年齡層面的差距所延伸出來的閱歷,沉澱,經驗乃至社會地位,都有著明顯的差距。

但有一樣,李誕要遠遠強於其他人。

那就是跟年輕人的距離。

2014年,李誕聯合創立了笑果文化。隨後該公司憑藉著《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以及《周六夜現場》等多檔年輕態喜劇網綜,在業內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李誕的加入,必然給奇葩說帶來了新的目光。

再回到那個找不同的題目里,我想還會有一部分人會選「薛兆豐」教授。相比其他幾位,薛教授跟「綜藝節目」似乎沒有什麼關係。

對此,節目組的解釋是「希望吸引到他所能輻射到的圈層受眾,如一二線城市、35歲上下的人群或某一圈層的意見領袖。」

跳出原有的受眾圈子,尋求新的增量,這是貫穿始終的命題。

文化迭代

商人從不試圖改變世界,但對世界影響最大,沖在第一線的,恰恰是商業本身。

當文化成了商業的一部分,那對文化影響最大,則一定是這些文化商人。

這是一個有趣的循環。

兩千三百多年前,有人問孟子,「道是那麼的美好啊,但學它又太難了,為何不讓它低一點呢?」

孟子回答說:高明的木匠是不會因為笨拙的學徒而改變規則的。君子「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兩千多年過去了,孟子和諸位先賢站在那裡,說「能者從之」,而95%的人依然只是在生活。

隨著物質資源的豐富,人們必然會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沒錯,也許在一開始的時候,人們只能享受「一排母豬排隊掉進水溝里」給他帶來的刺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迅速變得挑剔起來。

誠然,由於年輕人一茬一茬的長出來,而年輕人在信息接受上總是需要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以至於在娛樂內容的質量上,我們就會看到逐步上升,然後回落,然後再逐步上升的循環過程。

然而隨著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輕觀眾的起點閾值也將一代比一代更高,而流行娛樂的循環,則終將體現螺旋上升。

喧囂塵上的,都是產品。而最終沉澱下來的,終將形成文化。

別抱怨,沒有膚淺的時代。

我是東方朔,專註於社會商業,及互聯網科技回答: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覺工作和職業發展沒有動力、沒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機等現象普遍發生??

www.zhihu.com圖標有哪些典型的學生思維??

www.zhihu.com圖標

奇葩說是唯一一檔從第一季到第五季每一集我都會看,且很多看了都不止一遍的綜藝節目。

《奇葩說》從第一季到第五季知名度越來越高,受眾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指責說水準越來越不行了,什麼野路子都能上,辯論結果並不是我們想要的,覺得有黑幕有失公允。再加上中間出現了很多事情,可能我們在當中的時候發現奇葩們並不是像節目中展現出來的那麼光正偉岸,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理想中那麼完美。因為對奇葩失望,所以對這個節目也失望。那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分清楚他們在上節目的時候是用他們的專業,他們的技能讓我們去相信他所持觀點,我們可能認為他在節目中展現出來的是他的個人人品,但是他們展現出的其實他們作為辯手的專業素養。把兩者混為一談其實不理智,也不公平。

《奇葩說》是一個打著辯論名號的綜藝節目。就不得不兼顧辯論效果和娛樂效應,在娛樂同時引發觀眾的思考。每個辯手有它自己的特點,有偏向辯論的,有偏向娛樂化的,有些兩者兼顧比較好,但是一直以來《奇葩說》在保留可以引發別人思考的那些奇葩也給能帶來娛樂的人機會。

《奇葩說》的觀眾越來越多。眾口難調。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們聽到那麼多說《奇葩說》越來越不好,但是,包容性這個東西不正是《奇葩說》所提倡的嗎?《奇葩說》,作為一個舞台,他能讓我們看到少數人的觀點,展現了社會的百態。給我們提供看問題的不同視角。辯手們用他們專業的知識,能力,素養一次又一次打動我們引發我們對問題的思考,拓寬了思維的可能性。這就是我看《奇葩說》的初衷呀。

所以只要她還播那我就還會看。希望越來越好


奇葩說之前每一期的標題都是該期的辯題。

然而第五季的標題成了「標題黨」

甚至在節目中也不會給辯題特寫了,加上奇葩說頻繁上熱搜……

什麼變了,哪裡變了,為什麼變了,這不是一目了然嗎?


