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根塵境界都是心識所現

「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我今承佛威力,略說地獄罪報之事,唯願仁者暫聽是言。」

一切根塵境界都是心識所現。在心識這個地方,我們不要小看它,莫輕視小惡,也莫輕視小善。因為一切地獄都是由心所現,當然一切天堂也是由心所現。「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這句話就是提醒我們對業力法則要重視,起敬畏心。

這裡面我們可以略微講講八識。我們的妄想心、執著心為什麼也叫識?識,即是分別的意思。所以我們的眾生心就是妄想心、執著心,也叫分別心。一切外在的現象都是果,那因就是來自於我們內在心識對外界境相的所有執著分別,這種種的分別造作,在唯識學裡面我們也形象地稱之為「種子」,也叫業種或識種。

種子,說起來大家都會認為它是個很小的東西,但它產生的作用力可能是最大的。有人問這世界上什麼東西的力量最大,答案就是種子的力量。心靈種子的力量最大。

唯識學進一步把心識分為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為了好記一點,也叫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前五識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對應到了色、聲、香、味、觸,是這五根、五塵的相對、接觸;這種「相對應」本身就是一種分別。

第六識則是我們的意識在前五識基礎上開始分析、判別:好壞、對錯、善惡、上下、高低、有無、明暗、冷熱、酸甜等等;它重點是分析、判別;看起來它是前五識的一個延續。第六識比較強大的人,往往很理性、很分析。

第七識則是意根對第六識分別的內容進行取捨執著,形成所謂的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主客,內外,能所等等;它重點是執著;所以「末那」,即梵語「我執」的意思。

第八識,是所有前五六七識分別的內容的總稱。這個第八識最容易被誤解為單獨存在的一個部分。其實第八識也叫一切種識,就是指它不是別的,而是所有的前七識的一切種子本身。也叫藏識,說明第八識潛藏了所有的種子,它的識性作用、它的分別作用就在於潛藏這七識種子,還是現行這七識種子。這第八識是一個整體意義上的名相,卻又不只是一個整體意義上的名相,因為它雖然沒有分析執著的功能,但又不離於分別執著的功能,因為它裡面就包含了六七識。這就很微妙了。也即是說,第八識潛藏於內,就是六七識,如果現象於外的話那就是前五識。

八識里的這四個組成部分,是因果對應的關係。六七識是因,五八識是果。六七識的因,通過五八識的果相來呈現,即所謂的「種子起現行」;而反之,五八識作為因的話,六七識又成了果。因為五八識的果又會繼續產生分別、執著,強化六七識的造作,就意味著「現行熏種子」。

八識裡面的這四個部分還是互攝互入的關係。這點也很重要。一般的唯識論者往往把這四個部分分別開來說明,但忽略了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會發現分得越細緻,就越講不清楚。光是在名相上打轉,最後可能沒多少人願意去仔細弄清楚八識的真正道理了。

為什麼說這四個部分互相攝入、互相含攝?也就是每個部分都是含攝了其他三個部分的識在裡面,不是絕對的割裂。比如說,前五識裡面有沒有包含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一定是有的。我們仔細琢磨一下這個道理。

我們的身體跟外境,五根與五塵每一處裡面,若無六七八識,又如何會成為五識呢?

第六識裡面有沒有前五識、第七識、第八識呢?也一定是有的,因為沒有第六識分別,怎麼會有所謂的根塵相對呢?怎麼會有後面的執著?怎麼會有潛藏與現行呢?

第七識裡面有沒有前五識、第六識、第八識呢?也一定是有的,因為沒有執著心,又怎麼會有所謂的根塵相對?怎麼會有好壞對錯善惡等等分別呢?又怎麼能潛藏或現行呢?

第八識裡面有沒有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呢?當然是有的,因為沒有前七識的種子分別,第八識又如何能潛藏和現行呢?

所以這是非常微妙的。

有些人總以為第八識潛藏得很深,而六七識則是表面的意識,其實這是錯解。因為第八識就是每時每刻都透過這五六七識在內外不停運作的。

還有些人將西方心理學的潛意識(無意識)理論套進來,認為第八識或第七識是潛意識(無意識),第六識是表意識,其實也是錯解。因為我們在無明的情況下,這八識包括前五識都是潛意識(無意識)。我們的身體(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裡面、我們每個細胞裡面怎麼可能會沒有潛意識(無意識)呢?我們的五根所看、所聽、所聞、所嘗、所感的外境塵裡面有沒有潛意識(無意識)呢?怎麼可能沒有?

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才有潛意識(無意識)一說,如果我們意識到了還能叫做潛意識(無意識)嗎?當然就不是了。

佛法唯識學的八識理論跟西方心理學的潛意識(無意識)理論在對意識結構的劃分上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一定的聯繫。八識理論會比較全面,潛意識(無意識)理論則比較簡單粗糙。它們有著不同的劃分依據,所以不要混淆。

當我們完全覺悟了,那麼這八識還會是潛意識(無意識)嗎?當然也就不是了。那時就是叫如來藏識、大圓鏡智了。

所以,一切外在的現象就是這八識和合運作,一切眾生的心靈也就是這八識和合運作。內外不二。

修行就是轉化我們的六七識,結果是五八識也相應成就了。這叫「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

不論造業,還是修行,都是在因果法則裡面,同樣是這個「轉」字,一個是「打轉」,一個是「轉化」,可見方向不一樣。修行的最後結果是不昧於因果法則、超越因果法則。

因果法則跟不二法則,本身也是不二的關係。

六七識(分別和執著,也就是「法我執」和「人我執」)能不能轉,是修行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理論基礎。

看破這一切,其實也用不著什麼轉或不轉了,因為八識本來就是在轉的嘛。我們看清楚了不就「如是」了嗎?

佛法修行中如果要很詳細去講這八識,就好像醫生裡面的腦科醫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腦的內部結構一樣,腦科手術是最複雜的,但是我們要用中觀去體會,也就簡單了。

以中觀去觀唯識,唯識即是中觀;以唯識去觀中觀,則中觀即是唯識。以中觀的角度看唯識,不執著於法相名相,不滯於有;以唯識的角度看中觀,不執著於斷滅取見,不墮於空。

唯識與中觀是不二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