《奇葩說》第五季是如何一步一步作死的!

文=獨居江南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江南的故事酒館

《奇葩說》第五季太令人失望了!

目前賽程已過半,但身為鐵粉的我,卻越看越不是滋味。這一季剛開始時,我滿懷期待,甚至建了一個微信群,召集了同好,打算和大家一起追。但隨著節目的播出,群里越來越冷清,因為追的人越來越少了。

遙想2014年年底,《奇葩說》橫空出世,新鮮生猛,令人耳目一新。如同東七門所說,奇葩們用獨特的觀點撕開了一個世界,讓我一見鍾情。

那時,在一眾反智的網綜中,《奇葩說》一枝獨秀。犀利的觀點、有趣的邏輯、鮮活的語言,以及極具個性的奇葩們都讓人眼前一亮。馬薇薇的「女王邏輯」、肖驍的「無理取鬧」、范湉湉的「瘋狂咆哮」,顏如晶的「吃貨理論」,個個風格獨具,魅力十足。

那時的《奇葩說》很好看,因為在智識和趣味之間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但第五季,這種平衡被打破了,越來越偏向於低級娛樂。不但越來越令人失望,甚至還有一步一步作死的趨勢。

第一步

賽制糟糕,去留不當

第五季最大的不同就是採用了新賽制,由馬、邱、黃、肖4位BBKing擔任教練,帶領4支不同的隊伍互相廝殺。

這種賽制下,輸贏已經不再是一個人的事,選手和戰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一季,每次上場的選手都由教練排兵布陣,而為了贏,有些隊伍總是用最強陣容去和別隊PK。在這種賽制下,有看點的李思恆、花希、秦教授、歐陽超接連被淘汰,而曾整集垮掉的馬劍越、和曾連自己持方都弄錯的野紅梅,卻一路躺贏,讓人越看越生氣。

《奇葩說》作死的第一步,就是設定了一個糟糕的賽制,淘汰觀眾喜歡的,留下觀眾討厭的。

第二步

辯題無趣,趕走觀眾

對於《奇葩說》來講,辯題很重要,甚至直接決定節目質量。一個具有延展性和思辨性的辯題,可以讓辯手從多個角度進行闡述,輸出不同層次的價值,而不是只停留在情緒和故事上。

其實大家都知道,辯題的擬定的確是帶著鐐銬跳舞,因為敏感話題不能聊。為了流量,《奇葩說》設定了很多生活化的辯題。這類辯題容易讓觀眾共情,方便代入自己,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幾乎全是這一類的辯題就太無聊了。

在前四季中,讓觀眾反覆回味的,都是一些腦洞題或社會題。比如《要犧牲賈玲救大家嗎?》 《女性專屬停車位是不是歧視?》《時保聯是不是暴政?》《要不要喝愚人水?》等等。正是這些能引發深度討論和思考的辯題,才使得觀眾把《奇葩說》和其他綜藝節目區別開來。如果只剩下娛樂,那還是《奇葩說》嗎?

但這一季情感題泛濫成災。 《前任有了新歡,我要不要按下雞飛狗跳鈕?》、《伴侶在婚姻中「開小差」,我要不要容忍TA? 》……如果光看這些辯題,不知情的觀眾甚至會誤以為這是一檔婚戀調解節目。難怪有網友評論,讓哈佛和耶魯的學霸來討論這些,就好比讓周芷若拿著倚天劍去殺豬,簡直暴殄天物。

這些情感題大同小異,辯手說膩了,觀眾也看膩了。往往預告出來,很多人就決定不看了。

《奇葩說》作死的第二步,就是設定無趣的辯題,主動趕走觀眾。

第三步

辯手讀稿,逼死觀眾

辯手讀稿是我看《奇葩說》時最不想看到的場景。為什麼?因為作為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這實在太尬了。

但這一季讀稿的辯手還不少,好不容易等到他們都被淘汰了,節目又引入了讀稿的「魔王」。

這說明什麼?要麼他們根本沒有觀點,只能照本宣科。要麼有觀點,但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

不管屬於哪種情況,對《奇葩說》來講,都是一場災難。誰會想看辯手讀稿的辯論賽呢?

《奇葩說》作死的第三步,就是允許辯手讀稿,這簡直是要逼死觀眾。

第四步

一心想贏,忘記初心

這一季因為是組隊PK,大家都不想拖後腿,於是都殺紅了眼。 贏了,要哭!輸了,更要哭!辯手累,觀眾也累!

組隊PK的確可以增加觀賞性,比賽也一定會有輸贏,但輸贏不是唯一的目的。但這一季,大家都太在乎輸贏了!怎樣才能贏?現場觀眾跑票才能贏!如何才能讓觀眾跑票?取悅他們!

很多時候,辯手看著票數辯論,一看不跑票立即改變策略。於是,觀點和邏輯被迫退位,畢竟煸情、 講故事、說段子,更容易拉票。

開杠時更可怕,為了在氣勢上壓倒對方,不好好說話,而是大喊大叫。這個環節原本是要讓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最後往往變成了吵架。思想的火花沒碰撞出來,反倒是留下了一地的雞毛。

這些做法完全本末倒置,即便最後贏了比賽,但留給觀眾的也只是一堆華麗的段子,猶如電影散場後地上的瓜子殼。磕瓜子的時候很快樂,但沒人會把瓜子殼帶回家。

其實段子和故事都只是錦上添花, 深邃的思想,犀利的觀點才是根本,但大家好像忘了這一切。

《奇葩說》作死的第四步,就是賽制太殘酷,導致辯手心態失衡, 只想著輸贏,忘記了輸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其實更重要!

最後的話

?每檔節目都有生命周期,和其他節目相比,《奇葩說》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也更容易遇到瓶頸。

老奇葩們已經沒有了新鮮感,而且場外撕X的新聞太多,讓觀眾感到厭煩。但合適的新奇葩又特別難找。因為即便是已經成名的辯手和學霸,也未必能適應這個舞台。能在《奇葩說》獲得成功的辯手,除了要有觀點、邏輯和閱歷之外,還要能用有趣的方式表達出來。

組隊PK和真人秀機制,是《奇葩說》第五季的強烈求生欲,試圖突破瓶頸,讓節目煥發新的生機。但這種改變,我覺得失敗了。

充滿了懸疑感的預告、突然崩潰的辯手、魔鬼般的剪輯、戲劇化的比賽結果以及台前幕後的花絮,這些東西看上去的確很熱鬧,但都掩蓋不了節目內容本身的匱乏。

很遺憾,《奇葩說》第五季,世界沒有被觀點撕開,世界被段子、眼淚、真人秀給淹沒了。


感覺沒以前好看了。。。

一開始的奇葩說我真是認認真真再看看,豎起耳朵仔仔細細的在聽,一遍一遍,每一集都至少看了三四遍。

然而第五季感覺有些不走心了,來到知乎發現不止我一個人覺得……

原因和不走心的點大家都說的很多了,我說點別的,因為奇葩說第五季意外的事兒多,我又跑回去看第一季第二季了,然後明白了,第五季少了以前的「敬畏心」

馬東會插科打諢的說這是個「正經」的辯論節目,看似不正經卻每每在該正經的時候正經發言,蔡康永會擔心這個節目的播出讓那些堅信他權威的觀眾得到錯誤的引導,在第二季的《該不該對醜聞主角進行萬人虐》那期裡面正兒八經的解釋自己往期的一些違背他本人觀點的題目進行正名。

對節目的敬畏心,對觀眾的敬畏心,對語言能產生的力量的敬畏心,第五期我感覺我沒有看到……

有的是越來越像流水線上按著套路模版走的「成熟」綜藝該有的樣子,娛樂,不正經的辯論節目,就只是綜藝而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